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畜德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已无不遇矣——[先秦]《吕氏春秋·必已》  相似文献   

2.
荀子《劝学》中有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教社多年来对"参省"的解释是一致的,即"[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验,检查."相应地,《教学用书》将此句翻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着检查自己".  相似文献   

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冰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先秦]《荀子·劝学》  相似文献   

4.
柳方平 《中国教师》2009,(23):63-64
<正>近日重温儒家之集大成者荀子的《劝学》篇,如饮甘美的醇酒,寻味无穷;如遇久别的故人,倍感亲切。我再次被这位睿智的哲学家的醒世劝勉而感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相似文献   

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站在世纪之初的起跑线上,我不由得走进内心深处,以《三省吾身》为题,来对自己“愿做一个特立而不独行的语文教师,记住学生,并让学生记住”的灵魂作一次深刻的盘问。一省吾身: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二省吾身:有没有追求课堂的诗意?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站在世纪之初的起跑线上,我不由得走进内心深处,以《三省吾身》为题,来对自己“愿做一个特立而不独行的语文教师,记住学生,并让学…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7,(3)
经典名言1.最上等的酒在酿酒桶里也难免有酒糟。——雨果2.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班固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相似文献   

7.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为《论语·学而》第一篇第八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孔子讲为学的次第,而这一句则是讲为学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一个应注意的是君子的气象问题。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气象需要威严。威严又是敦厚稳重人格的显现。青少年由于年龄小,阅事少,又处在青春发育期,最易浮躁,故孔子嘱以稳重。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但如果自己都不自重,又焉得他  相似文献   

8.
李立 《作文与考试》2023,(28):36-39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论语·卫灵公》中曾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遇到问题时,具有君子品格的人往往会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却总是先从他人身上找原因。“求诸己”“求诸人”,这两种不同的处事方式在现实中也屡见不鲜。读了以上材料,你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在《学而》章的开头,孔子就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该章的最后,又记着孔子相似的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课本对“参”的解释是:“参,验、检查。”这一注释值得商榷。《辞源》:“参(san),通‘三’。《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  相似文献   

11.
<正>[情境任务]余秋雨在《中国文化课》中说:君子是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君子”风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讲述叶圣陶先生谦恭守礼,是躬行君子;《驿路梨花》中解放军战士、梨花等人身上体现了“君子之德风”;《最苦与最乐》以“任重而道远”的君子激励后辈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陋室铭》《爱莲说》则阐述了君子的道德追求。  相似文献   

12.
有的人以升官为乐,有的人以发财为乐,有的人以吃喝为乐,有的人以游玩为乐。而孟子呢?却以“当老师”为乐。在《孟子·尽心上》中,他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学而》有这样一段文字: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前辈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注解上的分歧,源于对句中"如"字意义解释不一。从整篇整章来把握孔子言论的主旨,重视上下文的"语境",对于准确理解孔子思想是必要的。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就要把握"主忠信"这个前提,合解"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说,君子以忠信为重,不要与不忠信的人交朋友。  相似文献   

14.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先秦集大成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名篇《劝学》,主要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劝学》中的德育观点,虽已经过两千多年风雨沧桑,但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至今读来仍令人掩卷沉思,催人进取向上。本文仅选其中几点、体味荀子的德育思想。一、参验反省在道德教育中,荀子特别强调“参验反省”。他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是说,先要有广博的知识,而后再以知识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荀子.劝学》云:"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它告诉人们只要广泛全面地学习,并且坚持每天检验、省察自己的言行,这样就会智慧高明,且行为没有过错。  相似文献   

16.
《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这里强调的是君子应该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不高兴,郁闷于心。不了解自己即不理解而误会自己,君子要做的不是为自己辩白,君子怕的也不是"人不知",而是"病无能焉",所谓"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相似文献   

17.
课前认真预习,是学好语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熟读课文,又是课前预习最常见的做法。现介绍一种课前预习熟读课文的方法,即:中学语文课前预习三遍读。第一篇,初读: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读,边读边把生字、难词,不明白的句子用符号标出来。读完以后,看注解,查工具书,或者请教别人,尽可能地把不懂的字、词、句弄懂。读荀况的《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梃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以后,初中语课堂上的“新意”层出不穷,而最基础的字词教学却日渐被人冷落。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字词教学呢?请看于漪老师讲授臧克家诗作——《有的人》时的一个片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手头有三种《论语》的注(译)本。 朱熹在《四书集注》(陈戍国标点,岳麓书社1987年第1版)中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做如是注: [1]和者,无乖戾之心。[2]同者,有阿比之意。[3]尹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注一只注明了朱熹认为的“和”的否定意义,而没有肯定的内容,很不明确。大概是为了句式的要求吧,有些为文害意。若从“乖戾”的反义词中寻找,应为“平  相似文献   

20.
用比喻法论证,无论是先秦还是当今,无论是文章中还是生活中都极为常见。比喻论证的方法看似简单,其实它有它独特的复杂的原理。例如《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作为论据,它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论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怎么证明论点的呢?首先,运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