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的微光     
感通寺 初游感通寺,是因为此地山明水秀."寺古松森,西南揽胜无双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那时尚小,登寺途中初见墓塔,惊叹不已.当时正是初春,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季节,不知安息于此的人,是否会羡慕人间的自由与欢乐.后来知道墓塔的主人,是明代有名的担当和尚.据传他见"明祚将尽,遂剃度为僧,法名普荷,号担当,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2.
明朝时期,大理苍山的感通寺里,住过一个和尚,名叫担当,诗书画三绝。他写过一首名叫《读骚》的诗:"山僧戒饮兴偏豪,解愤还须借浊醪;好置一樽于座右,助余佯醉读离骚。"也许是对大理那片人间最美的山水盆景心怀无限深情,当然也可能只是因为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前往感通寺喝茶,这首担当诗,铭刻我心,  相似文献   

3.
苍山两记     
杨湛 《大理文化》2013,(1):65-67
波罗岩记 知道苍山有波罗岩,缘于《徐霞客游记》。苍山景点多,感通寺,清碧溪、中和寺,龙、凤眼洞,七龙女池、无为寺等,俱在近山,游者众多,就连僻处深山的花甸坝,高近峰顶的洗马潭,也有不少人到过。我七十年代末聆教于先生赵橹,先生罹难期间,曾数年在花甸坝开荒种地,他写了一系列有关花甸的散文,《牧羊歌》、《山里人家》、《磨刀石》、《天门》……那时他刚平反,这些美丽的文字是抄写在一本硬皮笔记本里的,尚未发表过,那遒劲挺健的钢笔字,一如先生刚直的人格。  相似文献   

4.
波罗寺行记     
吴艳 《大理文化》2022,(1):81-83
在苍山感通寺后,一条密林幽径连接着传说中的波罗寺,比起感通寺和寂照庵,波罗寺因为路途较远显得有些小众和神秘.然而,名不见经传的波罗寺却凭借着未经雕琢的山野风光和秀丽的景致成为普通游客徒步苍山的最佳选择,热度不输前者.  相似文献   

5.
据《朱氏宗谱》中《荆王府重修昭化寺碑记》、嘉靖《蕲州志》关于"法胜寺"和"昭化寺"的记载,蕲春县博物馆1989年普查资料中的《前明藩裔朱氏山主碑记》,证明昭化寺是明荆王府宗庙建筑的组成部分。现存石殿符合明朝宗庙规制,以高浮雕龙纹装饰为主展示了皇家风范,约修建于嘉靖前期,是国内仅存的明朝藩王宗庙建筑。  相似文献   

6.
龙女花,古时被称为"大理第一名花"。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校注》"志花第九"中记载:"龙女花,天下止一株,在大理之感通寺。"由李元阳(明)撰写的《嘉靖大理府志》,在《地理志第一之二》"物产"科目第73-75页记载:  相似文献   

7.
《大理文化》2011,(7):117-121
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1苍山大索道苍山大索道于2009年12月开工建设,预算总投资3.32亿元,是继中和寺索道和感通索道之后的又一条索道,起点为天龙八部影视城,经七龙女池,至玉局峰。总高差1648米,单线全长5533米,是目前世界高差最大、全国爬坡最长的旅游客运索道。7月中旬将全面完成。2鸡足山提升改造宾川鸡足山佛教文化旅游景区改造提升项  相似文献   

8.
任重 《寻根》2012,(6):97-99
青原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境内,又名安隐山,从邻县吉水的嵩华山发脉,与天玉、芙蓉、黄源诸岭紧密聚结,蜿蜒起伏,面积约45.5万平方米,海拔约154米,全国重点保护寺庙之一的净居寺即坐落于此.据《青原山志》记载,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这里便傍山立庙,初名安隐寺;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敕赐"净居禅寺",遂改名净居寺.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佛教南宗六祖慧能的弟子刘行思到此开辟佛堂,广收僧徒,传禅宗的"顿悟法",创立青原派系.嗣后,行思声名大震,四方僧众云集,青原山自此香火鼎盛.继承行思衣钵的是希迁(石头和尚),他得法后,往湖南衡山继续弘法,创立"曹洞宗",后又衍生法眼宗、云门宗.  相似文献   

9.
任重 《华夏文化》2012,(3):31-32
青原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境内,又名安隐山,从邻县吉水的嵩华山发脉,与天玉、芙蓉、黄源诸岭紧密聚结,蜿蜒起伏,面积约45.5万平米,海拔76~154米,全国重点保护寺庙之一的净居寺即坐落于此。据《青原山志》记载,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这里便傍山立庙,初名安隐寺,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敕赐"净居禅寺",遂改名净居寺。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佛教南宗六祖慧能的弟子刘行思到此开辟佛堂,广收僧徒,  相似文献   

10.
正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千世界都藏在这一花一叶之间,当我在苍山圣应峰下的寂照庵游赏一天后,完全地感受和领悟到了这句禅语的意境。那是一个阳光明媚,心情却布满阴霾的午后,因为凡尘俗世的纷纷扰扰,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开车在路上,随心驱使由感通寺入山去往佛国净土以寻求一份宁静。感通寺,原名荡山寺,始建于南诏,此后多次重修,香火不断,  相似文献   

11.
水目年华     
李雪 《大理文化》2013,(6):70-72
水目山景区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方向,是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登山远望,群峰秀色蜿蜒,下川坝百里纵横,尽收眼底,主峰山势嵯峨,古树参天。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  相似文献   

12.
正三汉宫室文化深受楚地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延续楚巫乐舞之风。汉武帝尤敬于鬼神而好仙道,在甘泉宫祭祀天帝泰乙,以女乐祭祀请神、降神,《三辅黄图》卷五《台榭》载:"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淮南鸿烈解》卷四《坠形训》载:"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  相似文献   

13.
水目寻佛记     
徐霞客是经楚雄进入祥云后,经过云南驿,再从冉家屯(今阮营)后的水目山南麓上山的. 这是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二月初十七日.他先到了玉皇阁,经过普贤寺,再到了灵光寺.想去访无住,不遇.然后到观音阁,看到了《渊公碑》.在普贤寺里,他看到了大香樟、木犬、枯井、风洞、寺抱塔.徐霞客在水目山歇息了一天.第三天,十九日,他准备下山了.但天气不好,下起了雨加雪.滇西祥云的冬天是很少下雪的,几年才碰得上一次.幸而天公作美,上午雨雪就停了,天朗气清.他便下了山,完成了他的祥云水目山之旅.  相似文献   

14.
在对大理漫长历史轨迹的追寻中,我们走人了明朝,走进一座有着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的千年寺庙:位于苍山圣应峰之麓、十八溪之首清碧溪畔的感通寺.  相似文献   

15.
《毛诗谱》是郑玄晚年的《诗》学著作,其结构呈现为系于政教的双层形式,即显性的风、雅、颂层和隐性的空间层。风、雅、颂层是以政教为单一核心的可逆体系。空间层包含风目空间和颂目空间,前者以政教为尺度,呈以周、召为中心坐标,“广万里”的三层结构。后者以和周王室血缘的远近为尺度,呈以周王室为中心,以周鲁宋三国之域为地域范围的三层结构。究其成因,除《诗经》固有分类与标目情况的限制外,郑玄“天道成于三”的谶纬思想、“存二王之后”的三统观念、三层次的宇宙观及三重天下体制的社会现实等因素影响了《诗谱》结构的三重架构,而郑玄以政教思想与尊君思想为内核的政治哲学决定了《诗谱》结构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6.
柳田先生《古尊宿语录》在中国已由国家书局正式出书,这是继民国二十年圆瑛所出影印本后、六十馀年来第一次出版发行的国家级图书,是武汉大学教授萧父先生和吕有祥君点校的。六十馀年来世界多变,我们国家还经历过一场抗日战争,民国板早已不存。我曾向上海圆明讲堂询问,也在宁波阿育王寺寻觅过,均未见。《古尊宿语录》我在抗战时期就想找此书,找了半个世纪,直至此次点校本出,始得通读全书。我曾与萧父先生通信讨论这部语录的刊刻问题,有一信刊于中华书局《书品》上。后来萧先生将先生的《古尊宿语录考》日文本寄给我,拜读以后,方…  相似文献   

17.
到过北京的人,大约总会对那坐落在阜成门内的妙应寺白塔留下深刻印象吧,近读谈迁《北游录》和刘侗《帝京景物略》,始知此寺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后又改称妙觉寺,天顺元年(1457年)始称妙应寺。不过北京人多以白塔寺称之,因其塔身通体皆白,倒也名副其实。这座雄伟壮丽的喇嘛塔,建于元始祖至元八年(1271年),历时8年才告竣工,是忽必烈营建元大都的重要工程之一。塔高50.9米,塔基为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复钵形塔身上环绕有七条铁箍,十三天顶上承托着径约10米的伞盖,周悬36个铜制风铃,伞盖上更有高5米、重4吨的铜质宝顶,是当时京…  相似文献   

18.
水目年華     
水目山景区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方向,是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登山远望,群峰秀色蜿蜒,下川坝百里纵横,尽收眼底,主峰山势嵯峨,古树参天.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有中国南部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和久负盛名的宝华寺"戒堂",特别是佛门圣物肉身"舍利子",更有"一见结禅缘、一拜保安康"的佛家禅缘.  相似文献   

19.
重建的大理崇圣寺,在殿宇气势恢弘的建筑中,重刻元代《大崇圣寺碑铭》和《大崇圣寺圣旨碑》,专设碑亭,可以使游人领略崇圣寺在元朝时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田承军 《寻根》2015,(1):95-101
当我们回顾山东泰安城历史时发现,浩如烟海的文献留下的是数以万计关于泰山的诗赋华章,而绝少提及这座城市,以至于我们解读这座城的过去时,只有极少的碑刻和文献可资参考。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的《冥福院牒》留下了关于泰安城最早的城市信息。冥福院又称冥福寺,后改称资福寺(现已无存),现在泰安城尚有资福寺街,即得名于该寺。由碑记可知,当时该地有马司徒、张中舍、卞二郎、霍二郎、翟家、王官人、成三郎、韩五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