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涵泳"一说,最早是由朱熹提出来的。他说:"学者读书,须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曾国藩对朱熹的涵泳说颇为推崇。他说:"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灌足,则‘涵泳’二字,庶几得之于意,言之于表。"  相似文献   

2.
每当提及阅读,我总会想起曾国藩曾提出的"涵泳"二字。涵者,好比春雨润花,清渠溉稻。泳者,则好比鱼之游水,人之濯足,一切都是活泼自然的发生。我想,对于孩子们而言,阅读就应该是这般如呼吸一样自然而又愉悦的事情。然而,低年级的孩子刚刚踏上阅读旅程,显然并不能沉浸到阅读的世界中,让自己领略"涵泳"的美好。这时,就需要评价的力量来推动阅读的前行。  相似文献   

3.
“涵泳”,意思为沉浸在水中潜行。用于读书,则指视书如水,全身心地投入书中“玩味体察”。在我国母语教学传统经验这个宝库里,“涵泳”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教学方式。曾国藩把读书时的反复诵读与品味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也就是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笔者认为,“涵泳”是一种整体性的言语理解方略,是指读者读书时细致入微地体验感受,持久反复地细细品味,从而深刻领会文中的意旨和情趣,正所谓“熟读深思义自知”。  相似文献   

4.
朱熹《论读书诗》中道:"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思量。"所谓"涵泳工夫兴味长",即咀嚼回味,慢慢地品味诗的悠长韵味。诗歌语言大都含蓄隽永,用字内涵丰美,要对诗歌字斟句酌,反复玩味,才能悟出其中的意趣。因此涵泳是鉴赏诗歌的基础。由于诗歌的跳跃性强,艺术空间大,读者必须抓住意象,通过联想、想象去创造形象(意境),因此诗歌的教学与叙述类作品不同,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做他最感兴趣的工作时,  相似文献   

6.
王增云 《考试周刊》2012,(38):30-30
鲁迅先生对读书有段精彩的论述:"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如果学生的阅读只局限在课本,则所得必然"枯燥",如何让学生走进阅读的广阔世界去采许多"花",酿出许多"蜜"呢?学生的阅读必须有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科学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7.
所谓涵泳,贾志敏老师这样解释:涵泳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的精华,即通过反复诵读、潜心意会以明达文义。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由此可见,涵泳不仅是养成语感的最佳方法,也是学习汉民族共同  相似文献   

8.
会漂的石头     
王凤娟 《成才之路》2011,(24):6-M0003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把石头掏空",张先生摇摇头;有人说把石头放在木板上,张先生说"没有木板";有人说"石头是假的",张先生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说:“速度!”张瑞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确!《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  相似文献   

9.
<正>"涵"在《辞海·词语分册》中的解释是"沉浸";"泳",就是游于水中。"涵泳"一词,在左思《吴都赋》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的应用。"涵泳"本是我国古代母语教学中独具魅力的一种基本教学方式。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就是把"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经过世代相传又能够因时而变的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其共性的指导意义,那么,如何在今天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涵泳"呢?  相似文献   

10.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方能让学生以学为乐,欲罢不能,文言教学也应该如此。  相似文献   

11.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常言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起于问",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疑就须问,  相似文献   

12.
杨其国 《考试周刊》2011,(69):72-73
为有效开展"互动教学",本文作者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互动之花"的沃土:宽松和谐的课堂;"互动之花"的培植:教师适时的掌握;"互动之花"的盛开:师生、生生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3.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读书求学总难免被视为一件"苦差事",古谚有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勤"一"苦",道出了其中的艰辛和不易。而不少人却认为,读书应该是快乐的事情,如果是苦读,为功利而读书的话,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读书也会成为痛苦之事。既然要快乐读书,享受人生至乐,就应该用快乐的心境去读书、学习,不应该存在苦读一说。  相似文献   

14.
胡平 《考试周刊》2010,(49):42-43
"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教师来说,这句话非常熟悉,它是古人一直传承至今的教育思想,它强调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的重要意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基础的、典型的知识能力与方法策略,但是他们就是不想也不愿意去学习.  相似文献   

15.
张栻提出"学者之诗"的概念,并站在鉴赏的角度,描述了"学者之诗"的美学效果:"读着似质";"有无限滋味,涵泳愈久,愈觉深长"。通过探索这些提法潜藏的诗学观念,可以发现,"学者之诗"根源于理学家所标举"道",以将"道"传达给读者为旨归,极力淡化诗歌本身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6.
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说书读得多了,自己写起文章来就很流畅,仿佛有如神助。现在很多小学生读的书也不少,可是却没有出现像杜甫所说的那样"下笔如有神",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小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只是像看电视和电影那样追求书中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7.
"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这是泰戈尔笔下的名句。之所以提及这段诗句,是想探讨一个尽管已经讨论许久,却似乎仍然"难解",甚至"无解"的命题:"揠苗助长",让无数孩子不能承受之痛。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的研究。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是指"涵泳"、"熏染"、"浸润"等彼此谐和的关系,它们之间虽互相联系,但又各有侧重,施教者运用的目的,都在于促进受教者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的"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因此,语文教育必须着力探究既要善于吟诵又要巧于咀嚼还要精于思考的渗透途径之涵泳和既要创设情境又要激发兴趣还要营造氛围的渗透途径之熏染以及既要关注心灵又要尊重个性还要鼓励创造的渗透途径之浸润等"寓学于乐"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宋儒理学大师陆九渊曾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作为音乐鉴赏教学引入这一思想有非常意义,“涵泳”,意为沉浸水中潜行。用于读书,指全身心投入书中境界:或默读静思,品味鉴赏;或高声诵读,以声传情。而音乐鉴赏中聆听音乐更是如此,音乐欣赏的“涵泳”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感受、领悟、吸收、升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陈魏 《辽宁教育》2013,(8):93-93
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指出:"所谓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一、对称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儿童亦如此。如"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可以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一开始就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