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涌现出一批新型的劳动大军—"农民工"。农民工为经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已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实际生活中,农民工劳动权益受损的现实情况令人担忧。这些问题的日趋严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现状、原因、对策几方面浅析现代社会中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城乡二元化结构下,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农民工及农民工权益问题。农民工的人身权利、劳动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等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要通过立法、司法、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措施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是新型的工人阶级,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工业化的一支基本力量即是来自农民工。但在城乡二元格局的转型与市场经济的互动中,基于社会的歧视和法律保障的缺失,在现代化建设中农民工权益屡屡被侵害,困扰着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在这些侵害中,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试从法律角度,探求保障农民工工资的有效手段,来维护农民工的这项最基本的权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队伍迅速壮大,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的出现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民工问题,关心农民工的权益。但农民工权益保护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了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产生。究其深层原因在于我国农民工权益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因此,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最有效手段是法律手段,这既是解决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是指在身份上属于农民,并从农民中分化出来到城市从事其他劳动的社会劳动者.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分析了农民工权益保护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探讨了其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原因,进而从制度改革、立法完善及监督机制健全等方面提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是目前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农民工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的特殊阶层,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障.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以法律的视角,分析了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立法、执法,以及司法机制进行修改和完善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劳动纠纷的解决关涉实现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双重目标,但我国现行法律机制对农民工的劳动纠纷解决尚有欠缺,切实维护农民工这类弱势群体的权益,需从司法和执法两方面入手。在司法方面,完善司法救济机制,充分发挥诉讼、仲裁、调解和法律援助对农民工劳动纠纷解决的作用,建立高效的执行程序。在执法方面,要加强劳动监察机构建设,提高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从而形成完善的法律机制,为农民工的劳动纠纷解决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是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产生和发展壮大的一个群体,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城市建设以及城乡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农民工在城镇中却一直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其应该享有的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和发展权等各项权益一直没有得到有效保障。虽然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一直深受社会各界关注,但却一直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所涉及的主要方面,然后指出新时期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难点,并针对如何应对这些难点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有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权利诉求,但是因为教育背景和教育程度局限,没有办法享受充分的劳动保障。法律不是最好的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方法,充分的职业教育对于农民工劳动保障有着特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群体由于缺乏稳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法律维权意识普遍薄弱,在劳动市场上始终处于弱势,就业中劳动权益易被侵犯。而现行立法在保障农民工就业权益的诸多程序和实体设计上有不足之处,导致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农民工一方经常陷入诉讼困境。相关立法应强调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倾斜性保护,改变司法救济路径单一,救济成本高,胜诉难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权益保护已成为转型期中国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推进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做到:转变城市本位的管理理念,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加快立法进程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简化农民工权利救济程序;严格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权益;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从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且问题频发的”包工头”(即自然人清包人)所引发的一个案例出发,因为法律上缺乏对相关问题的定性并由此造成司法实践中处理模式的莫衷一是.针对司法实践中比较为普遍的把之作为民事案件并从自然人清包人作为雇主的身份来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这一做法,而笔者从民法和劳动法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自然人清包人非雇主”这一结论并对相关案例的处理提出了采用事实劳动关系的说法,从工伤角度出发从而追究相关用人单位的责任,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并且最大限度地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农民工在城镇的生存状态和权利状态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农民工自身法律素质欠缺这一因素更应引起人们关注。在研究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和研究农民工法律素质教育问题,建立健全农民工法律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以更好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如果想立足于社会,就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成本。有些企业就在用人制度上“动脑筋”,违规使用劳务派遣工,片面追求其自身利益,逃避责任,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首次对劳务派遣关系进行了立法层面的规定,使得劳务关系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只有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共同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行《劳动法》颁布实施至今,损害民工的经济利益,甚至导致人身伤害的事件仍然十分突出。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劳动用工秩序,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本文以案说法,从法制建设的角度探讨了面对中国加入WTO后如何借助当前正在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契机,依法整顿和规范我国的劳动市场秩序,努力建设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及WTO规则要求的公正、规范的劳动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促进劳务派遣行业为广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应当重视跨省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有关异地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定有待完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的法律责任有待强化,被派遣劳动者行使与维护权利的程序有待改进,劳动争议案件管辖与法律适用的选择问题有待明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转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公共利益被蔑视、弱者权益被凌辱的严重问题,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对公共利益的保护。民事公诉制度是公共利益司法保护的重要方式,其在中国的复兴,是转型社会公共利益司法保护的制度诉求,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我国民事公诉中的公益代表应由检察机关担任,检察机关在诉讼中处于原告的地位。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的案件范围,以保护公共利益为限。  相似文献   

18.
劳动者具有经济和社会二重属性,这决定着劳动者一方面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而存在,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就业保护制度的设立是劳动者经济权利与社会权利冲突的结果,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目标是追求效率与平等、灵活性与安全性之间的某种平衡。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与完善必须建立在维护劳动者经济权益的基础上,最低程度地降低就业保护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源起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进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作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劳工权益保护。回顾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其对我国劳工权益的冲击以及由此造成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1.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各国实体经济,导致大量劳动者失业;2.美国通过金融创新手段而掠夺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3.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了劳动法规的实施从而损害劳工权益。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劳工权益保护问题不同于以往,使其具有了国际性、金融性和强依赖性的新特点。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应对和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对劳工权益保护的冲击和损害,要求政府必须将劳工权益保护视为政策调整之核心,要求政府不能出台违反劳动法律的政策和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求政府必须拥有驾驭金融资本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本国劳工权益。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提出的新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就高校而言,充分发挥学校工会的职能和作用,以党政工共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参与构建和谐校园,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