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逆向教学设计法是成果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课程教学以项目为载体,采用逆向教学设计法构建了基于项目式教学的系统化教学流程,详细设计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三个部分。教学项目紧密与工程实际相联系,强化项目背景的工程性、知识应用的综合性、实验教学的自主探究性和考核体系的多角度性,对工程教学具体实施提供了参考。实践证明"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教学设计有效地推荐了工程教学思想在民族院校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陆金娴  朱贵钦  杨帆 《教师》2023,(3):117-119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电类专业基础课,其涉及知识面广、逻辑性强,为了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效率,文章作者提出采用项目式逆向教学设计方法。项目式逆向教学设计是以项目为驱动,明确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设计优化教学方法、教学顺序以及资源材料的选择,从而达到预期教育目标。文章作者以具体教学内容“基于晶闸管的调光灯电路的制作与调试”为案例,分析如何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有效进行课程评价等。  相似文献   

3.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作用研究需要从理论向实践转化,工程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可深化工程教育理念实践模式和内涵。以中国矿业大学空间分析与建模课程为例,从反向设计课程目标、整合课程知识体系、案例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成果动态评价考核四个层面研究了工程教育课程如何实施OBE教育理念,为工程教育课程教学创新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成果导向教育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如何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来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相应的学习成果,是工科院校有机化学主讲教师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从教学过程设计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对工科院校有机化学教学过程设计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实现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全面、客观、及时地评价大学课程学习成果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文章提出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设计实现一种以学习成果目标为导向的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模型及其课程学习平台系统,其目标是解决传统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模型存在的能力目标不突出、可操作性差、学习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实践应用表明,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模型及其系统可有效支撑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学习成果评价工作的开展,对提升课程教学培养质量有较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从课程学习成果、教学单元、教学策略、考核评价以及课程反馈改进体系等方面设计《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如下:课程学习成果确定为与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对应的五项具体目标;教学单元设计要体现和实现学习成果,采取基于混合式学习、案例教学为核心的教学策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学习过程考核和学习结果考核两方面设计,包含评价项目、内容以及评价权重;课程反馈改进体系由以在校学生、毕业生反馈为核心,包含专家评教反馈和社会各界反馈的有机体系构成。  相似文献   

7.
刘兴冉 《教书育人》2022,(5):108-112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在当前工程教育认证的大背景下,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针对土地整治专业"土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课程目标,在考虑学生个体化差异及不同需求的基础上,有效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建立多元化学习成效评价体系,促进土地整治专业"土地工...  相似文献   

8.
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是成果导向教育进课堂这"最后一公里"上的"桥头堡".成果导向教学设计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其宏观设计是产出导向的,其逻辑起点是内外需求;其微观设计(即课程教学设计)也是产出导向的,其逻辑起点是毕业要求.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是: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于毕业要求(指标点),必须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点是:课程教学内容要能支撑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要与教学方式相适应.以实例说明如何遵循成果导向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及课程内容设计要点,提出成果导向教育有"两条线":面向产出教学的主线,面向产出评价的底线.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目标评价与面向产出的毕业要求评价之间的关系:由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目标评价,确定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由支撑某一毕业要求指标点的一组课程教学目的达成度的加权平均,确定该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取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最小值,作为该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阐述了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思路,然后从教学目标与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学习成果载体选择、教学具体设计四个方面论述了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高职“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0.
软件设计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核心课程,文章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提出了"基于案例的教学"与"基于项目的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课程体系设计、项目案例组织、学生团队组建、实践流程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与探索。实践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就业率,推动了课程和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张含的诗歌,按其内容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诗史”诗;第二类是咏怀诗;第三类是寄赠诗;第四类是写景诗。张含有的文章关注社会,抨击黑暗;有的文章明白流畅、自然亲切;有的文章还具备庄列之风格。张含所作诗文自成特色,他应当在云南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张三丰全集》实为张三丰史料汇编,其内容既有本人著述,又有后人整理;既有门人撰稿,又有托名说教;既有民间传说,又有乩坛降笔;既有史志碑刻,又有笔记杂著……通过这本全集,可以全面了解张三丰及其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研究利玛窦传记《大西利西泰子传》及其作者张维枢,探讨了下列四个问题:通过张维枢《大西利西泰子传》与艾儒略《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的比较,分析张维枢撰写此传的动机及完成的时间;张维枢生平考述,主要介绍了任职经过与政绩,他在晚明政坛上的影响;张维枢与天主教传教士、教徒的交游,主要介绍了他交游的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和中国天主教教徒;张维枢著述情况简介,包括他的文集与零星撰述以及他编辑、刊刻的文献等。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三个方面阐释诗人张枣的诗歌写作:一、张枣在诗歌中惯用“鬼脸”,即抒情中的变调,让诗歌产生独特的抒情效果。二、张枣在诗歌写作中始终具有清醒感,从诗歌中的人称变换和变幻可以看出诗人一直在寻找一个“之外”的点来保持这种清醒感。在他早期的诗歌中,只体现出诗人意识到系统束缚的清醒感,而在后期的诗歌中,诗人则逐渐开始寻找突破束缚的方法。三、张枣的诗歌写作是出于对一首独一的、有关诗歌的诗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水浒传》与《金瓶梅》重叠部分对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与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进行对比研究。主要分析二者评点在批评形式、批评风格、批评内容、批评文法以及批评主体情感意识上的异同,并探寻其中原因。可知金批集中于夹批处,而张批集中于眉批处;金批文风激情昂扬,而张批则平和中正;金批内容于文章处无所不入,而张批内容则多局限于文章人情物理;金批攀引甚多,经史子集无不入彀,而张批多随文下笔;金批多于文章细处着手,而张批却于文章大段精思处驻足。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章句》篇中最大的疑点在于对"章"、"句"内涵的理解把握。刘勰《章句》篇"章"的内涵,兼取文字训诂"章"之本义与汉儒章句之学中"章"之用义,就文章"内义"层面而言指一个相对独立意思的完成,就"外文"层面而言指构成文章文本结构的、小于篇而大于句的结构单位。"句"则指文章中语气自然停顿的单位。"章句"合称,既指文章文本的言语层次结构,也指文章情理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7.
道关系是古代论争论了上千年的老话题,直到章学诚道在人伦日常说的出现,才算最后了断这桩公案,这是实斋对我国学思想的一大贡献,以致用是章氏改造乾嘉风的一个具体措施,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学术氛围下,极难有什么新的贡献,道体无所不该,圆神方智的学发展观就是道在学方面的不断深化和沿续,以上三点构成一个问题层面:道是贯穿章学诚学思想的核心,以史论,既是章学诚的独特之处,又是他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8.
白先勇和张爱玲同为中国20世纪优秀小说家,二人都具备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都深受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作品总体上都呈现出“苍凉”的审美境界。但是,他们的悲剧艺术却形成鲜明的对比:白先勇体现的是悲天悯人,张爱玲则是恐惧冷酷;白先勇割舍不掉文化乡愁情结,张爱玲则显示出对文化的超然态度;白先勇在中西交融中倾向民族感伤的古典美,张爱玲则显示出对世界性存在思考的知性美。  相似文献   

19.
张含是明代云南地区比较有影响的作家,但是文献中少有论及,在文献基础上编写了《张含年谱新编》,极大地补充、丰富了对张含生平的了解,并由此划分出张含一生重要的三个阶段:青少年时期侍父读书,意气风发;壮年时期科考漫游,家道中落;晚年隐居致力于文学创作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所从事的各项建设事业的本质特征是“和谐”。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地方社会,构成张謇经营南通的根本志向;而谋求均衡、和谐、持久的发展则是早期现代化“南通模式”的核心理念。张謇所持的和谐发展观可概括为:(1)民本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出发点。(2)协调发展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基本方略。(3)整体社会发展观。这体现了其经营南通的社会理想。作为近代儒商的代表人物,张謇的精神世界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有西方近代文明的因子,但其中包括和谐思想在内的儒家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却是第一位的。这是释读张謇的思想及其事业的关键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张謇建设地方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实践中汲取许多有用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