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0 毫秒
1.
结合太湖流域的跨区域性,认为该区域的生态补偿在理论和现实方面均存在需要突破的难点问题,如缺乏跨区域的生态补偿理论,区域间存在利益冲突、补偿责任、补偿标准、模式的界定等。从当前现状出发,提出应先界定好跨区域生态补偿的主体,解决一些跨区域流域内的科技难题,为科学建立生态补偿方法打下基础,最后提出了一些生态补偿政策方面的建议如:建立一个跨区域的生态补偿管理平台;加快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制度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是保障洞庭湖区域生态安全的迫切要求。要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优化以经济、行政、法律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补偿制度,推动《生态补偿办法》出台。完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政策模式。积极探索形成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加强生态补偿的江湖河区域合作,以提高生态补偿的综合绩效。  相似文献   

3.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会引发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现行区域间生态补偿制度不健全制约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本文认为,在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必须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区域间生态补偿制度,并对建立区域间大气生态补偿制度、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土地开发权补偿制度和流域间生态补偿制度等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政府间生态补偿是困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鉴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府际生态补偿受到相关法律制度、传统闭合行政模式以及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但是经济一体化、生态协同治理、惠民效应等因素又继续形成动力,客观上要求引入府际合作理论以破解跨区域生态补偿难题。结合中国政治行政体制特点,提出府际生态利益结构再造,政务信息共享,探索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投融资体制并引入社会制约力量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实现府际生态经济的共赢。  相似文献   

5.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战略选择。国外经济学者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中国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态补偿定义、机制、制度、补偿额以及区域生态补偿方面,需要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上的,结合传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理论上的既具有广泛适用性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机制理论。  相似文献   

6.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对各地的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现行的补偿制度还不尽完善,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要保护、经营好国家级公益林,充分发挥国家级公益林的综合效益,实现国家级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好严格保护和促进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创新补偿制度,完善补偿机制,逐步改补助为补偿,以实现补偿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关制度梳理,认为生态产权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是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关键制度。但从当前两种制度的演进和实施路径来看,产权界定不够明晰、交易权安排不统一、交易权的配套制度不完备是生态产权制度的突出问题;相关政策多而立法规定少、补偿标准较难制定、补偿方式较为单一是生态补偿制度的突出问题。因此,应该从明确生态资源产权、完善生态产品交易机制的角度来丰富生态产权制度,从推进生态补偿制度法制化、健全生态补偿标准的角度来丰富生态补偿制度,以此拓宽有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确立生态环境资源价值属性的要求,是权利和义务对等性原则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利益的必然选择。针对我国目前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立法缺陷以及理论技术上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应从生态补偿的政策、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法律体系等方面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为生态补偿实践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9.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确立生态环境资源价值属性的要求,是权利和义务对等性原则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利益的必然选择.针对我国目前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立法缺陷以及理论技术上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应从生态补偿的政策、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法律体系等方面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为生态补偿实践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0.
耕地生态补偿的法治化契合了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国尚未制定耕地生态补偿专门性法律法规,《耕地保护法(草案)》对于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的设计还存在诸多疏漏,未对耕地生态补偿制度予以明晰表达。为推动耕地保护,进而保障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着眼于耕地生态补偿制度建构的权利基础,证成耕地生态补偿制度构造的正当性,厘定耕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属性特质,进而着眼于补偿请求权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监督等多维度,对耕地生态补偿予以法治构造。  相似文献   

1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持,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能值分析法,测算饮用水源地生态资源与环境的经济价值,从而计算出云蒙湖饮用水的真实价值,作为水源地的生态补偿标准,提出合理的生态补偿方式。结果显示,2016年云蒙湖饮用水真实价值为1.8×109元人民币,单位水资源真实价值为4.75元/m3,应将其视为该年度水源地的生态补偿标准,综合采用水资源有偿使用、绿色金融、生态标识、基金运作等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将水源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2.
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建构既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理念落后,致使构建中出现立法匮乏、执法不力、司法保护不周全等问题,我国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路径选择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健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完善管理体制;重视环境经济手段,拓宽资金渠道;海洋生态补偿变"输血型"为"造血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加强司法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林业投入机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搞好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和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必须制定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4.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保障流域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当前,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还面临责任判定、标准界定、资金来源、跨区域协作等困境,应通过明确阐释流域生态补偿的涵义,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包含流域资源的公共物品理论、流域生态保护的外部性理论和社会公平理论等,从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标准、补偿途径等多路径实现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我国的生态补偿都是由国家财政来支付的。这种单一的生态补偿机制已经不足以解决跨区、跨界的环境问题。对生态保护作出贡献者应当给以补偿,对在生态破坏中的受损者也要进行补偿,还要对减少生态破坏者进行补偿,这种情况下,亟待建立一种完善的市场补偿与政府补偿相结合的综合配套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土地管理主要采用国家行政强制或法律管制来限制土地利用的传统方式。而域外发达国家生态补偿则采用激励性机制,主要表现为生态补偿标准市场化、明晰自然资源产权、公众实质性参与、补偿资金来源政府与市场双重驱动。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对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设计具有重要启示。应建立生态补偿专门机构、实行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加强社区实质性参与、健全财政金融法律,构建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激励性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7.
解决京津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问题,必须在水资源管理、生态补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方面进行系统创新。当前应强力推进初始水权分配,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奠定可靠的基础;加快水权制度改革建立水权市场,为生态补偿提供有益的价格信号和基本依据;强化行政调控力度和市场引导功能,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化的保障机制;建立并优化生态建设公司运行模式,构建良好的生态补偿管理与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结合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特点,从对泛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入手,深入地探讨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及利益调节机制、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及保障机制、区域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及互动机制、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及生态补偿机制、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动态协调及流动讥制、泛长三角与区域外部关系的协调发展及合作机制等问题,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19.
面对煤矿资源开发利用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煤矿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的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够以低的资源消耗,在维持生态平衡前提下获取较快经济发展的途径.建立并完善煤矿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是一种能够很好地保证煤区生态修复高效顺利进行的方式.文章对目前我国煤矿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进行了思考,提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和补偿内容,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业在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从建筑工程污染现状入手,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重点探讨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的"三同时"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