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中,世情小说的出现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世情小说在小说人物的选取、整体结构及小说的语言上,明显流露出不同于史传文学的新的平民化、世俗化的审美意识;但另一方面,在这种新变中,世情小说又表现出与史传文学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创作动机、创作原则、传奇性等诸多方面承袭了源自史传文学的传统的审美意识。可以这样说,世情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续书由于语体上有文言与白话的不同、小说续书本身的发展、以及作者写作续书的不同心态,使小说续书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类型形态。因此应多角度对小说续书进行分类,才能把握古代小说续书的类型特征。对古代小说续书的类型可从文类、续法和立意三个方面进行,本文对小说续书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粗浅的划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续书由语体上有言与白话的不同、小说续书本身的发展、以及作写作续书的不同心态,使小说续书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类型形态。因此应多角度对小说续书进行分类,才能把握古代小说续书的类型特征。对古代小说续书的类型可从方类、续法和立意三个方面进行,本对小说续书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粗浅的划分。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概念,古今有所不同。近代“小说”,是指具有突出的人物性格、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并以程度不同的虚构想象为创作基础的一种文学体裁。古代小说并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尤其在先秦,近代意义上的“小说”尚未成熟。但是,在史传散文中,已有不少相当精彩的历史传说,有的已经可以看成是小说的雏型或包含着小说的因素,为后世小说的发展积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入小说”所导致的文言小说“诗化”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是将“诗歌”的种种“文学特质”带入了传统的“史书叙事”,从而促进了中国叙事艺术的发展,并最终完成了由“史传”向“文学”的蜕变,导致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成熟和小说创作高峰的出现。邱昌员的《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拓展,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略论“实录”理论对古代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史传理论中的“实录”理论主张对古代小说创作及小说批评的巨大影响.“实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发愤著书”说与“春秋笔法”“说作为”“实录”理论的主要内容,对明清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实录”理论并不完全排斥虚构与想象,这对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中的写实思潮及人物形象塑造理论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但“实录”理论中的“劝戒说”的影响则主要是消极的.研究“实录”理论及其对古代小说创作和批评的影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史学的束缚,经历了由实录求真到杜撰虚构,由惩恶扬善到消遣娱情,由史体结构到小说艺术结构等方面的突破,逐渐走向现在小说的本义.进一步探析产生这种嬗变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8.
一 明人文言小说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它又随着明代的历史发展而发展。 在我们追寻文言小说演进的轨迹时不难发现,它曾经存在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闪耀着属于各自时代的思想艺术光彩。六朝志怪,是文言小说幼年时期的样式。其特点是“粗陈梗概”。其中,虽然不乏情节曲折之作,然而对“搜奇记逸”来的人物或故事,不过仅取轮廓而已。其题材多来自民间传说,少有创造。虽然在创作中曾受到古代神话传说的奇特想象与大胆夸张的艺术影响,但更多的倒是接受了司马迁创造的史传文学笔法。因而古代史家史籍中往往作为“实录”对待。这反映出,此时,小说与史传的界限并不清晰。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言小说进入了成熟时期。如鲁迅先生早已指出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较为全面地提出小说理论的小说理论家。在其“三言”的三篇序言里,分别提出了小说功用观:重视小说的社会教化作用;小说发展观:总结了古代小说的发生发展历程,并指出了通俗小说起源于话本艺术;小说创作观:小说创作要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并提到了小说创作题材的来源问题,指出小说创作要遵循通俗的原则;小说批评观:评价小说创作要将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时代中去评价,不能以今律古。  相似文献   

10.
加斯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加斯的元小说创作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在作品创作中,他所关注的是小说的虚构身份以及虚构的创作过程。从元小说创作的虚构本质出发,剖析加斯元小说作品,从元小说的叙述形式、文本结构及创作技巧等方面,可以探究加斯是如何以其独特的创作方法颠覆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宋元说唱艺术为底本的话本小说阶段、世代累积型创作阶段、文人独创阶段,"世代累积型"小说与"文人独创型"小说在前后相继的时间链条上有着紧密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史书写作以及明代的野史观对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评点中除了不自觉地将《水浒传》作为史书来看待,还引入史学笔法,由此产生的对《水浒传》以及宋江诸人形象的新价值取向,无疑使中国传统小说人物批评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其在评点修改《水浒传》时是在多数虚构的情况下,试图用史笔来对虚构小说进行修改,但又不过分囿于史书的框架,这无疑是中国小说创作与评点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3.
废名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小说家。他的创作不但不事依傍,独立走自己的路,开辟自己的艺术境界,而且他总是不断地突破和刷新自己,追求和实现新的创造。他变化中国古典文学的诗来写新小说,又化用散文的哲思建构小说的架子,同时把小说诗化和散文化,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形式,打破了原有的框架,拓宽了文体的疆域,丰富了小说艺术的表现手法,尤其在创作后期用接近现实的自然状态的笔触,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结构,建构了新的小说审美境界,形成了一种新的小说体式,即散文化小说。。其小说文体的实验性和超前性,影响了中国许多作家的创作,为中国新文学作出他独到的贡献。但对于他这种创作上的转变,学术界很少论及,本文从叙事角度对废名散文化小说创作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除了形态上开始独立成篇,创作理念上走向自觉的虚构以外,还以其对现实人生的关注,片断式的表现形态,限知叙述视角的广泛运用和戏谑化的艺术效果,展示了微篇小说基本成熟时期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29-134
孙犁的小说创作重视叙述的历史真实性,着眼于心灵、人性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在抗战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体",这在主流叙事里显得另类,"我"是造就这种文体的"神",抒情性是其文体表征。"芸斋小说"是孙犁写"我"之思的极致,他以个人视角对文革期间的种种世相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形成了"文革十年"表现上的个人话语方式。孙犁的小说从古代白话小说传统中借鉴了创作方法和叙事方式,在民间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其部分小说与"寒窑"母题形成了互文关系,晚年又从史传文学传统中吸收了更多的养分,借鉴了列传、志异的写法以及《史记》《聊斋志异》的形式因素,拓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6.
夏伟 《文教资料》2007,(25):46-48
本文从中国戏曲和古代小说的关系入手,首先阐述二者之间的同源关系,涉及史传文学、唐传奇、说唱文学的作用。再详细论述中国戏曲的四大传统,重点分析其对古代小说的渗透和影响。具体而言,戏曲的谐谑传统是古代小说向其学习的直接动因;诗学传统对古代小说抒情方式的影响;传奇传统对古代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以及技艺传统对古代小说中对人物刻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除了形态上开始独立成篇,创作理念上走向自觉的虚构以外,还以其对现实人生的关注,片断式的表现形态,限知叙述视角的广泛运用和戏谑化的艺术效果,展示了微篇小说基本成熟时期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经史文化谱系中,子部小说因其“小”而被主流文化所轻视,处于“子书之流”的文化边缘性地位,这反而让子部小说获得潜在的虚构空间。但子部小说本身比附经史的价值诉求,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说的虚构能力,使之无法与现代小说相衔接。  相似文献   

19.
1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1)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与小说的早期形态 一般了解: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及其对后世小说发展的影响古代文言小说的三个要素神话、寓言故事和史传文学对古代小说的影响寓言故事、史传文学与小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林译小说序跋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为林译小说序跋继承并发扬中国爱国主义传统;抵制专制主义,提倡民主政体,向往法制社会;高度重视传统的孝文化;强调传统史传文化;强调中国传统诗学。总之,林译小说作为西方小说,其序跋充满了西方文化语境;同时,林译小说作为翻译小说,其序跋又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