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考释了汉魏六朝碑刻中的词语七则,纠正了语文辞书释义方面的错误,补充了语文辞书词目的缺漏,对汉语词汇史研究、辞书编纂以及石刻文献的正确识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释了汉魏六朝碑刻中的词语七则,纠正了语文辞书释义方面的错误,补充了语文辞书词目的缺漏,对汉语词汇史研究、辞书编纂以及石刻文献的正确识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六朝碑刻作为中古汉语语料的一部分,保存了大量极富碑刻色彩的词汇,本文选取了其中的若干词语进行进行考释,希冀能对大型辞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4.
汉魏六朝碑刻时代确定、真实性强、数量丰富、内容广泛,多用婉词及成语典故,具有极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对其中的词语进行考释,可以弥补辞书收词及释义的遗漏、订正前人注释之失,对于汉语词汇史研究,意义重大。文章辑录最近出土的汉魏六朝碑刻词语数条进行考释,希望能为词汇史研究及辞书编纂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碑刻语料在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中数量相对丰富,时代印记鲜明,尤以北朝数量为最。正确释读南北朝碑刻文献词语,对疏通碑刻文献的文意,补充辞书的用例和释义,客观反映共时词语的面貌,丰富汉语词汇史,具有积极作用。这里“望菀”“归首”“孤融”“平反有悦”“婚母”“一湌之惠”等条碑志典故词,就是该时期碑刻文献词语的重要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明清护林碑刻是明清时期由官方或民间组织出资竖立的以保护林木为主要内容的示禁碑刻文献的总称。护林碑刻中有部分词语不易理解,因此我们选取“禀究”“差拘”“饬示”“纠夥”“苛派”“理阻”“弥盗”“民玩”等8个词语加以考释,提供释义,旨在为今后字典辞书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词典》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一部大型语文类工具书,但也还存在部分书证晚出和后代用例缺少的问题,利用魏晋碑刻补充这些书证,对于词语溯源、探流及辞书编纂修订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汉魏时期的史书和碑刻材料中,记录了较多的亲属称谓。其中有些亲属称谓辞书词典或未收录,或义项不完整,或释义有误。重新梳理这些亲属称谓语,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碑志语料在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中数量相对丰富,时代印记鲜明,尤以北朝数量为最。碑志中的典故词以简练的词形涵盖尽可能丰富的信息。正确释读典故词,对疏通墓志的文意,补充辞书的用例和释义,客观反映共时词语的面貌,丰富汉语词汇史,具有积极作用。这里所释的“?门”“罢祖”“澄挠”“献剑”等条碑志典故词,就是该时期碑刻文献词语的重要词例。  相似文献   

10.
群雅概述     
《尔雅》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的编排方式对后世的辞书编纂具有深远的影响。后世出现了一种以"雅"为名,仿《尔雅》体例编纂的辞书门类——"群雅"。本文以"群雅"类辞书为研究对象,从命名方式、体例、时代特点和内容四个方面对这类辞书进行概观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
语言文字素养是语文素养的前提与根本,字、词教学离不开辞书,普通话教学离不开辞书,课外阅读更离不开辞书,高质量的语文辞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无声的教师"的角色,起着不可或缺的规范与示范作用。语文辞书的使用和选择,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古代文化遗存丰厚。汉唐以来,徐州市域的各类碑刻、摩崖石刻随处可见,遍布城乡。由于年代久远自然损毁、战乱及十年"文革"破坏,古碑数量大减,有些残碑面目全非,难复原貌。有关部门开辟碑园、碑廊、碑林等,相对集中保存珍稀碑刻或对重点碑刻原地妥善保护,收到良好社会效益。文章将徐州现存十余块珍贵碑刻的保存情况及其内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炎陵碑刻"与"炎陵志",是湖南酃县炎帝陵保存下来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档案遗产.研究"炎陵碑刻"与"炎陵志",可以为修复炎帝陵提供依据和凭证,对促进当前档案工作的建设与研究也具有积极意义.本文试图从如下四个方面谈谈"炎陵碑刻"与"炎陵志"的档案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古汉语新词新义的发掘是汉语词汇史和汉语辞书编撰的一项重要工作,"理"、"举"、"收"、"处"四个常用词在中古时期有新义产生,而各大辞书皆未收录,所论四词或可补当前大型辞书的释义和书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5部代表性辞书中"耻"、"辱"、"惊"、"惧"诸词功能义义项设立情况的考察分析,发现现行辞书对古语词功能义的义项设立处于一种率意而为的混乱状态。认为:受动义不应专设义项;"使动义"和"意动义"等的义项设立应据辞书的性质特点而定。  相似文献   

16.
碑刻作为一种将"过去""定格"的文本,具有"补史之阙、正史之谬"的史料价值。晚清揭阳松华兴信局的碑刻即是具有重要文本信息和价值的碑刻。首先,碑刻揭示了文昌帝君庙的变迁线索,随着深浦桥的兴废,文昌帝君庙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地方乡绅显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其次,碑刻所提及的批信局、商号是研究华侨史和经济史的重要文献,成立于暹罗的松华兴批信局积极参与到地方公共事业的建设,他们通过题捐形式,为文昌帝君庙的重建提供了支持,揭示了南洋华侨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而所题捐七兑银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金融网络的存在;最后,碑刻反映了地方公共工程建设线索,揭示了乡绅在公共事业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规范性辞书或词表对"混蛋/混蛋"的处理存在差异,但使用现状却高度一致,即"混蛋"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浑蛋"。规范性辞书或词表对"混水摸鱼/浑水摸鱼"的处理一致,即"浑水摸鱼"为推荐词形,但"混水摸鱼"的使用频率要高于"浑水摸鱼"。从两对异形词发现,规范性辞书或词表应处理好辞书规范原则,应明确彻底地贯彻和统一异形词的标注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以北魏碑刻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将军"类职官进行研究.在统计出北魏碑刻出现的所有"将军"类职官后,结合《魏书·官氏志》,从名号、品级、册封次数等方面描述该时期的"将军"职官.  相似文献   

19.
汉译佛经典籍保存了汉语史上大量的新词和新义,对研究汉语词汇史、汉语语义学和编撰语文辞书等,均有重要意义。经中"收举"、"收摄"、"摄举"、"藏举"等词,有的不见于辞书,有的义项为辞书失载。这几个词语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准确它们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汉译佛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浅述《曹植庙碑》的形制与内容、笔法与结构以及碑刻中同字、同时代不同碑刻的比较,遵循出土碑刻和史料结合的"双重证据法"的考证原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基础,在北朝与隋唐之间,寻觅楷书由率意、洒脱的魏碑书风向大唐"尚法"书风演变的轨迹。通过《曹植庙碑》的个案研究,初步了解该碑继承北朝遗意,书体杂楷、隶、篆三体的历史原因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