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出现在十六世纪中后期的爱情戏剧,两部作品都表达了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的主题,本文拟从人文思想关照下的角度来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中主人公的艰难爱情。  相似文献   

2.
同为杰出剧作家的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虽处不同国度,但就《罗密欧与朱丽叶》及《牡丹亭》两部作品而言,里面的众多意象却具有极其相似的功能。本文探讨并总结归类两部戏剧中具有同一功能的多种意象。  相似文献   

3.
陈小琴 《学语文》2006,(6):4-14
威廉·莎士比亚(1556—1616)和汤显祖(1550—1616),是东西方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中交相辉映的两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和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1598)都产生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高中语文教材也分别作了节选。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分析,可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和元明戏曲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中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一)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如同整个莎士比亚戏剧和元明戏剧一样,都是以古代传说或前人著作为题材,以彼时彼地的生活为背景,表现时代(剧作家所处…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举世闻名的两部文学著作。两位作者分别是同一时期中西方杰出的剧作家。其作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以反抗封建制度的自由爱情为主题。尽管如此,两部作品还是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就结局的悲喜。结合经典悲喜剧理论.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都出现在16世纪90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题材流变、戏剧冲突、人物形象、文化要义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显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从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分别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二人生活在同一年代,两部作品的诞生也仅相差三年,不仅在主题上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在叙事上也运用了异曲同工的“还魂”情节,但具体到“还魂”前后、原因、过程,却发现了很多异同点。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文学史上的经典爱情名著,都出现在16世纪90年代,都以不同方式阐释相似的爱情故事。文章试图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以揭示两个剧本在描写至真爱情方面的相似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爱情观的异同,他们的爱情观的许多方面直至今天都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两位戏剧大师在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的东西方剧坛上都作出了泽惠人类的卓越贡献。本论文拟从《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剧作的梦境描写与做梦情节入手,分析两部剧作中对梦境的不同处理方式折射出中西不同社会文化氛围对剧作家的影响,而强调梦中“至情”论与梦背后“上帝”的存在又反映出二人所处文化语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两部作品,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代表作,两位作者在生活年代与时间上均有抑制性,两部作品都是以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为基调,两者之间的人物特征和戏剧冲突上有着一定的差异存在,进而表现出了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与审美追求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青春版《牡丹亭》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等方面与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它又保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两者的比较对我们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传承中华文明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爱情与婚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圣经》中人类始祖夏娃与亚当、《诗经》中"关关雎鸠"、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迦梨陀娑《沙恭达罗》、汤显祖《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到当下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涉及该话题。戏剧作为最能充分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对爱情婚姻题材的涉及自然也不例外。由这个大题材缩小到表现家庭关系中丈夫背叛妻子的故事在戏剧中也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2.
《牡丹亭》的创作者汤显祖与《罗密欧与茱丽叶》的作者莎士比亚共处于16世纪后期,也是这个时期分别在东西方享有盛誉的戏剧文学艺术家。在两人的这两部文学成就的制作上虽然不存在任何的关联,却不约而同地在某些闪光点上存在着一种相似的思想。朱丽叶和杜丽娘这两人在追求理想的爱情、反对束缚和枷锁、寻求思想解放和自由等方面而言,几乎是如出一辙。因此,作为文学的研究者之一,笔者将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方面着手对两部著作进行比较,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的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断被以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搬上银幕,本文从莎剧本身的商业化和娱乐性及《罗密欧与朱丽叶》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来论述这部16世纪的诗剧为什么在今天仍然富有魅力。  相似文献   

14.
放眼世界文坛,明代中晚期正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恰在此时,出现了两位伟大剧作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他们的剧作各自代表着同一时期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两峰并峙地屹立于世界的文坛。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历来被当作歌颂爱情与青春的典范。据史考证,两位大师从未有过任何直接的交流和借鉴,但二部作品在主题和人物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我们将二者比较研究,可以看到中西戏剧在同一发展时期的异同,从而探讨中西古典戏剧的民族特点和发展规律。 朱丽叶与杜丽娘的比较—追求爱情的实践者和梦幻者 朱丽叶与杜丽娘都是封建势力的判逆者,都追求着美好自由的爱情。她们都有情人,甘心为了爱而不惜牺牲自已生命。朱丽叶为爱而死,最终长眠于情人的身旁。杜丽娘为情而死,死而复生,最终与心上人厮守。然而,就二者性格而言,朱丽叶偏于外露,自由活泼。杜丽娘偏于内向,比较含蓄。朱丽叶是追求爱情的实践者,杜丽娘是追求爱情的梦幻者。  相似文献   

15.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牡》和《罗》)是世界文学史上讴歌爱情、追求自由的不朽名剧.它们出现于大约相同的年代(《牡》1598年,《罗》1594年),然而却出自于两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伟大剧作家之手.一为我国明末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年);一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1564—1616年).两位伟大的剧作家对于爱情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烈的赞美,而且都敢于冲破当时统治者的樊篱和剧坛教条,一反陈规陋习,谱写出充满强烈反抗精神的中西爱情之曲.三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已超越时空的限制,在世界剧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手法,比较得出中西戏剧创作的一些不同特点,即中国古典戏曲的人物塑造多是“迹象的刻画”,强调通过情境交融展现剧中人物心理发展的过程;西方古典戏剧塑造剧中人往往是“适合人世的普通经验”,强调人物强烈的行动性,突出戏剧冲突以塑造出典型形象。这是因为中国古典戏曲遵循的是写意的戏剧观和“意境”的创作原则而西方沿袭的是写实的戏剧观和典型化的创作理论。这种不同又有其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缘由。  相似文献   

17.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中,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分别运用"死"与"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体现剧中的爱情主题。在如此迥异的表现方式背后,隐含的是中西方对于生死的不同观点———"乐生"与"乐死";而以"两希传统"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背景和儒家占主导的中国文化背景正是中西生死观差异的来源。此外,两部作品诞生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分别赋予了这两部作品"彰显人文精神"以及"反封建"的独特现实意义。也正是因为这种植根于不同文化的迥异的生死观念及其折射出的历史现实,成就了两部作品抒写爱情又超越爱情的深刻。  相似文献   

18.
汤湿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出现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题材流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戏剧冲突,悲剧风格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湿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东方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戏剧代表作之一,其在世界上传播之广、影响之大实属罕见,是莎士比亚戏剧被拍成电影最多的一部。一个世纪以来,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打动着每一位读者。他们的一见钟情和以死殉情让每一位渴望爱情的人艳羡不已。本文从一见钟情的不稳定性角度剖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传统的解读体现了莎士.比亚在早期作品中大力宣扬的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歌颂罗密欧与朱丽叶忠贞于爱情的崇高品质。中国的梁祝故事和《孔雀东南飞》等只是封建门第观念和家长制包办婚姻所产生的悲剧,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则是家族冤仇与个人爱情严重冲突所造成的悲剧,他们的反抗始终主动和积极,因而更能彰显出他们坚定不移地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人生信仰和博大的宽容精神,更具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