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竞技体校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心理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阳体院附属竞技体校的办学宗旨是“亦读亦训”,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文化知识的高水平运动员的任务。近些年来 ,竞技体校学生的运动训练成绩提高很快 ,有些项目在国内外大型比赛中多次获得奖牌。在运动训练方面取得好成绩的同时 ,还应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1 体校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心理障碍有些学生面对文化课学习 ,感到很困难 ,很无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基础差 ,教师讲课听不懂 ,对文化课不感兴趣。 2自信心不强 ,认为训练任务重 ,文化课很难学好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退缩。 3思维能力差 ,…  相似文献   

2.
竞技体校小学生不仅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后备力量.还要成为体育事业的建设者,而小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是成为优秀体育人才的保障.因而竞技体校小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便显得极为重要.长文针对竞技体校小学生文化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适合竞技体校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奉行"亦读亦训"的办学方针,要求读训并重,但实际情况是训练占中心地位,文化课教学近乎为"训外活动"。由于集训、比赛严重干扰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且教练员和上层领导一味追求运动成绩,致使竞技体校的文化课教学一直不太理想。与一般学生相比,学生运动员(以下简称"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较少。为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文化课教师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调动学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了解  相似文献   

4.
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举国体制是保障,各级体校是基础。竞技体育要保持持续发展,体校这个基础只能巩固和加强,绝不能动摇。然而,当前文化教育问题已成为体校办学的主要瓶颈。我们要想突破这个瓶颈,使体校获得健康发展,就要本着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精神,高度重视和抓好各级体校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笔者通过自己多年任文化课教师的经验,对体校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对竞技体校学生文化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技体校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除本身智力因素之外 ,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同样非常重要 ,所以 ,从事竞技体校教育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应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积极创造出一个适合竞技体校学生的学习环境 ,方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亦读亦训"是竞技体校的办学方针,也是竞技体校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但对此方针中的"读训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却因人而异并不一致,因而贯彻中出现了左摇右摆的情况,成为竞技体校诸多矛盾中的一对突出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个看似简单、实质复杂的"读训关系",直接关系到势必会失去竞技体校的办学特色及竞技体校的健康发展。笔者想就此问题发表一点拙见,就教于同行和专家们。  相似文献   

7.
中国竞技体校未来发展战略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建校30年来,遵循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理念,从为国家培养奥运后备力量,到肩负着培养后备力量和为国争光双重使命,走出了一条利用体育院校优势,学训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道路。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对竞技体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进行了SWOT分析,认为应对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新的历史时期竞技体校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与巨大挑战,竞技体校发展应选择争取型战略,采取积极开拓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体育院校竞技体校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近30年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竞技体校发展分为:初创探索时期、稳步发展时期和转制后调整时期。竞技体校办学应继续坚持"亦读亦训、科学训练"指导思想等。  相似文献   

9.
汤晓虹 《精武》2012,(26):54-55
文化课教学在体校日常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不能只看运动会上的奖牌,而应该以为国家培养有文化的优秀运动员为目标,着眼于全民族体育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体育运动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教学、训练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教学计划。另外,体育运动学校必须确保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每天文化教育和自修时间应保证6学时。学生因训练、比赛所缺课程必须及时安排补课辅导。因此必须针对竞技体校较之于普通中学的特殊性来探索一套适宜的教学模式,着力提高体校文化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各级体校训练是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形式,通过对三种体校办学模式成功典型案例的分析,希望能够为体校选择发展模式,为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主要采用实地考察法和访问调查法对襄樊市体校、南宁横县和桂林临桂县少儿体校三种成功的办学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教结合”模式:招生数量有保障,更重视招生质量;经费有保障,训练软硬件得到改善;教学条件和质量优于一般体校,学生出路有更好前景。“三集中”模式:有利于对学生统一管理,一定要改善不重视文化课教育问题。“二集中”模式:不用考虑学生文化课教育问题,集中精力搞好训练,但前提是体育和教育部门要高度协调配合;要高度重视科学选材和训练,提高成才率;项目设置应少而精,集中优势重点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模式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典型案例对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概括.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科学化基础上的学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末来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培养定位是"学生运动员",有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良好的人文与育人环境;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在一个培养单位完成多年培养目标的"一条龙"培养;亦读亦训的学训结合;科学高效的训练组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进步,竞技体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当今世界上,竞技体育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竞技体育要发展,其先决条件是应培养出大量的体育后备人才。因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整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县市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源头和根基。结合县级体校重竞技项目发展的实际情况,浅析目前县级体校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县市级体校目标管理初探苏裕生1目标管理的依据和意义“业余体校是竞技体育的基石和培养未来世界冠军的摇篮。”此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业余体校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随着业余体校的不断发展和业余训练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在幅员辽阔的县市体育工作中...  相似文献   

14.
前言 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因素。科学家爱迪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凡是到体校的学生只重视体育训练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在文化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探求知识和培养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培养体校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进行初步探讨。 1.运用各种教学途径,促使文化课学习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15.
我国竞技体育的提高和群众体育的开展与业余体校是密不可分的,业余体校教学、训练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是业余体校的教学训练,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工程。业余体校使青少年系统地接受体育专业、技术,特定内容的训练,为他们成长  相似文献   

16.
教学活动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体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惰性大、又要拿出大半时间用于训练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他们好动不好静的特点,处理好课堂上的动静关系,让学生在课堂能亦动亦静,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体校的文化课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抓好文化课教学,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是培养21世纪优秀运动员的要求,更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文化课教学是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法体校的学生都是初中生和小  相似文献   

18.
武术优秀运动员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院系创办武术优秀人才培养基地——业余体校、俱乐部,构建具有特色的“文武兼修、亦读亦训”的培养模式,是培养武术竞技与武术专门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武汉体育学院竞技体校自1988年以来,对构建具有本院特色的“亦读亦训”的教学训练模式及其人才培养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实践证明了这一“特色模式”的可行性,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竞技体校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全国六所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和全国部分省、市优秀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走访与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学等方法 ,对我国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的优势特征与影响优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 ,提出了发挥竞技体校优势 ,加速提高办学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