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红娟 《文教资料》2007,(24):123-125
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国大地上生成的难得的宗教之花,它在与中国本土文化和传统士人碰撞的过程中却逐渐地失去了自身的独特品格而走向生活化、审美化。这一变化当然与中国文化土壤强大的化解力有关,但是从禅宗发展的内在理路上看,又有着必然的趋势。本文试图从禅宗的诠释方式入手来探讨禅宗的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2.
儒、道、佛三种意识形态在唐、宋时期完成三教合一后,一种注重现实性和实用性的中国式佛教——禅宗便盛行于中国,它深刻地影响着无数代中国人。结合张大千一世佛缘看,禅宗思想在张大千追求自然适意的、诗意的生存方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禅宗思想在张大千的思想意识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其人格思想的多元性、矛盾性、包容性、自由性、开放性等都是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必然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西禅宗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独特的佛性理论不但是佛学中土化的历史产物 ,同时也是“中华禅”形成的重要标志。从文化层面剖析江西禅宗佛性论的形成过程 ,相信必然加深人们对禅宗本质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禅宗自然观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理论内涵:第一,性即自然。中国禅宗把其最核心的理论范畴"性"等同于"自然",高扬人性的自然与自由,反对一切外在雕饰、权威与束缚。第二,山水皆真如。禅宗主张山水皆真如,触目皆菩提,强调在对自然的直觉观照之中契悟宇宙实相。第三,生命的自然境界。禅宗主张人与自然打成一片,追求一种自然适意的生命情调。最后,自然悟道。在修行实践上,禅宗的自然观表现为对无修无证、自然悟道修行方式的提倡。禅宗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美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禅宗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是世界上最灵活,最具世俗性的宗教。宜春自古就是禅宗文化胜地,禅宗资源相当集中。宜春禅宗音乐作为禅宗文化的一部分,开发挖掘宜春本土禅宗音乐,让具有极大潜质的音乐文化形式得到传承与发扬,能让更多人在禅音乐中净化心灵,消减烦恼,获得身心健康。音声为禅,是一种应时应机的生活禅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禅宗自然观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理论内涵:第一,性即自然。中国禅宗把其最核心的理论范畴"性"等同于"自然",高扬人性的自然与自由,反对一切外在雕饰、权威与束缚。第二,山水皆真如。禅宗主张山水皆真如,触目皆菩提,强调在对自然的直觉观照之中契悟宇宙实相。第三,生命的自然境界。禅宗主张人与自然打成一片,追求一种自然适意的生命情调。最后,自然悟道。在修行实践上,禅宗的自然观表现为对无修无证、自然悟道修行方式的提倡。禅宗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美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审美意识是在儒、道、佛三家审美观、艺术观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民族受中国审美意识的影响比较深,在接受过程中又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敏感性和创造性。禅宗思想作为佛教理论沉积和东方智慧的结晶,既有儒家风雅和入世的一面,又有道家虚无和出世的一面。它所具有的丰富理论意蕴,对中国审美意识的影响和渗透显而易见。禅宗被引入日本之后,其风骨意趣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在各种文学艺术中禅意禅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以禅宗思想影响为中心来探讨和把握中日两国审美意识的特色和价值,对中日审美文化的对比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禅宗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元代宽松的宗教大环境下,禅宗文化在传统文人和民间大众中产生了影响.而作为元代最为大众接受的元杂剧,更是吸收了禅宗的文化特色,其佛教杂剧通过人物之间的对白、独白、唱词来介绍禅宗的发展、演变、教派、人物以及历史,使世人参悟禅机佛理,明了禅宗义理,成为禅宗文化传播的一把利器.  相似文献   

9.
从明心见性的参悟看佛禅思维方式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的参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涉及心理体验、终极去向的问题。在美学感悟中,审美感兴过程也同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验过程。本文将从无功利性、直觉性、超越性等方面,分析佛禅以明心见性为旨归的参悟方式,见出其强调对个体的直觉体验,凸显个体生命的感悟和超越的特征。禅宗的参悟仍然以其独特的体验方式融入审美感悟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美学感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佛教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谈禅讲义也渐成当世丛林、仕林之风尚,作为禅宗牛头系的创始人法融是江东丛林的代表人物。与菩提达摩一系以妙有融摄真空的理路不同,他以般若真空为本的禅学思想,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作为在唐代创立的佛教禅宗影响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禅宗美学,  相似文献   

12.
有感于禅宗文献,特别是书画文献的匮乏,皮朝纲先生翻检《大正新修大藏经》、《新编卍续藏经》、《嘉兴大藏经》、《大藏经补编》、《禅宗全书》、《禅门逸书》等所收录的100多种禅宗典籍,汇集近60万字的禅宗书画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所涉及的思想、观念、范畴、命题及某些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成就《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心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这"禅宗美学三书"。皮先生辑录的禅宗书画文献有其自身特征,其努力创建的中国美学文献学,是他在研究中国美学过程中,为创新求变而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禅宗文化在中日文化的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国的宋朝到元明时期,日本不但吸收了中国禅宗文化,并结合本土特点形成了具有日本特点的禅宗文化。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茶道中的禅宗茶道,并加以改造创新,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对中日茶道渊源和特点的分析来考察禅文化在中日茶道交流中的影响和作用,可以为我们研究文化交流现象提供一定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4.
诗与禅     
<正>禅宗是最具中国气派的佛教,也可以说它是中国自己的佛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到唐代禅宗的建立,花了60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对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漫长的消化过程。禅宗的通达、旷放的精神,质朴明快和讲求实际的作风,都是中国固有的民族性格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禅宗一出现,就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其影响迅速扩大到社会文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佛教史上,外国来华僧侣在发展和壮大中国佛教方面,功不可没。而唐代来蜀的新罗国王子金和上无相,更是在四川开创了禅宗净众宗一派,影响远及当时的吐蕃,深入后世的中土禅宗和朝鲜禅宗。本文根据墩煌写卷、僧传、碑铭和方志等传世文献,对金和上的行迹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辩,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禅宗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征等内容的梳理,以期对禅宗美学思想有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其中,对于禅宗美学的性质,就学界存在的几种分歧——“生命美学”、“修养美学”、“直觉性美学”以及“自由美学”作了简要分析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禅宗是吸收并改造古印度佛教思想、依据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成的颇具创造性的思想成果,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并普遍流传。发掘禅宗思想精华,如自然和谐、自由超越、保持内在尊严等,对推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应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吕澂先生的《禅宗》一文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禅批判的经典文本,此文不但对中国禅前后期的本觉论的脉络作了明确刻画,而且对禅宗发展过程中禅与禅定以及言教的关系也作了初步梳理。从整体上看,《禅宗》标示了一种可能的"禅宗谱系学",从历史叙述的框架或理论分析的框架看,《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的禅学论述是以《禅宗》为蓝本而展开的"禅宗谱系学"。  相似文献   

19.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作为在唐代创立的佛教禅宗影响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禅宗美学,它是一门偏重于探讨个体与自我和谐的学说,与儒家美学的"率性而行"、道家美学的"自然无为"等有相通之处,是  相似文献   

20.
从禅宗哲学思想入手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作者塞林格设置了多处具有禅宗公案性质的隐喻情节,促使主人公和读者在思考疑问的过程中探求属于自己的解答。写作方法中各种角色的师徒关系转换、当头棒喝式的教导和主人公的顿悟都体现出作者对佛教禅宗哲学的推崇和运用,给读者以潜移默化的感染。由于小说作者自身对禅宗教义认识上的缺陷,作品中表现的禅宗思想相对浅薄,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