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伟丽 《时代教育》2010,(5):208-208
在实践中,通过"创设情景、情景熏陶、实践演练"使语文教学内容自主化、教学活动综合化、师生关系互动化,使沉闷的专制的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愉悦化、活动化、民主化,使学生拥有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个人语文的积淀,久之就会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语文味"教学理念与新课改提倡的理念高度一致,它是实践语文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模式。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共有三大板块。引言主要论述了研究对象、研究缘起和研究目的。本文主要采用的两个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和行为研究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来分析语文新课改下的教学现状;通过行为研究法来实践"语文味"教学法。本文围绕语文味教学法的"一语三文"四大元素在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来谋篇布局,最后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语文味"教学法融入语文新课改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霞 《语文天地》2013,(8):63-64
语文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注人文精神不是应该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自觉与否的问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美感教育"等诸种因素。但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非是前面诸种因素的简单相加就可以达到。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对丰富的人文内涵置之不理。因此,语文教师要将培养人文素质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来追  相似文献   

4.
季丹 《家教世界》2013,(12):129-130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将语文学科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5.
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逐渐形成"大语文"的教育观念,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沟通交际能力,形成文化教学与人格培养的共同教育,而阅读教学是开展"大语文"教育的关键。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状况进行探讨,分析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以通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促进"大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小学语文阅读训练应在浓厚的"语文味"的基础上彰显趣味性。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易读、有趣的阅读材料,以好玩、轻松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凸显一个"趣"字,让学生在趣读、乐读中,收获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的课改使得学习的目的、教育的手段等等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时期,语文教学课标指出:"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提升社会主义公德,逐渐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的品位以及审美的兴趣""具备阅读的水平,着重对感情的体会""培育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事实上感情教育一直以来都不受语文教学重视,厚重的政治色彩、繁琐的知识框架和无趣的语法教学等等因素使得语文的教学变得单调乏味,假如可以把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气氛融进语言水平的学习和培育,那么语文的教学就可以成为一片乐土。  相似文献   

8.
"融语文"阅读教学以语文教科书为蓝本,建构跨领域的学习内容,采用多元化的语文阅读方法、手段、策略、路径等,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对读者经验的融入、作者经验的融入以及相关文本的融入,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篇为主的语文教学低效格局."融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对语文文本有了更为清晰、更为广阔、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认知,因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趋向于"活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由传统的"静"的教学逐渐向"动"的教学转变。"动"是对以往注重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陈旧方式的反拨,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语文课外实践"动起来",越来越成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一致努力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语感教学自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等开始倡导以来,已逐渐被人们理解和认同。近几年来,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培养和发展语感已成为21世纪语文教学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应回归到"以人文教育为本位"的呼唤,是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股最强音.的确,提倡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阵痛"后的思索.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的理念,渗透人文教育,理应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几经探索,人们逐渐达成共识: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坚持"语文性",摒弃"非语文"与"泛语文"倾向,否则极易步入迷途。从我国课程综合化追求的三种类型可以界定: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具有语文学科特质的学科内的综合,绝不能混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如何确立并体现语文性,是当前亟需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利用教材中的经典,感知传统美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渗透,不要牵强附会,更不要脱离语文课的特点,要讲究自然的"渗透",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  相似文献   

14.
朱新莉 《考试周刊》2013,(56):53-54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艺术展现。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总觉得作文教学无处着手、无话可讲、无法可想,学生写来思维混乱、索然无味、语句艰涩。有人认为当今的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患有"少、慢、费、差"综合征,不能否认这确实是语文教育的现状。那么语文教师究竟该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写作中张扬个性呢?一、科学引领,艺术熏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学生对新事物、新观念特别敏感,接受快。这要求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文学作品是作者"血"和"感情"的"燃烧",犹如一股富诗  相似文献   

15.
浅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同时,结合实际,利用多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德。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听、说、读、写"。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提出之后,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应注重学习语文的能力的提升。叶圣陶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应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此推动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化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并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学习需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自由地发挥各自的潜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遵循这一新理念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儿童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动"起来,在"互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通过语文学习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8.
汪丽云 《教师》2013,(17):53-53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知识的传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道德情操的陶冶,乃至人格个性的塑造,都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只有将语文教学同德育结合起来,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一、充分利用教材,以文  相似文献   

19.
部编语文教材特别重视语文要素的安排和重建。"语文要素"是贯穿部编教材的主线。如何巧用"语文要素"这一抓手,充分利用好新教材,真正让"好教利学"在课堂中落实。本文以统编语文一二年级语文为例,谈谈笔者对"语文要素"在课堂落实中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的课改使得学习的目的、教育的手段等等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时期,语文教学课标指出:"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提升社会主义公德,逐渐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的品位以及审美的兴趣""具备阅读的水平,着重对感情的体会""培育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事实上感情教育一直以来都不受语文教学重视,厚重的政治色彩、繁琐的知识框架和无趣的语法教学等等因素使得语文的教学变得单调乏味,假如可以把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气氛融进语言水平的学习和培育,那么语文的教学就可以成为一片乐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