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英国中小学现行入学政策实施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英国中小学现行入学政策的实施状况 英国中小学常用的招生方式有以下几种:(1)就近入学: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就近入学,根据学生家庭住址是否在学校招生片区来录取学生,公立学校是免费招收学区内的学生的。(2)家长择校:家长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一定的学区内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所适合孩子的学校,然后向学校提出申请,  相似文献   

2.
二战结束前后.英国议会通过《1944年教育法》(即巴特勒教育法),奠定了英国战后职业教育的基础。该法规定:英国职业教育体系(学校范畴内)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二个阶段。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实施机构有“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二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200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文件要求“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科目”。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为纸笔测验和上机考试。  相似文献   

4.
《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相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当年的招生政策。其内容包括:高等学校全称、校址(分校、二级学院、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等学校、公办或民办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或者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学习形式(全日制、网络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一、几个国家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模式 (一)英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模式:考试(非考试)科目+选修(组合选修+任意选修) 1.简况第六学级是英国义务教育后的中学高级阶段的组织形式,即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年龄在16岁或16岁以上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根据自己和家长的意愿,决定是否升入第六学级继续学习。修业时间1~3年不等,其中以两年为多。  相似文献   

6.
“高校自主招生”的动议,涉及考试当事人利益和考试权的问题。在高考中,独立的当事人或法人主体只有两方:应试者考生和录取者高校。(而中学的声誉是间接的,家长及社会舆论则是考生各种需求的表现。)学校有“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的权力(《教育法》),因此“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自行调整招生规模”(《发展纲要实施意见》)。其实质是,高校作为市场或“社会”的一个独立主体,在其负责经营中,必须接受或适从市场的导向,及时地、灵活地调整专业结构和招生  相似文献   

7.
GCSE是“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的简称,即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也是英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考试。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将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为四个关键学段:关键学段1(5-7岁)、关键学段2(7-11岁)、关键学段3(11—14岁)和关键学段4(1...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中学生时事政策教育,保证每周一课时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和相关的专题教育。”同时规定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阶段招生必考科目。这体现了中央对在中学开展时事政策教育的重视,为在中学开展好时事政策教育和思想教育提供了有力保证。 中央领导历来对时事政策教育十分关心。1994年,《时事》杂志(《时事报告》中学生版)创刊时,李岚清同志欣然题词:“关心时事,了解国情,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关心国家大事,…  相似文献   

9.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意见》围绕“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的基本原则,确定了2014年至2020年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目标,即“2014年启动,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相似文献   

10.
200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等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做到“五严”,即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学校违法办学行为。南京市白下区于2010年9月对全区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  相似文献   

11.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意见》围绕“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的基本原则,确定了2014年至2020年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目标,即“2014年启动,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新政策从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监督机制等出发,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规模和力度空前。  相似文献   

12.
“五严”规定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月12日江苏省召开了“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工作会议”,会上转发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并宣布了“五严”规定:即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3.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简称《考试说明》)已正式出台。2007年是山东省实施普通高考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也是首次采用“3+X+1”考试模式(“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1”指能力测试)。山东高考文综特别是历史学科考什么?怎么考?我们又如何复习以应对新课程高考?解读《考试说明(文综)》必将有助于广大考生备战2007年高考。  相似文献   

14.
英国高校招生制度与我国不同,其高校招生考试方式为证书制,由高校招生服务中心(UCAS)统筹全英的高校招生,其改革趋势包括:统一考试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考试机会和考试形式增多,考试配套机制与政策日趋完善等。借鉴英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有益经验,将有助于我国高考改革的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15.
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教育部日前颁布了《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特指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全国统考)是国家教育考试。为健全全国统考考务工作制度,保障全国统考的正常实施,根据《教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6.
一、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的两种法律关系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实质可以分为统一考试(以下简称“考试”)和招生录取(以下简称“录取”)两个环节。考试是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考试管理机构组织的高等学校招生入学统一考试,录取是指高等学校依据国家政策和本校公布的录取规则选拔招收新生的过程。依法治考、依法治招就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调整好具体的考试关系和录取关系。考试和录取的社会关系一旦被法律规范所调整,即上升为考试的法律关系和录取的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7.
招生章程     
招生章程是高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的;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招生章程(包括民办高校的招生章程及广告)必须经高校的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备案。  相似文献   

18.
招生章程     
《中国高校招生》2010,(4):24-24
招生章程是高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的;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招生章程(包括民办高校的招生章程及广告)必须经高校的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备案。  相似文献   

19.
为了及时免除中小学教育法规中的某些障碍性规定,释放教育发展活力,美国于2011年开始实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州弃权政策。该政策以积极支持各州灵活地解除障碍所长来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束缚性所短,同时也为国会出台新的美国中小学教育法做前期准备。这一措施将在美国整个中小学教育法发展历程中扮演承前启后的角色。因此,深入分析该政策的出台原因、原则审核、影响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云南教育》2010,(19):9-11
各州、市教育局: 为保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义务教育专业课程与在职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培训课程学分互认试点工作在云南顺利推进,提升我省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义务教育专业课程与在职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培训课程学分瓦认试点工作的通知》(云教师[2010]6号)和《云南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关于开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义务教育专业(专科、独立本科段)考试的通知》(云招考[2010]5号)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