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2.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  相似文献   

4.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即北京)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相似文献   

5.
<正>研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强烈感觉。故都的秋味实在深浓,我们来和作者一起饱尝一尝这"秋"吧。本文的第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生出一些疑问:既然作者说任何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而故都的秋尤其好,那应该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这里不应该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可是"啊?这不犯了语法错误吗?还有秋天清、静、悲凉,已经令人情  相似文献   

6.
一、通过多组排比句,表现了故都秋天的特点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上句中,作者在“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之后,笔锋陡然一转,浓烈的感情犹如决堤的洪流,随之喷泻而出:“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短短十个字的排比句,便道出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来得”的反复使用,舒缓了语气,为全文笼上了一种感伤的基调。  相似文献   

7.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所以,作者在最后直抒胸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读完全文,我们的确感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相似文献   

8.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高中生》2012,(34):18-19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  相似文献   

9.
秋之韵     
秋,来得突然,去得也突然。空气中,你察觉不到秋天的气息;时间中,你摸索不到秋天的踪影。秋,就像光一样,无声无息,总是在不经意间,就会从你的指缝中悄然溜走。唯有那神奇而又美丽的自然界是秋来临的见证。  相似文献   

10.
秋天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北国的秋天,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惜我生长在北方,却从来没有品尝过秋的味道,总觉得夏天刚刚过去冬天就来了。秋天仿佛是夜空中的流星,还没有看清它的模样,它就消失了。秋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不知道,记得小时候,学校开联欢会时总是提到“金秋九月,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教师节”,九月已经是秋天了吗?九月初,太阳还不依  相似文献   

11.
“悲凉”是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主旋律,一开篇,作者就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使众多“阅读指导”确定郁达夫笔下的“秋味”充满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诚如钱理群教授所言,由“时代的苦闷”而推出“作品必定是充满了单一的绝对的苦闷感”是“审美的误差”,但并不影响读者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品出孤独和悲凉,只是对于这种孤独和悲凉感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经典文章,反复阅读,仿佛含英咀华,让人口齿留香,方能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味和气度.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话说起,谈谈文章的节奏、韵味和气度. 一、例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这篇课文的开头一句话,特别是后半句,更是本文的中心句.这句话反复读上两遍,就会感到节奏上特别的纡徐舒缓,韵味上特别的含蓄隽永,气度上特别的雍容优雅.  相似文献   

13.
杨茂义 《学语文》2014,(5):49-50
通过赏秋来悲秋,才是《故都的秋》书写秋天的特色。许多人为文本点到的"悲凉"二字牵引,力图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悲凉的含义,结果增加了学生的疑惑。作者虽然用故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题,并指出故都的秋能够引起人们"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但通读全篇,给人的感觉是清静有余而悲凉不足。主人公仿佛是在赏秋,而非悲秋。《故都的秋》的悲秋独异处正在这里:赏秋在表层,悲秋在深层。  相似文献   

14.
    
方杨 《初中生之友》2008,(11):38-38
<正>冬的寒冷,我们无言以对。——题记秋去冬来,在人们还在感受秋天那麦子耀眼的金色时,冬已经悄然而至了。也许是她来得太轻巧了,人们没有注意到她;抑或是她来得太随意了,人们没有感觉到她。但是在人们渐渐加厚的衣着中,在窗上出现的让人充满幻想的冰花里,人  相似文献   

15.
    
冬的寒冷,我们无言以对。——题记秋去冬来,在人们还在感受秋天那麦子耀眼的金色时,冬已经悄然而至了。也许是她来得太轻巧了,人们没有注意到她;抑或是她来得太随意了,人们没有感觉到她。但是在人们渐渐加厚的衣着中,在窗上出现的让人充满幻想的冰花里,人  相似文献   

16.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以情贯穿,构思精巧,是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千里追寻,情在意中。首段说,北国的秋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接着作者写自己从千里以外的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曲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为什么一定要从千里以外赶来寻秋呢?这是因为他对故都的秋有着特殊的眷念的感情。前段的意中显情在尾段得到了深化。作者想留住北国的秋天竟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相似文献   

17.
辜玢玢 《师道》2021,(4):47-48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将秋天的特点概括为“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他主观地过滤掉热闹的、喧腾的秋景, 留下的是那些“带着浓厚的颓废色彩” 的秋。教师们通常会以此为线索, 将文章分解为几幅秋景图, 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解析秋景的要素来感知其美。事实上, 学生很容易从视觉直观上感知到这些秋景图是美的, 但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是美的, 以及什么样的大自然能够称之为美, 似乎就难以言达其意了。  相似文献   

18.
上《故都的秋》前,有一学生抱怨:"老师,故都的秋天味在哪儿?郁达夫喜欢它什么呢?"我发现这个疑惑很普遍.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找到了文章开头一句带有总括性的话:"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要求学生回答:"清、静和悲凉表现在哪里?"课堂进行得很顺利,学生们顺利地找到了相关句子来印证故都的"清、静和悲凉",但我分明看到了学生脸上的隔膜和漠然.  相似文献   

19.
云赋     
或许你没有注意百花的凋零,或许你会觉得秋天带着一丝凉意,然而秋足一个希望的季节。农民爱秋,因为秋象征若丰收;孩子爱秋,因为秋有火红的枫叶;诗人爱秋,因为秋有大海般的奥秘;我爱秋,因为秋给我无限的思绪!秋夫是红色的.红红的秋天是风给的;秋天是金色的,金如灿的秋天是大自然路的。来吧,让我们去拥抱秋夭!拥抱色彩!拥抱希望云赋@徐晟仪$上海市黄埔区尚文中学初二~~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散文佳作《故都的秋》,通过一系列对于北京秋色的描绘,写出了故都的秋的特色和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抒发了自己对秋的、特别是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厚意,着意突出了一种情、静、悲凉的秋的意境。清、静、悲凉是作者所描绘的意境的主题。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明确地点出了这种秋的意境的主题:“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是指秋的纯净、清彻;“静”,是指秋的静寞;“悲凉”,是指秋的气氛、万物的衰弱、给人的感觉;这三点概括了北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的意境是通过对于北京一系列秋色的描写体现出来的。首先,作者描写了在北京的院落里所看到的秋色。早晨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碧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是一幅充满了秋色的天高气爽的清静的秋天院落图,在纯净的高空中,响着驯鸽的飞声,这给人的感觉是秋高气爽,静中有动,又是响在纯净的碧空中,还有那“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