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10年12月10日闭幕的201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收到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576部参评作品,其中中国267部,国外309部,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近年来的新高。广州纪录片大会展映不同风格和形式的纪录  相似文献   

2.
姚伟 《现代视听》2013,(5):17-21
文章联系社会文化语境与电影创作观念,从创作方法与艺术形式、时代特征与审美追求两个层面,在影像语言、审美价值、文化传播、社会功能四个维度上对新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优秀纪录片作品风格特征进行了一次简要梳理,重点剖析了新世纪纪录片在主题、画面、声音、结构等造型方面的具体风格表现,并论述了风格与中国社会、国际形势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创作层面,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是一部具有中国美学表达风格的作品.在当代网络时代和全球化传播语境下该纪录片以中国人的审美视域,让中国传承已久的中医药文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唤起了观众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电视艺术作品有效结合的新的认知和期待.本文将从叙事艺术与视听语言角度解读该片所体现出的中国美学表达.  相似文献   

4.
2001-2002年中国电视纪录片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和2002年度国产电视纪录片总体发展平稳,没有奇峰突起之作。纪录片题材宽容度较大,部分纪录片表现出了关注主流社会问题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自觉;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题材增多,而且制作质量比以往更精致;普通人题材依然占据这两年度纪录片作品的主体,但总体来看,这类纪录片依然欠缺对普通人群的真正关怀,呈现出记录的表面性和琐碎性。从创作手法和风格上看,这两年的纪录片几乎都采用纪录手法。一部分作品纪实手法更纯熟,制作更精良,另外多数作品的纪实手法比较粗糙。2001、2002年纪录片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与争议纪实手法、多样化与纪录片本体价值的表达;市场化与评奖问题;“电视台制造”与民间作品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讲中国故事、服务于当下中国的时代要求下,众多主旋律的纪录片作品被创作出来,《航拍中国》便是其中一部.作为由中央电视台投资制作的以航拍为唯一拍摄手法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上映之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文章从《航拍中国》的创作出发,分析了作品的时代意义以及其在纪录片方法领域的探索,由此指出作品对当下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曹德松 《视听》2016,(7):15-16
纪实美学风格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真实感。中国新时期的电视纪录片不断应用纪实美学的特点进行创新和突破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通过对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风格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纪实美学对电视纪录片的影响以及对传统纪录片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米斯茹 《新闻界》2013,(15):36-38
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纪录片而言,中华民族中那些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通过解说语言的传播得以传承。解说员在用气发声、行腔走调、情感表达、审美体验等方面的不同把握,使中国电视纪录片具有了多样的美学风格。本文从昂扬洒脱的雄浑风格、含蓄典雅的婉约风格和清新流动的平实风格四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马川 《新闻传播》2015,(3):76-77
中国纪录片在近些年来逐渐在国际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为世界打开了一个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窗口,当前中国纪录片需要的是更广泛地与世界高水平纪录片创作接轨与融合。本文旨在通过中国纪录片史的回顾,对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做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国内新派纪录片的叙事有更大的自由度,往往围绕一个事实核心,从多种角度和多个视点审视,用多样化创作手法来增强纪录片的深刻性、故事性或趣味性,追求个性化的叙事风格。探讨新派纪录片的叙事艺术,是在整体性上对诸多作品的选题、叙事视角、叙事形式进行把握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1992年12月1日至3日,“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与会学者对于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创作多年来逼近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普通人的生活给予高度评价。研讨会由上海广播电视学会、中国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有限公司、中国电视学研究委员会、北京广播学院纪录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与会代表认为:上海电视台国际部在纪录片创作方面成绩极为突出,这样集中观摩研究地方电视台一个部门的纪录片作品,在我国电视界  相似文献   

11.
电视纪录片创作风格与审美价值的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之初,呈现出纪实风格、内容题材、叙事手法的多元化形态,审美价值也表现出平民化、娱乐化、个性化的趋势.本文对纪录片创作风格所做的梳理及审美价值的思考,是为了使纪录片创作更加趋于理性和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刘兰 《新闻世界》2014,(6):146-147
电视纪录片被定义为以建构人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像历史为目的的电视节目类型。其中,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又以中国历史文化、国人的生存状况为关注对象,对于这类题材的解说,尤其注重解说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本文从纪录片解说的总体风格和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常见的三种解说风格:雄浑大气、平实晓畅、典雅俊逸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对有声语言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改革开放的年月大发展,成为广大受众与电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世界电视纪录片发展史上处于何等地位?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与风格如何?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向与前景如何?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走访了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编导王小平同志,进行了诚挚的夜谈。现将访谈纪录整理于后,以便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4.
武新宏 《当代传播》2008,(3):106-108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之初,呈现出纪实风格、内容题材、叙事手法的多元化形态,审美价值也表现出平民化、娱乐化、个性化的趋势。本文对纪录片创作风格所做的梳理及审美价值的思考,是为了使纪录片创作更加趋于理性和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的创作是一个持续行进的积累过程.2007年纪录片作品的丰富,应该说是这几年中国纪录片整体态势趋好的一个表征.本文从纪录片活动、纪录片文本、文献纪录片三个层面进行了梳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价值取向和美学风格,并逐渐演变成具有某种流派意义上的创作群体。从较为概括的层面来看,“京派纪录片”、“海派纪录片”和“西部纪录片”成三足鼎立之势,各有  相似文献   

17.
王映波 《视听纵横》2003,24(6):75-78
眼下,国内纪录片拍摄似乎成了时尚先锋,除了各电视台纷纷把纪录片定为主打栏目之外,刚刚崛起的第六代导演们也不约而同把纪录片的表现方式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风格当中,而DV的出现,更是在民间也形成了一个纪录片圈子,那几个代表人物以及他们那几部代表作,几乎成了“榜样”,频频被纪录片爱好所传颂……  相似文献   

18.
由上海广播电视学会和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纪录片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作品研讨会”,1992年12月1日至2日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近几年,上海电视台国际部摄制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其中24部在国内外电视纪录片评选中获奖。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国社会和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进行了观察和表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引起了电视纪录片制作者和研究者的注目。为了听取意见、总结经验,推  相似文献   

19.
张霖 《青年记者》2017,(15):78-79
21世纪初,大片化制作模式的纪录片逐渐占据市场,给纪录片的商业化风格塑造奠定了基本的审美趣味走向.将纪录片商业化发展趋向推向高潮的则是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从制作到营销,衍生产品获得了很大收益. 纪录片本体商业化演变趋势 21世纪初的中国纪录片散发出更为浓重的商业气息,它表现在更为迎合、愉悦受众,以市场为驱动,在技术、艺术、商业的互动中努力获取高票房或高收视率以及更多的衍生利益,并且强调娱乐风格和公共品质,具有类型化的制作共性和重复操作性.①在市场的推动力下,逐渐依赖于技术和产业的中国纪录片有了多元化的本体嬗变和转向.  相似文献   

20.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力作《超级工程》系列,一改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工程题材的纪录片由海外纪录片大鳄把持的尴尬局面.在数十年的兼收并蓄下,中国本土工程类科学纪录片终于在国际纪录片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文章以央视《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超级工程2·中国桥》以及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伟大工程巡礼·中国桥》三个表现"中国桥"题材的作品为例,分析中国本土工程类科学纪录片是如何在国际视野下吸收西方同类作品的精华、塑造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