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R&D投入递增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R&D资源配置视角,根据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除西藏、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将资源错配研究方法引入知识生产函数,测算中国创新生产系统R&D资金和人员的配置扭曲状况,探究R&D资源配置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在R&D资源配置扭曲中发挥纠偏作用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R&D资源存在资金配置过度而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且R&D资源配置扭曲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2)R&D资源配置扭曲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R&D人员配置相比,R&D资金配置扭曲的负向影响作用更大;(3)创新环境和对外开放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作用,而政府干预则显著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4)人力资本达到了一定水平后能够吸收配置过多的R&D资金,但绝大多数省市并未达到这一门槛值水平。为优化R&D资源配置并发挥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应当建立完善以市场为主导配置R&D资源的长效机制,通过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促进R&D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同时评估政府配置R&D资金政策的有效性,不断完善R&D资金的财税政策支持规则和方式。而为了发挥人力资本的纠偏作用,需要加大教育培训和健康投资,提高人才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推进以“人力资本红利”代替“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2.
强调自主研发创新的技术减排固然重要,但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背景下,通过绿色技术转移(GTT)纠偏R&D要素配置扭曲以实现效率减排,可能更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资源错配理论,剖析并检验R&D要素配置扭曲对碳排放的影响及GTT的纠偏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长三角城市的R&D人员与资金均存在配置扭曲现象,且人员错配程度高于资金;(2)R&D要素配置扭曲显著加剧了碳排放,资金错配的碳排放影响更大;(3)GTT对R&D要素配置扭曲所致的碳排放,具有显著调节效应与纠偏作用;(4)GTT “数量”和“质量”的发展水平,都可影响R&D要素配置扭曲与碳排放间的非线性门槛效应,目前长三角已可通过GTT数量增加的纠偏路径实现碳减排,而在质量提升方面的纠偏效能仅能对碳减排起到一定缓解作用。因此盘活存量技术、促进城际GTT的“增量提质”,充分发挥其对R&D要素配置的纠偏效能,是突破资源约束,提高创新能力,有效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务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改善能源要素错配对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以及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加入能源因子的扩展C-D函数计算了能源要素错配程度,其次运用熵权—TOPSIS二元法计算了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接着通过基准模型、门槛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与能源要素错配之间线性与非线性的相关关系。【结果】结果表明:(1)全国层面上,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对当地能源要素错配程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分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高度一致,其中中部地区发展数字经济最能够改善区域能源要素错配程度,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2)在门槛约束条件下,城市蔓延和外商投资呈现显著的单一门槛特征,即在城市蔓延和外商投资越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越能改善当地能源要素错配。(3)空间效应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能源要素错配程度在空间上均为显著正相关。由于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在改善当地能源要素错配的同时,对周围地区能源要素错配同样起到了抑制作用。【结论】在未来发展数字经济时不但要因地制宜,还...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9-2017年农业科学院省级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Hsieh and klenow建立的资源错配模型测算出农业科技资源总错配指数。基于地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视角构建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25个省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农业科技资源错配情况虽有改善但效果并不明显。(2)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程度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双门槛效应且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显著受限于地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程度。(3)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U型关系,在不同的农业科技资源错配门槛区间内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产业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将如何影响资源投入力度及其配置效率?本文从双重要素——生产要素和研发要素——在行业间配置效率的角度展开分析。利用2006-2015年“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时期的生产和创新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的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行业间研发要素错配问题相较生产要素错配问题更为严重,然而相较于研发要素错配的持续缓解趋势,生产要素错配在2011年后却有快速加重趋势。因此从双重要素角度对产业政策的作用展开综合分析至关重要;(2)产业政策增加了政策支持行业的要素投入力度,尤其是对于研发要素投入的力度。而这样的支持更多体现在国有部门内部,对非国有部门的影响并不显著;(3)通过划分出不同行业要素投入过度和不足两种状态后,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产业政策主要表现为加重了要素投入的过度,而并没有缓解要素投入的不足,也就是说我国产业政策恶化了要素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6.
冯雨豪  王健  邵子南  杨莉莉  朱乾隆  吴群 《资源科学》2022,44(12):2511-2524
众所周知,资源的空间错配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但二者之间的影响路径却鲜有研究深入探讨。因此,为探讨中国城市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黑箱”,本文基于2003—2019年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工业产业集聚—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纳入中介效应的GMM动态面板计量经济模型,从全国、区域以及错配类型3个维度,分析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如何通过工业产业集聚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①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工业用地空间错配总体呈加剧趋势,东部城市大多呈短缺型错配,中西部城市大多呈过度型错配。②全国层面,工业用地空间错配不仅直接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而且通过降低工业产业集聚度,间接降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③区域层面,工业用地空间错配的加剧抑制了东部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由于工业用地短缺促进了工业产业合理集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抑制效应。中西部地区工业用地空间错配的加剧导致工业产业集聚度的降低,二者同时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④不同错配类型下,过度型错配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结果一致。短缺型错配地区与东部地区结果稍有差异,其错配的恶化导致工业产业过度集聚,降低了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主要政策启示为:应立足不同地区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合理配置工业用地,促进工业产业适度集聚,激发用地效率。  相似文献   

7.
李璐  张斌  夏秋月  董捷 《资源科学》2023,(5):1059-1073
【目的】碳排放效率问题对于“双碳”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揭示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其作用路径,为从土地资源配置视角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在分析土地资源错配影响碳排放效率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20年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1)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土地的偏向性配置对邻地城市负外部性危害更大;(2)不同区位和城市规模,土地资源错配及其空间项的作用系数差别较大;(3)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可通过抑制创新能力、延缓产业结构升级和阻碍新型城镇化等中介路径降低区域碳排放效率。【结论】因此,应加快推进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强化区域合作共赢观念和协同治理能力以提高区域碳排放效率;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未来提升碳排放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潘毛毛  赵玉林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171-2182
互联网融合正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是实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2009-201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研究互联网融合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检验了人力资本结构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互联网在技术层面和业务层面的融合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通过优化企业内部资本要素配置实现的;互联网融合与人力资本结构存在互补效应,高技能人才占比增加强化了互联网融合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内部资本和劳动要素配置效率的作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在市场层面的融合程度低、质量差和高技能人才占比低、增速慢是当前中国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结论从微观层面提供了互联网融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证据,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化变革的浪潮中,企业创新过程不仅涉及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还涉及与新技术新产品相适应的研发资源配置方式。本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大数据应用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资源错配,并利用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对理论模型的推论进行验证。研究发现:中国52.83%的行业创新资本配置不足,62.26%的行业创新人力配置不足。大数据应用显著地改善了企业研发资本错配和研发人力错配,且在创新资源不足时这一改善效应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大数据应用主要通过知识流动效应和技术壁垒效应影响企业创新资源错配。资源互补效应表明,数据要素效力的发挥还需要技术条件的支撑。本文结论为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促进我国企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改善要素配置效率和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是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以下简称TFP)增长,进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将要素错配和自主创新引入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提出了要素错配如何通过影响自主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间接作用机制。继而,采用2007-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城市经济社会数据和微观土地出让数据进行经验探究,综合考察资本错配、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等多维度要素错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资本错配和土地错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直接抑制作用,而自主创新直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的是,资本错配还会通过抑制自主创新,间接阻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从多维度要素错配角度明确地指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之源。因此,系统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效率,从而激发自主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加快制造业TFP提升步伐,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1997—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分解包含非合意产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人力资本多个视角,运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方向与作用程度。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样本期内全要素能源效率呈"W"型变动趋势,并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配置结构的作用并不相同,前者抑制而后两者促进了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人力资本空间结构优化有助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改善,这在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构建数字金融通过劳动力池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影响劳动力错配的理论分析框架。进一步将北京大学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2011-2016年中国279个地级市数据相匹配,采用加入工具变量的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改善劳动力错配,并且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这三个子指标也都显著改善劳动力错配。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劳动力错配的改善效果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和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更强、在中西部地区改善效果更为显著,这也证实了数字金融的普惠功能。  相似文献   

13.
肖富群 《软科学》2010,24(6):101-105
利用广西418个农户的问卷调查资料,探讨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问题.研究发现:人力资本能明显影响到农户收入,而且不同的人力资本要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表现出明显的次序性特征.随着农户收入层次由低向高提升,数量性的、低水平的人力资本要素的经济作用会逐渐降低,质量性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要素的经济作用会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中部河南、山西等六省高技术产业2008—2014年的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区域内金融要素错配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此外,实证部分进一步构建了GMM回归模型,进一步深入探究存在外部融资约束条件下,金融要素错配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结论表明:金融要素错配与产业创新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区域经济的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越高,金融要素扭曲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抑制效果越显著。其他解释变量中,企业规模正向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盈利能力对高技术创新水平并没有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影响较大;人力资本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有着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提出改善中部六省金融要素错配现状,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涛  李斌 《科研管理》2020,41(9):65-76
校企协同是深化知识主体和技术主体动态对接和优势集成的有效路径,对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2003—2017年校企协同的相关数据,运用校企协同SD动力学模型,剖析了校企协同的作用过程、内部机理与不同层面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校企协同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可以细化为创新资本投入、知识要素积累、人力要素培养,及科研成果转化的作用集合;第二,人力要素培养和知识要素积累的双向协同作用,对创新作用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创新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对校企协同创新绩效的推动效果,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本研究拓展了校企协同内部和外部空间的作用路径,提出了以人力资本流动为载体的知识扩散动态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6.
生态移民政策评估是多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而机理研究是其关键环节。本研究通过构建"生态移民政策→生计资本→收入"分析框架,以生计资本为中介变量,选择形成型指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生态移民政策对收入的影响机理,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估算路径系数,测算生态移民政策对收入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验证生态移民政策影响收入作用机理的有效性。陕南和宁夏的生态移民分别是城镇化社区安置和新农村安置的典型,通过实证分析两地生态移民政策作用机理,针对关键生计资本提出优化措施,以增加农户生计资本并长效促进收入提高。研究表明:两种类型的生态移民政策通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农户收入均有正向作用,但是影响大小略有区别。陕南地区的生态移民政策通过社会资本改善农户收入的作用最强,人力资本次之,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相对较小;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政策通过金融资本改善农户收入的作用最强,人力资本次之,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相对较小,自然资本具有微弱的负向影响。总体而言,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能有效促进农户生计资本存量的积累,进而产生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流量。  相似文献   

17.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在运用变系数模型(LSDV)测度各地区医药制造业人力资本错配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以人力资本错配为门限的产业集聚驱动创新绩效的面板门限模型,实证研究专业集聚对创新绩效的门限特征及地区异质性。结果显示:医药制造业专业集聚与创新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专业集聚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受限于人力资本错配呈现显著的区间效应;研究将28个地区划分为人力资本高度错配地区、人力资本中度错配地区和人力资本低错配地区三种类型;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机构数量显著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外资依存度对创新绩效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艳玲  田宇 《科研管理》2020,41(6):191-198
结合网络经济时代特征,遵循“导向—能力—行为—结果”的研究范式,构建互动导向对服务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框架,并采集254家服务企业信息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互动导向可以通过多种路径对服务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其中吸收能力和主动改善在二者关系之中发挥复合式多重中介作用,具体路径分别为:①互动导向→服务创新绩效,②互动导向→主动改善→服务创新绩效,③互动导向→吸收能力→主动改善→服务创新绩效。研究不仅明确了互动导向对服务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而且探索了二者之间的具体作用路径,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服务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9.
郑晓舟  郭晗  卢山冰 《资源科学》2021,43(8):1522-1533
基于城市群视角,聚焦要素区际流动机制,探讨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环境规制、要素区际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机制的基础上,构建环境规制综合指数、要素区际流动指数等,并基于中国十大代表性城市群2003—2018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①各类样本检验均表明环境规制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②整体样本下环境规制能够分别通过劳动区际流动、资本区际流动和技术区际流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③分区域及不同环境规制水平样本下中介效应存在异质性:东部城市群和中环境规制组的3类要素区际流动在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中西部城市群仅劳动要素区际流动呈现显著的中介效应,高规制组3类要素区际流动中介效应均不显著。针对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破解城市群资源环境难题,探寻城市群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推动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魏臻  崔祥民 《科技创业月刊》2013,26(3):21-23,26
创业者人力资本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创企业的属性。在分析了创业者人力资本对创业的影响内在机理后,实证分析了创业者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的路径依赖特征,结果发现:创业者人力资本的路径依赖特征明显,其中经验的路径依赖特征最为明显,不同类型的创业者人力资本要素的路径依赖特征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