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司马迁受腐刑的年代,《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有互为矛盾的记录,这是因记录重点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排比《史记》、《汉书》和《报任少卿书》等史料,勾勒“李陵之祸”过程,可以确定司马迁“李陵之祸”是从天汉三年初下狱开始,至太始二年受腐刑出狱止,历时四年。《自序》中“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一句,就是记录了从司马家在舜时为史官到司马迁出狱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一、《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的名称始见于后汉末年苟悦的《汉纪》的记载:“司马子长既遭李陵之祸,喟然而发愤,遂著史记。……班彪子固……据太史公司马迁史记,自高祖至孝武太初,以绍其后事。”  相似文献   

3.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记录司马迁心路历程的精彩文字: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  相似文献   

4.
最近,王俊清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观其文章,想见人德》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司马迁所遭的“李陵之祸”.王俊清同志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祸受刑,这是历史上一件冤狱.”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这是因为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是有其原因和理由的”.司马迁“与李陵俱官‘侍中’”,“对李陵之为人还是深有了解的”,李陵“‘事亲孝,与士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而遭腐刑,李陵之祸对司马迁人生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李陵之祸的文化意蕴体现了司马迁对李氏家族命运的人文关怀,揭示了圣贤通道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司马迁忠守自我、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6.
[案例 ]高一新生入学 ,第一次学司马迁的文章。我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 ,详细介绍《史记》及司马迁。当介绍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而受残酷的腐刑之辱时 ,有一个女同学举手。她提了一个问题 :“腐刑是什么刑罚 ?”我没想到她会提此问题 ,就回答说 :“腐刑就是宫刑。”这时我希望她能知道这个词 ,同时也预感她可能不知道。果然 ,她茫然地看着我 ,摇了摇头。讪笑声从班级的各个角落传来 ,了解这个词的同学———尤其男生———开始活跃起来。没有时间容我思考 ,我不想强化我不愿看到的倾向 ,决定不解这个词。我马上严肃而平淡地说 :“有自己…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究竟死于哪一年,《汉书·司马迁传》没有记载,后人或曰“绝不可考”(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或曰“大约在公元前八十六年以前”(郑振铎《中国文学史》).其实司马迁之死,以及如何而死,并非不可确知.司马迁因李陵案惨受腐刑之后,虽为中书今,可谓“尊宠任职”,但是由于和宦者同官,也就仍是一个极大的侮辱.其时司马迁悲愤  相似文献   

8.
“太史公曰”不等于史评论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若虚《史记辨惑》说:“《汲郑·赞》无他褒贬,独叹其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至并载翟公署门事,此何足道而著之史评哉?”王氏直接以“赞”代替原来的“太史公曰”,目之为“史评”,据此批评司马迁没有以传统的说教结束《汲郑列传》,而感叹世态炎凉,并载翟公轶事。王氏不当的非议,基于他对“太史公曰”作用的曲解,错误的根源诚属不明“太史公曰”并不等于史评(或者后人所称的“论赞”)。“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一种体例,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今观《史记》130篇,明标“太史公曰”的有125篇(其中包括《孝武本纪》),只有《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陈涉世家》等5篇没有“太史公曰”。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无疑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留下《史记》这部53万字的空前巨著,这巨著是在他遭腐刑后完成,却更增添了他“重于泰山”的伟岸魅力。人们不禁会想:倘使司马迁一生未遭腐刑,历史和《史记》又会是何等面目?  相似文献   

10.
只要世界上有假的、丑的、恶的事物,就必然会有讽刺和讽刺文学与之俱存。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那是充满着假的、丑的、恶的封建社会。司马迁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史记》中以讽刺的笔触,把这些假、丑、恶的东西反映出来,是不足为奇的。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曾假设有人非难他写《史记》而辩解说;“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这就是说,《春秋》除了刺讥之外,也有褒,他要学习褒的一面,来光汉家之“明圣盛德”。关于刺讥  相似文献   

11.
《史记》,西汉司马迁作。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生。先祖曾为周室之太史,父司马谈,为汉太史令。迁继承父学,十岁能诵古文,二十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考察史迹,搜集史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三十五岁那年,父谈病死。谈临终前以自己生于海内一统的汉代却未能写就一部史书为憾事,遗命司马迁完成这件工作。三年后,迁继任汉太史令,并着手修史。司马迁写《史记》约始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天汉二年(前99年),因李陵降匈奴事,说了几句为李陵辩白的话,被囚于狱三年。在狱中,司马迁受了极残酷的腐刑。他痛不欲生,但因修史的壮志未  相似文献   

12.
蒙雍香 《教育》2012,(18):58
大方之家都认为《史记·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两文是《史记》中最能体现司马迁思想与精神的经典之文。要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和《史记》的内蕴,不可不先必读《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学习了《报任安书》一文之后,笔者感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司马迁的爱和恨的思想。他的这种爱和恨隐晦而不可直言,因为"有些话是司马迁不愿说而不能不  相似文献   

13.
《管晏列传》与司马迁的隐衷张丛林司马迁在遭受腐刑的屈辱中写就了《史记》这部长达五十余万言的历史巨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史记》一书,凝聚着作者毕生的心血,是作者“含幽忍垢”的发愤之作。《太史公自序》说:“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指出:"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指出:"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6.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7.
(一) 我们知道,现存的《史记》绝非司马迁《史记》的原貌。这个问题最先提出的人是东汉的卫宏。因为他在《汉书旧仪注》中说过:“太史公作《景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之。”《太史公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而现存的《史记》却比原书要多将近三万字。由此看来《史记》存在着一个残缺问题。所以班彪、班固父子提出:“十篇缺,有录无书。” (见《汉书·司马迁传》及《后汉书·班彪传》)。班氏汉人,去迁未远,人们因而常以班说为据。但到底缺哪十篇班氏没讲清楚,后代电就产生了各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史记》的创作动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提出著名的"发愤著书"说,故此古今学者以"发愤著书"为《史记》定论,并把"李陵之祸"作为"发愤著书"的缘起,甚至有学者把《史记》的成功归结为"李陵之祸"。但从"发愤著书"说提出的时间、《史记》前后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的不同来看,这种观点又有不妥之处。《史记》的创作具有多种动因。  相似文献   

19.
“李陵之祸”和《史记》的创作是司马迁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且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李陵之祸”不仅坚定了司马迁述的志向,改变了他最初的创作动机,而且影响了《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此外,“李陵之祸”对于司马迁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大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