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被选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这其中呈现的对故乡的追忆和思索情怀不言而喻。自古而今,凡吟咏人与故乡之情的,无论是远离后的依恋不舍,还是痛失后的不尽伤痛,情感的痕迹相当明显,也易于理解。但观刘亮程的这篇《今生今世的证据》,笔者却略感不同,它已超越了不舍与伤痛,叩问到生命的本质,将人类对故土的情思上升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的一篇课文。文中主要描绘了作者曾经生活的那片土地上的生活,借助“故乡”具体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生活的追忆和对时间流逝的感伤。本文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语句和内涵两两个方面阐述《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教学角度。  相似文献   

3.
《故乡》以"我"的一次回乡之旅为主要内容,通过描绘故乡环境、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来反映中国农村经济日益破败、中国农民日益贫困的现实,从而批判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表达了鲁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情。通常,教师是引导学生研读《故乡》的"情节、人物、环境",从而让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的。这当然是一种解读的方法。但是,任何小  相似文献   

4.
(课前播放《月之故乡》音乐,营造氛围,带学生融入情境。)师:哪位同学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生答。)月与故乡的链接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  相似文献   

5.
写亲恩难报、海外怀乡以及成长心情的文章都很多,难得的是罗兰的这篇《回首金钢桥》在两千多字的篇幅里,把这三种情绪融会在一起来表达,而且这种融会和谐自然、浑然天成。全文以故乡景物——金钢桥为线索,以桥串起记忆中年少岁月里父亲默默关爱的往事,在对往事的追忆和怀想中同时追忆成长的心情。  相似文献   

6.
写亲恩难报、海外怀乡以及成长心情的文章都很多.难得的是罗兰的这篇《回首金钢桥》在两千多字的篇幅里,把这三种情绪融会在一起来表达,而且这种融会和谐自然、浑然天成。全文以故乡景物——金钢桥为线索,以桥串起记忆中年少岁月里父亲默默关爱的往事。在对往事的追忆和怀想中同时追忆成长的心情。  相似文献   

7.
过去的学校     
王丽的这本新书,汇集的是她近年来致力于研究和写作的一组文章,这个专题,可以叫做"过去的学校",是一本回首昨天的缅怀之作。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对民国时期中小学教育深入细致的再现,如《汇文钟声》、《温故壬戌学制》、《故乡李山》、《一座村庄的教育血脉》等等。这种种旧  相似文献   

8.
普鲁斯特(Proust)的时间观深受柏格森(Bergson)的"绵延"影响并延续至生命状态。柏格森认为:"真正的时间是绵延,绵延是由每一个瞬间构成,界限不明,相互溶合,组成延续不断的生命之流。"这也是《追忆》之所以不是自传,而属现在自然回渡过去的记叙文。从玛德莱娜到贡布雷,重现的时光并非割裂之片段,而是今昔互延续。"现在"情境与"过去"感觉相一致的契合,需要无意和偶合,没有回忆,就没有"昔",亦没有"今"。本文从"绵延"时间观来分析《追忆似水年华》的今昔延续,研究发现:普鲁斯特在绵延的时间概念下,意识如溪流般随意穿梭于生命的各个阶段,并找到了自我,他摆脱了物理时间,完成了生命的完整和绵延。  相似文献   

9.
<正>【背景分析】《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一篇现代散文。这篇文章对学生来说是一篇"难文"。这首先在于它的选材与众不同,描写的是来自远离城市的一个边远乡村,不仅如此,他所写的乡村故事又大多是他青少年时的往事,没有远离故乡生活经历的高一学生较难体验这种情感。另外,本文是一篇感情深藏不露,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作者致力于深刻的思索,文章整体语言比较抽象,这都给  相似文献   

10.
<正>"武林"是老杭州的别名。《武林旧事》是宋人周密所写的一部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城市风貌的著作,这本书为我重现了故乡杭州古时候繁荣昌盛的风貌。《武林旧事》这本书我一开始读不懂,是根据注释和家长的解说才明白的。大人们说,杭州人应该了解老杭州的面貌,这样才会更加热爱家乡。我觉得,在周密的笔下,旧杭州的"灯市"很有趣。天街茶肆,都罗列灯球等求售,每晚楼灯初上,城里就响起锣鼓声,各类乐器纷纷自献于下。此时坐下来与人  相似文献   

11.
斯特芬·李科克《小镇艳阳录》的最大特色是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弱点与缺憾时保持一份善意、一种同情与肯定,在调侃小镇上的故人与往事中流露出对故乡的追忆与回想。  相似文献   

12.
高玉华 《语文天地》2013,(16):14-15
童年是值得追忆的,是一个人记忆中最值得珍视的财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此文再现了鲁迅童年温馨的生活画面,以及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怀念。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鲁迅对过去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悟,其中凸显的是鲁迅文化底蕴的深邃和对旧时的教育体制以及黑暗社会的抨击。  相似文献   

13.
许俊文的《乡村的风》,是一篇指向故园、回想亲情、感悟生命的美文。作者笔下的“风”既有乡野之气,又暗含作者对村落、故乡、父老的追忆与赞美,进而讴歌了乡村的人情美。  相似文献   

14.
"异乡"和"第二故乡"的成长经历与短暂的"故乡"生活体验,使冯乃超对于"故乡"产生了复杂的感情。集合了乡愁和异国情调的"故乡"是冯乃超的"象牙之塔"的原型,也是促使其走出"象牙之塔",走上"十字街头"的动因,同时也象征着他决定转向马克思主义时必须抛弃的"过去"。写作小说《故乡》是一次自我操演的告别仪式,作者试图通过一趟为了离去的"还乡之旅",结束自己长久以来的"故乡情结",表达投身革命的决心。  相似文献   

15.
1巧用电教媒体,诱发情感体验1.1借助音乐,引发情感共鸣鲁迅的《故乡》融合了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感情,文章朴实、凝重。在讲课时,教师先请学生欣赏一支歌——《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  相似文献   

16.
<正>据报载,有人在微博上发起"说说你死活读不下的作品"的调查,有3000多人参加,结果《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等名列前10名。这并不奇怪。经典与当代读者是有隔膜的。有些经典需要导读,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识,才能进入阅读状态。比如《追忆似水年华》七大卷,主要是作者内心生活的记录,很零散,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给人的一种总的感觉是"悲凉"——天气寒凉、民生凋敝、故乡"隔膜"、希望渺茫,"悲凉"是全文的基本格调。抓住"悲凉"二字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以此为切入点弄清楚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个字进行布局谋篇的,我们就能析出文章震撼人心的"理",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精巧构思。  相似文献   

18.
"追忆"作为美学概念是本雅明的首创,其在本雅明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汉语世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却略显苍白。本雅明认为,拯救异化的现代人,不是寄希望于未来,而是寄希望于"追忆",追求过去那种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人紧密联系的美好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孩提时代形象化的情绪记忆,常是作家的创作源泉。现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女作家林海音和萧红,都从儿童的视角抒写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作品中都饱含浓浓的乡愁之思和凄苦的别离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无限怀念。但因两人的人生境遇各异,同是追忆童年、抒写乡愁,却造就了两部风格迥异的经典之作,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文坛之大幸。通过《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这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探索她们幽谧的心灵世界,把握同一时期大陆和台湾女性作家在创作上的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20.
<正>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我读过先生的《追忆似水流年》一书后,了解到先生的性格除了坚韧,也有柔情的一面,并从中感知到了他的真情追忆。这本《追忆似水流年》,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人与读书的散文。全书共分两辑:"数风流人物"、"读书破万卷"。深浅不一的追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