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的话:在媒介环境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传播技术不断发展,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但蹲点调研、沉淀思考仍是记者写出好报道所必需的.如何增强“四力”?如何深挖新闻真相?大众日报的五位记者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首次针对国内调查记者群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了解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其影响因素.①通过对全国范围内259名调查记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偏向分析解释、报道事实/提供信息及舆论监督,即“调查/解释”和“信息传播”这两种角色;个体因素对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其对新闻价值的认知均没有显著预测力;调查记者所在的地域差异对其媒介角色认知有一定影响,相对来说,党报机关报的调查记者更偏重“鼓吹民意”,市场化都市报记者相对偏向“满足受众和宣传引导”的媒介角色,新闻杂志的调查记者偏向“批评与质疑”.  相似文献   

3.
《新闻007》是浙江省的新闻名专栏,2006年在钱江频道开播,是浙江广电集团唯一一档主打深度报道的新闻栏目。在大部分人心中,“007”是一个代名词,特工的代名词,英俊帅气、超凡能力、美人相伴的代名词。《新闻007》栏目的记者清一色是男的,并不是故意为之,而是在栏目多年的历练中,很多女记者因为深度调查的强度和辛苦,在栏目双向选择中放弃了,留下来坚守的是9个小伙。在深度调查、舆论监督的道路上。“007”代表着敏锐的目光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为了更接近真实、抽丝剥茧,这些记者需要熬夜蹲点,甚至觉得笨办法是最好的办法;有时需要乔装打扮,“忍辱负重”中只为看到真相。深度报道,如何才能有深度?一点心得,仅供分享。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深度报道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事实背后真相的报道形式。而目前广播深度报道一般采取记者调查+采访录音+记者述评的形式。由于媒体传播特点和受众接受特点,深度报道一直是报刊的强项。报刊的深度报道优势体现在深层分析上,以比较长的篇  相似文献   

5.
谭雪 《新闻传播》2010,(3):128-128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体裁,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分量重,报道内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尤其广播的调查性报道,要发挥特有的声音传播优势,避免没有图像和文字说明的劣势,更要求调查记者在采访技巧上下功夫。笔者就此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一、强化新闻 当前有的经济台出现把新闻当“副业”来办的倾向,以致于无论在新闻的传播速度上还是信息含量上,都远远没有充分发挥直播的优势。比如,一般性报道多,够斤两、有新闻价值的少;会议和活动报道多,一线的“活鱼”少;和其它新闻单位雷同的多,能体现经济台特点的独家新闻少;时效性差,有的早晨已经播发,中午又播。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台记者数量普遍较少以外,主观原因是采编独家新闻的意识差,许多记者的活动仍局限在“请柬”范围之内,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 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很多,上海东方电台记者八小时以外传回的“大哥大新闻”,杭州经济台组织出租车司机向电台投稿的做法都是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现场新闻,特别是现场直播新闻,能充分发挥广播“声情并茂”的特点,又能利用广播设施轻捷、易于深入现场直接传播的长处,使广大听众及时、即时地接受各种新信息,充分感受到“小小地球村”的魅力。但是当前也有不少现场新闻名不副实。主要表现是记者采访时间并不在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而是事后的追述;有的采访地点不是在新闻事件真正的“发生地”,而是较大范围的“所在地”;有的记者虽然在现场作口头报道,但所报内容没有现场感,与一般新闻没有真正的差别。在这样几种情况下,即便报道被冠以“现场新闻”名称,也难以认定所采制的报道为现场新闻。  相似文献   

8.
再谈蹲点     
老话需要重提 蹲点是老话,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否值得重提?我看很有必要。 调查研究是记者、编辑必不可少的基本功。采访过程就是调查研究过程,而报道则是调查研究的结果。但是,一般的采访不能代替蹲点。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在新闻报道研究领域里,“速度和深度并重”是一个明显的趋势。电台和电视台在发挥速度、音像优势的同时,在增加报道的深度上作文章,报纸在保持新闻深度优势的同时,也向报道的“速度”进军。新闻媒体向“两度”冲击的动向,已为各国新闻界所瞩目。讲究新闻速度,看重新闻时效。现在,“新闻”概念所包含的新鲜性要素中,除了“新近发生的”。“过去发生但刚被发现的”以外,又增添了“正在发生的”这个新内容。如今新闻大战是以高科技装备为武装的,这就要求记者高度灵敏,捕捉信息快,在熟练掌握硬件操作的同时,又能快速利用…  相似文献   

10.
在报道上尽可能求深,是当今新闻报道的大趋势。但也不必讳言,真正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深度报道在我们国家也并不多见。什么叫深度报道?按圈内人士的话,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说出明日之意义”。从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表现方法上说,没有背景和时空的跨越,就没有比较,没有比较就难有深度。从记者的新闻素质来看,要能从  相似文献   

11.
季为民 《新闻战线》2023,(21):75-77
调查研究报道是媒体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记者要端正态度,“甘当小学生”做好调查研究,要深挖内容,将调查采访与分析研究相结合,推动报道差异化、精品化、品牌化,更要创新形式,善用新技术创新调查研究报道和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调查研究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这不仅仅是对文字记者而言的,当然包括摄影记者在内。然而,这个问题往往被一些摄影记者所忽视。这种状况应予改变,尤其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更有必要强调这一点。 第一,调查研究是摄影记者获取报道线索的必要途径。 第二,调查研究是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手段。有了很多报道线索,究竟哪些是具有时代精神和典型意义的题材,选择什么时机报道,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新闻宣传价值,这都要作一番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否则,“捡在篮里都是菜”,“见到风就是雨”,没有选择,无从判断,导致一些闪光的东西被埋没、被放弃,而与一个时期宣传报道思想不相吻合的东西、甚至失实的东西,反而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3.
在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中,经济新闻公认是比较难以驾驭的。对经济报道的难度,人们《常形容为“内升不愿看,外行看不枉”。这句很普通的话,实际上包含了经济报道工作中全部的矛盾。为什么“内行不愿看”呢?一是记者的拆迁尽是些外打话,连基本的经济常识么没有掌握;二是记者的报道里虽没有多少外行活,但过于肤浅,没有多少能够真正月决问题的内容;三是报道的东西大都是内行人已经熟知的,对他们而言,已无多少新闻性了。“外抒看不懂”则是因为记者没有能够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研究消化报道的内容,自己不懂,当然不可能把自己不懂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采访是记者为获取新闻素材了解客观情况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调查活动。面对复杂的客观世界,记者要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必须深入采访,通过广泛的采集,去伪存真,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新闻。采访是记者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条必由途径,是记者一项特殊的基本功。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丹拉瑟说:“如果不能采访,就没有资格做报道,那么就会离开主持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刘岩 《声屏世界》2006,(11):33-33
中国电视新闻改革日益深入,一方面受众对信息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整体新闻报道环境日益宽松,因此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传播优势也日益突出。电视深度报道的环境优势首先,一种主流报道形式的出现,总是与这个时代的人们为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主流要求联系在一起。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产生和迅速崛起,也与我们周围世界的日益扩大,社会化联系的日益广泛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认知心理学表明:人们在接受外来信息时,需要一张“文化地图”。指的是人们头脑中为每一条外来信息进行价值“释义”的意义定位系统,它的客观有…  相似文献   

16.
挖掘基层报道的深度,是地方报纸记者的努力追求,也是报纸新闻改革的突破口。 在电子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报纸的独特优势在哪里?一般来讲,“快捷”、“可视”为电视之长,而它在逻辑、判断、分析综合等方面的局限,正是文字媒介的特长。在报道深度上,在交待事物的联系上,在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上……总之,在摄像机无法扫描的思想领域和内心世界,“电视”不及“文字”。因为,文字毕竟是一种间接的、更多作用于人的理智的信息。 我国正进行着从体制到观念的深刻变革,基层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但在交通发达,传播技术先进…  相似文献   

17.
县市广播电视在加强农村宣传报道方面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县市广播电视的农村宣传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由于县市广播电视从业队伍大都没有受过新闻专业培训,但是贴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是县市广播电视宣传报道的最大优势,也只有报道好“三农”,才能使这一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如何采集、选择、提炼,将农村的新闻报道出去,还得靠记者深入农村,进行认真采访,深层次发掘,在县市广播电视报道的“小天地”里传播大信息、新信息,把节目办得可信、可亲、可看、可听、可用。  相似文献   

18.
无论学界与业界对于深度报道的概念界定有多少种,但对于深度报道在新闻媒介竞争中的作用人们却是一致肯定的。在新媒体技术推动下,无论是传播主体还是传播内容本身都被贴上了"泛化"的标签,传播主体具有隐匿性、虚拟性以及双重性,而传播内容由于传播主客体的双重性会产生海量的浅表化和虚假性信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作为解释、调查、预测新闻事实的重要阵地,在新媒体时代理应成为克服新媒体时代碎片化表达缺陷的武器,打造融合性新闻深度报道,优化媒介资源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9.
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充分表现了现代足球的巨大魅力。更引起新闻工作者注意的,是因特网对体育新闻采访、报道活动的高度参与和重大影响。新华社作为世界性通讯社在这次报道中也尝试着借助因特网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因特网:采访手段与传播媒介 四年前美国世界杯赛的时候,很多记者未必听说过因特网,更不用说上网了;而1998年的世界杯赛,即使是一张地方报纸,不借助因特网而能做出精彩快捷的世界杯赛事报道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因特网在体育赛事报道上有明显的优势。因特网上同时具备广播的语言信息、报刊的文字图像信息和电视的视频信息,其传播的速度、信息含量与其他任何媒体相比毫不逊色。而重大体育比赛报道要求的正是直播和“热闹”(信息量大)。因特网的没有传播间隔周期、不受版面限制、不受时间限制的特点在体育报道中一下子显出了优势。有网民用“咫尺天涯世界杯”来赞叹因特网的快捷与信息丰富。 这么好的媒体读者怎能放弃?更何况以新闻信息为吃饭家什的记者编辑们。中央电视台赴法国解说员黄健翔说,世界杯赛新闻中心有互联网络区域,随时可看中文网站翻译好的各通讯社发的消息和大量的网友们的评论,给解说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20.
杨萍 《新闻前哨》2014,(3):29-31
在新媒体横行天下、信息爆炸的今天,无论从新闻时效性、报道方式,还是与读者的多元互动方面,传统媒体都远远滞后于新媒体。然而,在进行深度报道时,传统媒体凭借其专业的新闻调研和深度分析,始终拥有新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因此,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更加需要培养专家型记者,倡导研究性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