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他17岁从事新闻写作,至今已有20个年头;他从一位农民成长为县委新闻科科长和县文联副主席;他以发表重要稿件6000多篇的骄人业绩站立业界前沿;他先后两次出版了自己的新闻专集和文学专号。  相似文献   

2.
穆毅 《出版参考》2005,(2S):14-14
安徒生是位用心灵写作的大师,首次将“童话”从幼稚粗糙的民间传说与故事,发展成为优美的、饱含作者内心情感和具有哲理的文学童话。他毕其一生创作的160多篇童话,被译为一百余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3.
张国宁 《新闻知识》2000,(10):42-42
十载呕心沥血,他在报刊审读这块处女地上开垦了一条绿阴走廊。正如作者在一篇文章所说的,他以笔名“叶子”写作,缘于泰戈尔的一句名言:“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作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阴的。”这一绿阴走廊是通道,也是驿站,它专供报人和审读人员小憩、“充电”后,继续沿着它探明的通道前进。这条通道的开垦者就是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的薛耀晗及其周围的竭诚支持者。怎样沿着通道继续走下去?你读读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薛耀晗的这部十万言的处女作《报刊审读初探》,必能悟到一道又一…  相似文献   

4.
我白幼爱好文学。一生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编辑,二是写作。编辑是本职工作,写作是业馀爱好。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写作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我先后出过十二本书,其中九本是六十岁后出版的。这部文集中大部分作品写于六十岁以后。  相似文献   

5.
《新闻知识》2003,(12):14-14
刘礼福同志的新著《清荷集》,最近已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刘礼福长期从事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曾先后担任《渭南日报》社总编办主任、副总编辑及陕西省杂文学会常务理事。书中收录的是他30余年间辛勤笔耕并经筛选整理的平生“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6.
张敏卿 《历史档案》2004,(2):133-134,136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被称为世界著名的十大军事著作之一。关于《论持久战》的问世,史学界早有定论,最权威、也是最普遍的讲法是毛泽东于1938年春,在延安凤凰山麓的窑洞中完成了《论持久战》的写作。另外,关于《论持久战》的写作还有许多  相似文献   

7.
李晓晔 《传媒》2002,(7):23-25
凡是与崔寒韦接触过的人,首先感到的是他的谦逊。这种谦逊发自内心,出自真诚,令人不自觉地生出敬意。虽然他的声音略带沙哑——这是他18年哲学教员生涯留下的痕迹,然而,与他谈起出版,你会发现,他的出版思想和实践充满了一种辩证思维的智慧之光。古人说:哲学使人智。当崔寒韦将自己积累近20年的哲学心得运用于晨  相似文献   

8.
当下美国五大传统出版集团和几大自助出版平台发展势头迅猛,中小型出版社的生存境况不容乐观.她写作出版社这家年轻的出版社构建了集传统出版商与新兴自助出版平台的优势于一体的混合出版模式,重塑作者与出版商在参与度和利益博弈中的平衡,通过生产精品图书、拓展图书发行渠道、增强作品可见性,逐步提升其女性出版品牌的影响力,并依托社交媒体创建、运营作者社区,同女作家构建良好、稳定的关系,最终顺利在几大头部传统出版商和自助出版平台的垄断局面中找到立足之地.她写作出版社的竞争策略或对中小型出版商应对强势对手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父亲(刘再复)常和我说,作家大约有三类:一是用头脑写作的;二是用心灵写作的;三是用全生命写作的。他说他最喜欢用全生命写作的作家,也喜欢用心灵写作的作家。其实,这种分类也可用于阅读。父亲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的阅读虽然也用头脑,但多半是用心灵与生命。我陪父亲到华盛顿参观杰弗逊纪念馆,同样面对墙上杰弗逊总统的名言。  相似文献   

10.
我写的《"何头条"解读——头条新闻的捕捉与写作》一书出版后,新闻界同仁和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朋友,要我谈谈抓头条新闻的"诀窍"。为此还应邀去了几所大学讲了"这一课"。  相似文献   

11.
正献身版业结书缘,秉笔纵横七十年。古籍钩玄修信史,今朝求是创新篇。捡回弃档珍如璧,纂就宏编霜满颠。著述精勤享盛誉,功垂竹帛留人间。附言:第一、二句:厚枢于1943年步入出版界,终其一生,未离开出版部门。他长期从事出版史的研究和编著,从未停歇。秉笔纵横:执笔写作,奔驰流畅  相似文献   

12.
吴志菲 《档案天地》2011,(1):34-37,50
写作是为了活着——这是史铁生的人生哲学。我活着所以我写作.我写作所以我活着——这是他生命的辩证法,也是他写作的辩证法。他曾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相似文献   

13.
张向凤  周渡 《编辑之友》2010,(2):107-109
周瘦鹃1895年出生,祖籍苏州吴县,原名周国贤,瘦鹃是他最常用的笔名。1912年,他从中学毕业之后即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由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职业写作生涯。1935  相似文献   

14.
程道才教授是一位新闻写作研究的勤奋耕耘者。他的新著———《新闻写作基础》,已于2004年10月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他近年来在新闻写作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反映了他对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考。作者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新闻写作基础》是一部专门探讨新闻写作规律与方法的著作。与一些侧重于介绍新闻写作方法、技巧的新闻写作著作不同的是,本书除了介绍上述内容之外,十分注意从写作理论方面进行探索,力求以理论统帅与指导具体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认真读完全书,笔者认为,这段文字对该书的特点概括得十分准确。注意从理论上探…  相似文献   

15.
社交出版是以用户为核心,强调用户之间的分享、互动、传播和社交的全新阅读模式.与传统出版相比,社交出版具有去组织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化、平等性、互动性等特点,可实现社会化写作、社会化讨论和社会化营销等功能.通过图书内容的社会化生产、社会化传播、社会化营销,社交出版推动了传统出版业的创新,是图书出版业的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一) 先讲一个有关写作的故事。 著名作家徐迟同志,是写报告文学的大手笔,他的许多报告文学作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一次谈写作经验的座谈会上,他讲到关于周培源的报告文学《在湍流的漩涡中》的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17.
陈克锋 《青年记者》2006,(16):69-69
在新闻写作中,人物通讯写作,其分量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如何写好人物,如何常写常新,走出写作的误区,是每个记应该认真考虑的重要课题。笔从事人物通讯写作数载,并于2005年出版了人物通讯集《母亲山》,总结出些许感悟。  相似文献   

18.
黄泳 《中国广播》2007,(2):32-33
做记者的似乎与档案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记者懂得一些档案常识可以帮助记者做好工作,无论采访还是写作都用得着档案,甚至不可或缺。 成名的记者都有极强的档案意识,也是忠实的实践者。著名战地记者陆诒,在85岁高龄时还常常发表回忆文章,并出版了30多万字的《战地萍踪》一书,这全得益于他精心保存的百余本各个时期的采访本。  相似文献   

19.
怀远 《出版史料》2001,(1):46-46
1951年春,中国作家协会继《人民文艺丛书》之后,由开明书店出版了一套《新文学选集》。这套选集由茅盾主编,第一、二辑共收人郭沫若等“五四”以来作家24人。其中有作家本人自选的,也有约请专人代为编选的。叶老是我国新文学的泰斗。是“五四”以来著名的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理所当然是选编的重要对象,但是叶老很谦虚,他总觉得自己的作品已经编辑出版过  相似文献   

20.
写作,应该说是很辛苦的事情,但亦是享乐儿,作家贾平凹就说他五天不写作就要生病。那不是假设,也非虚谈。凡爱好写作的人,都有一种欲吐非吐不可吐而快之的体会。 但是,进入写作时候的情形却大相径庭。 俄国大作家契诃夫写东西时,抗干扰的能力特强,他说他的许多短篇,是在洗澡间写成的。这就让我有点儿感到奇,惊讶大作家“随遇而安”的写作能力。但大多数人却不是如此,写作非是要寂静的环境不可,而且是独处之最好。清代袁枚就写过他的写作体会:“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袁枚的写作心态,反映了大多数写作者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