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庚菁 《世界文化》2002,(6):43-44
高科技,就像一个从瓶中钻出的巨魔,令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之大难以想象。科学家说人类正处于更加激动人心的技术革命前夜;与此同时,人类也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把自身引响万劫不复的灾难。 核能技术 核能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了真正取之不竭的新能源。按原子弹的核裂变原理建起的核电站,已继煤炭、石油之后为工业带来新的动力。若把氢弹的核聚变方式应用于民用,全世界的能源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
提起天灾,人们就会联想到旱灾、洪涝灾害、雪崩、海啸等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这些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各种祸害的自然现象,统称为自然灾害.据统计,地球上分布范围较广、发生频率较高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十大自然灾害是:水灾(洪涝)、旱灾、风灾、地震、泥石流、虫灾、火山喷发、滑坡、雪灾和森林火灾.  相似文献   

3.
高科技,就像一个从瓶中钻出的巨魔,令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之大难以想象.科学家说人类正处于更加激动人心的技术革命前夜;与此同时,人类也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把自身引向万劫不复的灾难.  相似文献   

4.
康弘 《世界文化》2005,(3):23-26
在人类历史中曾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其中有海难、地震、火山、瘟疫等,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毁灭性的威胁。面对强大的自然界,生命是那样地脆弱和渺小,常常被各种突如其来的灾难毁于一旦。但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还有一种更加强大的武器能够与灾难对抗,那就是人类的精神与灵魂,人类正是靠着一种信念与坚强不息的精神,战胜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从而将生命延续至今。而人类的灵魂却常常要靠作为人类理想的艺术去拯救。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的天灾人祸之后,艺术依然不朽的原因所在。绘画艺术在一开始是以记载和描述历史及心灵事件的功能出现的,它能够激发和唤起人们对于当下美好生活的热爱。在世界绘画史中,我们随手就找到了以下这样一些记载灾难的画作,我们在震惊那样的灾害出现和怜悯当事人的同时,也在庆幸自己的存在和企盼噩梦不再回来。  相似文献   

5.
对话和交流在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中,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令人遗憾的是,刚刚过去的百年,对抗代替了对话,两次世界大战和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冷战结束,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和扩展的背景下,文明对话作为一种国际社会交往的积极方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各种文明的互动也不断加强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首先,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商品流通,而商品往往带有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如流行世界的牛仔裤和可口可乐,都被视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其次,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6.
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与全国各地一样,祥云这方吉祥的热土,也遭受过日军狂轰滥炸的蹂躏,云南驿飞机场被轰炸和蚂蝗箐万人坑,就是日军残杀祥云、姚安、南华、弥渡等地人民留下的历史罪证.  相似文献   

7.
书边·人语     
打开书,像打开思想之门,那些啼叫的文字,会教给你种种精美的飞翔方式. 我们的岁月活在书里. 我们的血液漫流在书里. 打开书,你将看见你不曾看见过的一切,你将忆起遗忘已久的那一切,你将走近多年来你总难企及的那一切……  相似文献   

8.
打开书,像打开思想之门,那些啼叫的文字,会教给你种种精美的飞翔方式.   我们的岁月活在书里.   我们的血液漫流在书里.   打开书,你将看见你不曾看见过的一切,你将忆起遗忘已久的那一切,你将走近多年来你总难企及的那一切……   ……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5”于2005年12月10-1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众多知名学者围绕“儒学与亚洲人文价值”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著名哲学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指出,人文价值的二元裂变产生种种价值误导和弊病,从而导致19世纪中叶以来,东西方文明冲突所带来的价值危机是悲剧性的,并不断给人类自身带来冲突和灾难。而先秦儒家的人文价值可化解这种冲突,其核心理念是儒家论道的形而上天命论与形而下的器物论、天道性命超越性与百姓日用经验性、内在心性的道…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天人关系思想统辖下,自我、社会、自然和天道构成灾难发生不可分割的四维关系.儒释道都反对孤立的看待自然灾害,而主张将其定位在人天关系之中.本文认为,当今各种灾害已经形成一种具有群体文化精神反映的灾难记忆.由于全球化和发达资讯技术的叠加效应,灾难感已经复制到全球各个角落,成为超过社会发展问题的人类生存状况的关键问题,灾难焦虑成为重要的生存焦虑.站在今天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灾难问题的思考,应对其进行细致的辨析、释义,寻找思想的启迪和现实的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1.天人之和灾难观的本体论命题:物我一体,天下有道;2."天人之和"灾难观的认识论命题:内外之和、自然与人的整体性问题;3.方法论:天地为万物之根,圣人学习天地,人身运度是天地之模拟;4.生态伦理:善恶报应与天、鬼、神、天神;5.灾难焦虑感:征服,还是守望自然?  相似文献   

11.
正《路》(2006)是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海明威与福克纳唯一的后继者"的科马克·麦卡锡(1933—)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通过一对父子面对被灾难毁灭的家园而南迁的旅途经历,展现了灾难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态破坏给予人的警示,人性的善恶是作品探讨的重要内容。而小说在叙事方面,通过运用一些独特的电影元素和电影叙事艺术,如蒙太奇、画面、色彩等,来表现小说深厚的主题思想,体现了麦卡锡独特的艺术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正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无数次令人恐怖的灾难,仅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大大小小的灾难不胜枚举: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黑色风暴。风暴整整刮了三天三夜,堪萨斯、科罗拉多、新墨西哥、俄克拉何马和得克萨斯五个州的部分地区遭其侵袭。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  相似文献   

13.
3.11灾难对日本人精神层面的影响2011年3月11日,日本遭遇了战后以来最大的灾难。大地震、海啸、核泄漏的不约而至给日本造成了重创,电力、汽车、邮政、航空、旅游等各行业遭到巨大打击,包括海外公司在内的企业纷纷开始减产、裁员,也有不少企业因地震灾害而倒闭破产,许多人甚至断定从此日本将一蹶不振。灾难不仅给日本经济带来了重创,也对日本人的精神层面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果简单进行归纳的话,那便是受到打击—感觉不安—恢复平静—重拾信心的心理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爆发。面对旷世巨灾,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各大媒体迅速启动灾难应急机制,纷纷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重灾区进行深入报道,及时准确、全面真实地向社会公布抗震救灾情况,正确引导了舆论导向,有效安抚了社会恐慌情绪。一直以来,由于灾难事件本身所固有的极强新闻价值与  相似文献   

15.
闫德亮 《寻根》2007,(6):28-33
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自然界人少禽兽多,人类不仅要防备自身的相互残杀和禽兽的袭击,还要防备大自然的灾难。由于生存条件的制约,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和感恩情怀。人类认为自然界的万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水火、动物植物等一切都有灵魂,都有生命,而且都是由神灵主宰。  相似文献   

16.
晚明社会是中国社会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经济的高度发展给当时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带来了富裕和日趋精致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的士人对探索各种精神上的禁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打开晚明的典籍文献,我们往往总要惊讶于那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惊人的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7.
今天,人们提起美杜莎,似乎早已忘记了古希腊神话中那个令人恐惧、给人带来死亡灾难的蛇发女妖形象。人们看到的美杜莎,更多地是在时尚服装、杂志、家具、食器具上面的艳丽形象。美杜莎的形象被频频应用在动漫产业、浮雕和珠宝盒、军事监视系统、炫车上,甚至连电脑安全插件也被冠以美杜莎的标志。其中,最为惹人注目的要数著名服装大师范思哲的服装标志——美杜莎了,它让  相似文献   

18.
1926年夏季,劳伦斯偕妻子弗莉达从意大利最后一次回到英国。在英国的所见所闻使他相信,他的祖国正处在一场世界大战的危机之中。到了10月中旬。他就着手写一部小说,借以揭露工业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小说描写的是男女主人公出于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命的尊重,建造起自己的“挪亚方舟”,以躲避那汹涌而来的漫天洪水。这部小说就是后来著名的《恰特里夫人的情人》(以下简称《情人》)。小说最初的构思源于劳伦斯夫妇回英国前的一次访问。那年的6月间,劳伦斯曾去靠近佛罗伦萨的蒙特格菲内的一座中世纪古堡拜访古堡主人乔治爵士。乔  相似文献   

19.
上古时代,尤其是奴隶社会时期,人类社会笼罩在野蛮和残暴的阴霾之中。统治阶级为了镇压反抗、维护统治,对被统治阶级(特别是奴隶和俘虏)施行了种种残酷的刑罚。这些酷刑的名称,一般都有相应的文字记载。其中有些名称还保留在古代汉语的词汇中,今人通过观察字形或查检词义等方式,很容易加强认识和了解,如刖(砍足)、劓(割鼻)、刵(割耳)、宫(阉割)、枭(砍头)、烹(煮死)、磔(分裂肢体)、腰斩(拦腰斩断)、凌迟(零割碎剐),等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互联网络已遍及世界,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异军突起的网络因其传播信息的跨时空超量综合特征以及双向互动功能,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给信息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是根本意义上对传统媒体的优势整合,是“人类文明以来首次遇到的本质上的转换。”在人类大众传播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它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与思维方式,并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进程,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