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多民族互嵌社区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缩影,探索多民族互嵌社区民族交融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推进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本文运用动态社会均衡理论框架,以云南省贡山县多民族互嵌的丙中洛为例,从四个维度分析多民族互嵌社区和谐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首先,经济发展均衡既是各民族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也是外部支持发挥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均衡推动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奠定民族交融的基础条件。其次,以目标达成为共识,实现不同群体的“公共利益”,引领多民族互嵌社区的资源优化配置,建构社会和谐的交融格局。再次,不同主体的多维度整合,有效地协调区域内外的关系要素,推动资源、利益和价值观形成合力,有助于建构民族交融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最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建构了文化维系机理,共筑“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体系,通过文化维系保持持续动态社会均衡,保证民族交融系统的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行。动态社会均衡剖析多民族互嵌社区民族交融的内在逻辑,既为促进学术界深入研究民族关系提供新思路,又为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落实落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一项关乎全局的主线任务。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是各民族联系融通的典型样态和主要场域。本研究对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现阶段的经验和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充分发挥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作用,促进各民族进一步凝聚守望相助精神,提升“石榴籽”效应。  相似文献   

3.
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对于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准确地理解民族互嵌型社区及其建设的涵义,文本辨析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基本属性——空间属性和精神属性,然后在社区建设含义的基础上界定了"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内涵;明确了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在结合中央战略意图的基础上,对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9,(2):90-93
在我国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民族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各民族的文化同质性增加,异质性减少,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霞浦畲族与汉族以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为桥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认同,搭建民族之间交往交流的平台,共建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建构国家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两个层面来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其目标在于从根本上形成一个民族互嵌型社会。民族互嵌型社会是一种与西方平行社会相对立的多民族社会形态,它具有构建有机民族团结的基本功能。在新形势下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局,既要注重在宏观层面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会结构,也要注重在微观层面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区环境。  相似文献   

6.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推动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当前,需要从推动西藏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法治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基层民族工作等方面多措并举,为促进西藏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正能量。  相似文献   

7.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及重要时代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状态,有着自身内在的理论逻辑。其目标指向方面,呈现出从共筑中华民族有机实体、凝聚统一社会共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价值生成。在新的历史阶段做好民族工作,更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继续促进经济发展、增进各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来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厘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理论基础与现实路径,对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推动新时代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糅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最终在党对民族团结的实践探索中形成。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在新疆的深度构建,是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之有效的切实路径。其中,空间互嵌是客观条件,经济互嵌是物质基础,文化互嵌是价值核心,社会互嵌是互动纽带,心理互嵌是精神保障。通过全方位多维度整合,促进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向纵深发展,拉近各民族的空间距离,推动各民族经济的共同发展,增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消除各民族社会间的隔阂,加强各民族间心理的沟通,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国家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推进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与繁荣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区域、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方向迈进,呈现出“互嵌”格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仅是深化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催化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基础。从历史进程看,民族团结始终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重要载体;从现实意义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方向,凝聚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取向:一是打破区域条块分割,保障民族互嵌社会的“公共性”建设;二是营造“互惠互利”的语言环境,形塑社会规范性共识。这一价值取向也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践行路径:完善制度供给,助推“互嵌”格局的公共性建设;补齐语言短板,提升区域“互嵌”发展的“内生力”。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不仅是经济活动,也是社会交往活动和文化活动,这种属性是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旅游缩小经济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增强游客的中华民族自豪感,让游客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推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些功能是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因。在旅游中,要让各民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民族群众有获得感,要在旅游中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和建构互嵌式社会结构,以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要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正确路径。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形式;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民族交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交往交流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声音     
《留学生》2014,(11):8-9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就业居住的规模”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相似文献   

13.
赵贺怡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101-102,104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一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也是.中国不断前进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茸的民族工作要切实做到不断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民族交往为契机不断加深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以民族交流为纽带不断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以民族交融为目的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社区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三无老人"和退休人员也越来越多,这些中老年居民已逐渐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现状不仅与社区工作密切相关,还牵动着社会上许多家庭的幸福。为此,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的部分社区中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对这些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文章在分析民族地区城市社区中老年居民生活困境的基础上,结合对社区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高民族地区城市社区中老年居民生活质量的视角,提出强化社区工作管理、提升社区工作效率、增强"社区"中老年居民幸福感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班级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单元,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发扬学生讲奉献有作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民族高校班级建设,还可以大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为培养民族人才干部奠基。加强民族高校班级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民族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6.
歌圩是壮族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子系统,是维系壮族族群的重要文化要素,也是广西各民族交往的重要平台。在广西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广西各世居民族以歌圩为依托,通过文化、经济、社会交往等的持续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基于文化尊重、文化交融、文化认同和共享的区域文化共同体,进而形成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歌圩传统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作用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作为少数民族较多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王朝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非常注重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当今我国56个民族中,集中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较多,这一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成为当前社会综合发展的重点。文章拟就民族走廊的概念及西南民族走廊空间结构和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性的分析,并西南民族走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启示作简要阐述,意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纽带的西南民族走廊,在西南地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共同发展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教学指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同”、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政策的初心,构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框架。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史事为依托,教材还原了各民族汇聚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使学生形成共同的国家历史记忆。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育人效果,建议教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厘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三条主线相互交汇、互相促进的关系,把握连续性、递进性、互动性、凝聚性的特点,引导增进学生的“五个认同”,注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探索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深度教育。  相似文献   

19.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法制建设不仅有利于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也是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发展,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法制保障有了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但是与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相比较,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法制保障尚存在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宜从加强新农村社区建设立法、守法、执法等方面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该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法制保障工作,确保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问题始终是事关国家统一、人民团结、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这就需要顺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潮流,善于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并充分吸取其失败教训,与时俱进地推动民族政策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促进国内各民族交融一体,不断淡化公民的族群意识和56个民族的观念,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促进中华民族繁荣一体发展,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