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晚清民初,哈葛德小说流播到中国社会,被林纾大量译介和读者广泛接受,林译哈葛德小说实践成果丰硕。在译介实践中,林纾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对哈葛德小说的文学思想进行中国化改造,林译小说在道德伦理、宗教思想与美学内蕴方面呈现为本土化特质,成功顺应了近代中国文化语境。林译哈葛德小说文化精神的中国本土化在启蒙教育国民、满足民众审美诉求及推动其近代中国经典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程的不断深入,传承千余年的徽州文化作为我国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徽州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外宣译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徽州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宣译介的难度.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5W模式可以从外宣译介主体、译介内容、传播途径、译介受众及译介效果等方...  相似文献   

3.
各种意识形态都会对译介选择产生影响.本文以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对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穆旦的翻译选材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个人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对穆旦译介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运动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其中,西书译介在西方文化传播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梁启超是近现代传播西学的重要人物,其启蒙思想是在译介西方与日本的书籍中逐步完善的,且经历了由思想启蒙向审美启蒙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生成与创作固然与外国散文诗的译介、传播有关,但其对本民族文化传统也有着多方面的择取与转化.古典文化传统不但对其体裁等外在形式的生成有着内在而持续的影响,而且对创作者的艺术技法与审美深层心理还有着更为深刻久远的影响.由于传统文化养分的深层渗透,中国现代散文诗在移植借鉴国外文体及理论的同时也兼具了民族艺术的质素,从容地扩大了其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如何藉由翻译西传是学界鲜有问津的问题。本文从中国音乐典籍、儒经乐论的西传、音乐民族志以及中国音乐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中追寻翻译的踪迹,并由此梳理国乐对外译介史,指出译者的认知水平、身份与动机、所处的社会背景对中国传统音乐译介的影响,并从中得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传播应依靠"以史为鉴,主动译介"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董丽娜 《唐山学院学报》2022,35(4):72-78,90
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域下,对新历史语境下译介主体、译介过程及翻译标准的复杂性和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在对徽剧的海外译介史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具体考察了徽剧译介主体、译介过程及翻译标准,以期构建更加科学、动态、多元及适宜的徽剧译介观,来弥补当代徽剧海外译介的不足,并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对外传播铺路搭桥。  相似文献   

8.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明清之际,天主教来华耶稣会士为在中国顺利传教而附会儒学,开始把儒家经典译介到到西方,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四书、五经为基本研究本体,将先秦儒家经典的译介时间界定为学习化用和研究三个阶段,探讨儒经译介的文化适应背景,分别梳理四书和五经的译介历程,分析儒经译介对当时西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图重现这段重要的东学西传翻译史。  相似文献   

9.
从译介学角度就肯尼斯.雷克斯洛斯所译李清照《一剪梅》译本进行评析。雷克斯洛斯根据译入语文化的需求,在翻译中将西方文化的审美心理和词作中渗透的中国文化信息融合起来,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且表达出了词作的美感,是为好译。  相似文献   

10.
马双  陈历明 《外国语文》2023,(1):132-142
鲍勃·迪伦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蜚声欧美,但直到80年代初,中国才有零星译介;改革开放以来,迪伦在中国的译介趋向相对多元;迪伦于2016年以诗人歌手的身份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后,迪伦译介进入了相对繁盛期。检视这半个世纪以来迪伦在中国的旅行可知,社会变迁与抒情传统的底蕴驱动构成了外国文艺的中国译介。梳理迪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可以管窥特定时期的文艺政策如何影响外国文艺在中国的接受与流变,借此阐明其翻译与接受之嬗变的社会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翻译学而言,美学模式可以说是翻译学的重要模式之一,原因是美学模式能最充分地反映汉语的本质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中国的翻译美学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美学,从原始社会至各个朝代推陈出新,其踪迹遍布《周易》、《老子》、《庄子》等经典。严复、傅雷、钱钟书的翻译学理论也无一不是在借鉴传统哲学美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2.
苏州古典园林介绍属于呼唤型应用文本,其目的在于传播古典园林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激发读者的游兴。通过探讨苏州古典园林介绍的英译原则和策略,对大量素材可以归纳出翻译实践中可采用的具体方法,为今后古典园林翻译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钟营 《海外英语》2012,(6):168-170
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和意译一直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方式。然而这种翻译方式关注的主要是语言和文化上的翻译和转化,忽略了翻译主体间的审美感应对译文所产生的影响。该篇论文从不同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对译文的影响这个角度,选取《锦瑟》的两篇译文进行对比赏析,讨论译者对原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和翻译,分析译文中原意的缺失,以期有助于译者运用汉诗英译的审美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翻译出符合作者翻译目的的译文,在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艺术的过程中,让读者欣赏到原诗歌及其译文的意蕴和美感。  相似文献   

14.
章盈  张汨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103-105,109
杜甫《登高》英译本通过适当的用词、长短音的运用和句式的排列尽量贴近原诗悲壮的意境,通过头韵尾韵的运用和句子长短的控制,以aabbccdd贯穿整诗,在形式和语篇幅度等方面都顺应了原文的简洁而不失韵味,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读诗环境以及社会、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达到了成功进行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气韵"这一理念,最初是作为"气"与"韵"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分别独立存在于哲学领域。随后"气韵"从哲学领域被引入艺术领域。"气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与文学翻译活动同样密不可分。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气韵"理念与文学翻译观相结合,是我国20世纪翻译思想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文学翻译者应努力再现原作"文我为一"的生动气韵。  相似文献   

16.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在盛唐的诗苑里诗作颇多,独树一帜。历来学者探讨其精妙之处,对其翻译的文化价值却乏人问津。通过对比原诗与其翻译文本,分析译本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以期引起更多有关诗词翻译的探讨,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外国品牌英译汉时应遵循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传统心理及其对译名的影响;翻译商品品牌时,应既不失其自身特色,又体现其文化内涵,与消费者审美情趣相适应,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美育资源,而实施美育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要想不断增强自身文化的软实力,不仅仅要靠人文精神的培育,更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间接提高美育教育的水平,更好地树立高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基于美育教育视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根筑基。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译古诗时需要翻译主体的审美介入。作为意义的诠释者,翻译主体主要通过有介介入、显性介入和自然介入三种方式,对中国古诗进行再现和创造,将中国古诗中的意象译成英文的同时又保持其独特的韵味。  相似文献   

20.
陈靓 《海外英语》2011,(8):182-18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唐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英译文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东方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众所周知,大诗人王维的诗作因集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于一身而在读者中倍受青睐。因此,以"三美论"为依据来翻译王维的诗作是很有必要的。在"三美论"这一翻译原则指导下的王维诗作英译,不仅能准确地表达诗歌内容,还能向读者充分传达其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