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写<藤野先生>的文章很多,但我们还是觉得有必要凑个热闹. 某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可我们细读文本之后,发现鲁迅写前五段是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2.
王琦 《甘肃教育》2009,(8):19-19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下面笔者对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以解读。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堂《在仙台》的阅读教学课,教师将该文的中心思想归纳为:课文记叙了作者早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受到藤野先生真诚的帮助和不倦的教诲,表现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正直无私的崇高品质,歌颂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料,教师一板书完毕,就有一个学生举手道:"老师,这里没有爱国主义精神."什么?没有爱国主义精神?"那教师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4.
许春林同学问:“《藤野先生》一文,从标题看是写藤野先生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在东京的见闻、往仙台途中所见、在仙台受到的优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等材料?”你提的问题正是理解本文的一个难点。从课文前的  相似文献   

5.
我教《在仙台》中的“物以希为贵”江苏吴春华《在仙台》一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教师藤野先生给他以真诚的帮助和不倦的教诲,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往往都着重讲解藤野先生“教我学医”的三件事,而对课...  相似文献   

6.
语文十册《在仙台》是一篇叙事散文,节选于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在仙台》作者回忆了一九○四年至一九○六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的片断学习生活。文章主要记叙藤野对“我”真诚的帮助和不倦的教诲。  相似文献   

7.
衬笔,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笔法。《在仙台》一文叙写初到仙台几个职员给予鲁迅物以希为贵式的优待则是一处重要的衬笔。这有助于表现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平易真诚,没有民族偏见,以及他对中国留学生的可贵的热情与关怀,从而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感激、怀念之情。用“衬”来说明事物就意味着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差异性。本课可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说过:“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在仙台》一文中,作者为了突出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便成功地运用了反衬手法。一、以其他日本人对“我”的态度来反衬,课文开头,作者写道:“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什么样的优待呢?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浙江人把北京十分平常的白菜尊为“胶菜”,福建到处可见的野生芦荟,被北京人美其名曰“龙舌兰”。这两样东西身价提高,只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这样的”三字把“我”在仙台所受的优待的性质点了出来:也是“胶菜”、“龙舌兰”式的。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讲的是作者早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老师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正直无私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尊敬的感情。根据教学要求,可作如下安排:  相似文献   

10.
《在仙台》一课,讲的是作者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老师藤野先生给他的真诚帮助和不倦教诲,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的感情。我紧紧抓住文章的重点,用“导读法”进行教学。 一、整体入手,诱导初读 这是整体感知课文阶段,体现阅读课的由整入手,目的在于突破中心,了解全篇内容。 首先利用文章的题目,审题激趣,提示学法。板  相似文献   

11.
近来,读了一些关于语文第十册《在仙台》一课教学的文章,获益不浅。但对于这课的教学重点问题,我们却有些不同看法。现在提出来,向有经验的老师求教。很多谈这一课教学的文章都把教学重点定在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的刻画上。诚然,这篇课文主要是写藤野先生的。如果撇开小学语文通用教材这个特定的条件,那么把重点定在对藤野先生的刻画上,无疑是对的。可是,《在仙台》并不是刊登在一般的少年儿童读物上,而是编在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七单元这个特  相似文献   

12.
我随“北京市青年友好之船”访日归来,又读鲁迅先生的名作《藤野先生》,更真切地体验到藤野先生博大的胸怀,鲁迅先生深沉的感情。深深地敬叹鲁迅先生卓绝的笔力。当我再教这篇散文时,便不禁融进了自己的新的感受。教学中,同学们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两个方面。之一,散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有一半篇幅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看跳舞,去仙台旅途的印象,仙台职员的“优待”及课堂上看电影,这些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之二,写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3.
1998年,我到仙台去寻访鲁迅的足迹。日本鲁迅研究专家、原宫城县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仙台市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现为仙台市鲁迅显彰会干事、长野经济短期大学名誉校长、东北大学名誉教授菅野俊作先生,陪同我参观访问了仙台,为我提供了有关仙台和鲁迅在仙台的宝贵史料,使我对鲁迅的“弃医从”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个集子是鲁迅的回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1906年离开仙台,1909年回国,此时距作者辞别藤野先生去东京,已经20年了;从日本归国,也已经17年了。鲁迅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其实,这并无特别的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对旧事的回忆也未必需要有特别的人生因素,虽然本文结尾说到忆及藤野先生与当今的联系,但鲁迅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有时我常常想”“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可见这种思念与时局并无特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在仙台》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叙述了作者1904——1906年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经历。文中所记的那个时代距今较为久远,那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当今学生所处的环境差异甚大,加之这篇课文又是节选,与《藤野先生》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不尽相同,因此,对这篇课文无论在词语、句子、思想内容的理解上都具有相当的难度,形成本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6.
课文《在仙台》的开头段写道:“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这是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难点。文章明明是表达作者对自己的老师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尊敬之情的,为什么开始却要用这么多笔墨去写作者在仙台所受到的物以稀为贵式的优待呢?这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7.
《在仙台》第一段的文言词语较多,含意较深,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段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摘引原文,搞清作者当时的有关情况。教学时,向学生介绍:课文是从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写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节选下来的。鲁迅先生二十一岁时,即1902年,去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学日文,1904—1906年在仙台学医。二十年以后,写了这篇文章,怀念在日本留学时尊敬的老师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8.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日本留学生活的一篇散文。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赞扬了藤野先生“为中国”、“为学术”,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了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切的怀念,并追述了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感情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1904年,作者到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那时虽然中日甲午战争已过去了多年,但日本人还骂中国人是“猪头三”,动不动就对中国人加以白眼,另眼…  相似文献   

19.
《在仙台》(第十二册第19课)第一自然段,作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那么它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呢?(教参)说本段“讲‘我’到仙台受到的良好接待……”。这样讲,似乎很难为中心所统帅。对此,我谈点自己的看法。鲁迅先生留学仙台学医,当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已是弱国,中国人受欺凌、歧视,文中所说的优待,不过是“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而已,实际上是幽默地衬托学习环境的艰苦。课文第一句话就作了很好的回答,“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明显地指出“优待”的虚伪性,是对其实质的最好解释。真的受到优待的话,便不会“每天总要喝难  相似文献   

20.
3月初 ,国家经贸委约请龙永图先生到机关就我国入世问题进行了专题讲座 ,此文就是据作者讲座内容整理而成 ,供读者朋友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