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东芳 《作文》2023,(39):38-41
<正>母题分析1.整体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中共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可以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三个维度去阐释理解“共同体”的概念。这三个维度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在中考作文命题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不可忽略。我们要尊重人的生命,也应珍惜动物、植物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菱荡》,可以发现废名的创作与生态美学的诸多核心原则深相契合。他构筑的“菱荡”世界,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景象,使“菱荡”超越了平常地域的概念,成为一种生命和精神存在的意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意生存家园。  相似文献   

3.
“生命”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维度之一,是解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突破口。“湘西生命”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是沈从文孜孜追求的理想的生命“常性”。这种精神浸透到了它的生命形态、命运观念、处世精神之中。具体而言,“自然性爱”、“未凿童心”、“血性强力”是湘西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爱情”相邻体现了湘西生命的自然抉择;在“守势”与“超脱”处世姿态中生命的“自足”、“澄静”.展现了湘西生命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4.
翠翠: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中翠翠的形象,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自然大化的内涵,是作者塑造的一个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翠翠身上具有“天人合一”的性灵,展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的生命自在状态。她身上还具有一种非人为、未加粉饰的本然状态,即人的一种自然本性和自由精神品格,表现了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自主状态。翠翠这一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景象,成为一种生命和精神存在的意义,凝聚着作者向往的生命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5.
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入世精神。它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它是探讨“人生的方向”,它触及的是人们“心灵”和“心性”的最深层次,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真性情、真生命、真智慧。对它的理解与把握,取决于你对人类,对民族的命运关切所达到的深度。儒家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统一与和谐。这对于21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这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发展模式和方法论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影《马语者》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生态美学思想不期而遇,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之美。影片所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万物皆有灵的生态美学理念;万物平等的生态美学本质;仁爱的生态美学精神,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美学理想。电影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进而延伸到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从而体现了生态美学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影片《马语者》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人们对于达沃斯辩论的广泛兴趣中,卡西尔思想并没有获得充分的关注。在这场辩论中,卡西尔和海德格尔不仅代表着对于康德哲学和形而上学问题的不同理解,其观点差异也显示出对人类自由问题的不同回答。海德格尔主要以康德第一批判来讨论人的有限性,把哲学的任务视为恢复人的自由和解放。卡西尔并没有停留在第一批判,而强调理性在第二、三批判中的伦理、审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发展了康德“哥白尼革命”的方法论意义,把客观性问题和符号形式联系起来。在哲学人类学问题上,卡西尔继承了康德的先验方法,想要通过批判性的符号形式思想来克服“生命”与“精神”、“质料”与“形式”、“自然”与“自由”之间的种种对立。通过用符号的动物取代理性的动物,卡西尔指出人生活在符号世界之中,自由就不再只是康德意义上的理性的自律,而是一种对文化世界的开放、“生命”与“精神”之间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8.
价值增殖既是资本的生命支点,又是资本加速的根本肇因。资本主导下的现代科技和现代机器不断加速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商品消费,有限的生态承载力无法协同资本加速,因而造成“去同步化”的生态危机。严重的生态危机呼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系的建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断包含丰富的生态意蕴,它蕴含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样态、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意识、人与人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断增强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时代生命力、助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中国方案。“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断对系统把握马克思生态思想,建构美丽中国、美丽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来自人与自然共存的生命绵延过程.来自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与对话,来自人的直觉的生命冲动和人的理性追求,具有丰富的生命色彩。生命冲动是所有生命体的内在的本质要素.是所有事物之中的持续运动着的创造力.是能动的、向上的、活生生的、持续的“原始的生命动力”.是创新的源泉。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的生命冲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高压下的现代人越来越多的出现了诸如恐慌、焦虑、压抑、抑郁等一系列复杂的情绪反映,而电影由于它的“情绪效应”,成为现代人的“精神乌托邦”。现实中观影者的情绪直接被电影情绪所感化,同时电影中“情绪”元素直接影响着观影者的心理状态,即电影艺术能让观影者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将本我欲求释放出来,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得到精神的宣泄和心灵的净化,实现人们在精神的时空中所追求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1.
红山化玉器可全面诠释“玉神物”说.红山玉器是取大地之精、类水之性、合人之情以悦天神的“神物”;是人沟通阴阳、合和天地的通神之器;是中华民族追求生命与精神的永恒,实现人与自然、天地合一这一伟大理想的珍贵物证;是接引中华民族回归精神伊甸园、皈依祖先神的灵物。  相似文献   

12.
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以家乡湘西的败土人情作为他一生创作的“源头活水”。他受儒家道家平等思想的熏染,抱着对生命的虔诚信仰,建构起了一个具有平等生命形式的湘西世界。在这个浸润着“平等”文学理念的艺术世界里,人与自然平等相通,人与人平等和睦,人与动物平等对话,呈现出一种平等祥和,充溢着人情美、人性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题。电影《寻找刘三姐》全面展示了广西自然生态的魅力,并描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及生存关系,关注了人自身的内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也表达了人对生命自由与爱情自由的追求和对怀乡的思想。这些丰富的生态表达对于当今生态文明的建构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生活在自然界,对自然界既要开发,又要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生活在自然界,人还生活在人的社会。人要成为“人”,不仅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动物”,而且还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人。对人须教育,此即对大脑须“开发”,也须保护。首先要开发,开发人类进化五百万年来所累积的先天所具备的人性与灵性的潜力,不开发就成为既无人性又无灵性的“狼孩子”、“熊孩子”或白痴等等,与动物何  相似文献   

15.
“沟通从心开始!”这是中国联通公司的一句妇孺皆知的广告语。其实,生活中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都需要发自内心的真诚“沟通”。  相似文献   

16.
一、先进的办学理念成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培养受教育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保护生态的意识及其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为此,学校明确提出了“生命发展教育”理念,其主旨在于“尊重儿童的生命主体意识,开发儿童的生命发展的能动性,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我们的认识是。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缺失,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病理性存在,在现实教育中,生命往往被遮蔽与忽视了。在这种异化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教师在由“神”到“微人”之间徘徊,学生在由“物”到“上帝”之间穿插。然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在受到不合理的规训后,会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而决不任由生命受到残酷的摆布,要还教育以生命,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场。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特征,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传递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合的基础是德,合一的标志是在对天的体认中,觉解人的精神生命,而仁就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最高境界,所以通过对人的“仁性”的把握,就可以体认这一超越的价值源头,臻于天人合一之境,在中国哲学中,仁对的把握,离不开对人的心灵心性的探讨,而传统的心性之学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就是天与人,宇宙与人生,心性与天道的相互贯通。“天人合德”的精神气质决定了中国哲学必然走向一条内探求心性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一、人是有精神生活的动物人当然首先要吃饭、穿衣,然后才能生存。但是人的生活不能只限于吃饭、穿衣。人除了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如果丧失了这种精神生活,人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不能只承认人是社会的动物、政治的动物、制造工具的动物等等,还应该同时看到,人也是有灵魂的动物,是有精神需求和社会生活的动物,是一种追求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作为“心灵的体操”,哲学不仅仅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无疑是人精神生活的“设计者”“培训者”和“指导者”。(叶朗:《欲昙不能》,172页、174页)  相似文献   

20.
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和尺度来考察,“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即尊重人,尊重其他生命,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内在地包含着使人克制对自然的贪欲,转变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确立崇高的精神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对自然负责的态度,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