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出廓相扶将”及其它选入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的《木兰诗》有“出廓相扶将”句,一般书中作“(父母)互相扶持着出城”。笔者认为,无论就情理而言,或就文字训释来看,这都是乌有之事。  相似文献   

2.
选入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下简称《送》)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下简称《黄》)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它们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各有千秋。一、虽都表现“送别”的主题,但表达感情不同《送》诗是作者王维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送别亲友到一个僻远的地方去;表达的是那种深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五册《范进中举》中两处有“亲切”一词:①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②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课本编者可能认为“亲切”易懂,故未加注释。但用“亲切”的现代常用义去训释这两处“亲切”,却不得其解。这里“亲切”究竟作何解释?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选入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该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在评析本文时,认为该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笔者以为这样评析既有背于孟子作此文的本意,又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春》(宋文翰编,一九三七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第四册曾选用《春》,原文最初发表何处,尚未查出)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曾选入一九六三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现在又选入全国统编的初中语文第一册。《春》主要是写春天的景象,同时也写了作者盼春的心情和对春的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由衷喜爱和热切向往。文章开头作者连说“盼望着,盼望着”,表现了他盼春的殷切之情。接着,用拟人的手法写道:“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者仿佛俯身大地,侧耳静听“春天的脚  相似文献   

6.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有“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之句.课本第200页将“百氏”一词注释为“指诸子百家”.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7.
一篇课文标题的再推敲江苏丰县李寨中学高霭亭1987年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曾选入《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对于此文标题,记得曾有人提出过异议。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三册,亦将此文收入,只是把标题修改成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然而,修改后的这个...  相似文献   

8.
刘建琼 《湖南教育》2001,(17):48-48
新版初中语文第三册选入的《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诗作。余光中,台湾诗坛著述最丰的一位学者型诗人,作为一个在台湾成熟的诗人,余光中本来是一位“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然而由于放逐漂泊,使其诗歌常常神游于牵魂梦绕的故园,吟唱出了一首首“岛屿悲歌”。  相似文献   

9.
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入了郑振铎的散文《猫》。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叙写了“我”三次养猫的故事。文章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又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尤其是《猫》文主旨的多重性,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  相似文献   

10.
老舍先生的文章《散文重要》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笔者在教此文时,发觉文中在使用“散文”这个概念上前后有矛盾,对于概念內涵的理解?磺濉?文章开头写道:“我们写信,写日记、笔记、报告、评论以及小说、话剧,都用散  相似文献   

11.
仇春霖先生的《万紫千红的花》(被选入人教社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四册教材),而(人教社版全国语文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曾选进)贾祖璋先生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这两篇都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又基本相同,把它们对比着阅读必有裨益。这两篇文章都从花的物质基础——花青素和胡萝卜素与酸碱浓度的  相似文献   

12.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千古名篇,中高等院校语文教材常选。但对“雨脚如麻”一词,有的略而不训,如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有的训而欠妥,如《高中语文》(第六册136页)、卫电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文选和写作》(第三册121页),均训“雨  相似文献   

13.
冯广 《语文知识》2001,(12):49-50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被选入现在的初中语文第五册。这是1994年的版本,与1982年的版本相比,该文作了以下修改。“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新版删去了“它使”,这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选入了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这首词开头的两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中的“别枝”一语,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此注本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第84页,注[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将“别”理解为“另”,事实上是一种误解。这里的“别”不应解作指示代词“另”,而应解作动词“分”。  相似文献   

15.
李金华 《学语文》2003,(4):17-17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两处疑问,现提出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并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许多文章在谈到《出师表》的艺术特色时,总免不了要例行公事地说几句“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的套话,好像古代的名篇都应该如此似的,殊不知《出师表》的结构并不是那么谨严的。所谓“表”是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究其实,应属于议  相似文献   

17.
湖南陶铸中学肖立新老师在5月份的来信中提出一个问题:初中语文第六册P250上“尽管你去,我还是去”的这一句子虽然用了“尽管……还”的关联词语,但不能算作转折关系复句。理由是:与初中语文第四册P126上的转折关系的定义不符。他建议:把原例句改成“尽管你...  相似文献   

18.
<正>《在烈日和暴雨下》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中一个写场景的片断,现已选入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  相似文献   

19.
赵树理同志的短篇小说《求雨》,曾被认为“歪曲了土改积极份子和翻身农民的形象”。大概是这个原因吧,一度被挤出了中学语文课本的行列。今年被重新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这说明语文教材上极左路线的流毒在进一步肃清。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体裁虽小,但容量丰富,耐人寻味。初中语文第五册《事事关心》就引用对联阐述了“既要事事关心,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也记载了我国古代字迹最小的一幅对联。这些对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由此受到启发,把对联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来使用,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这里,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此作点探讨。一、利用对联激发学习兴趣。对联言简意赅,不仅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而且有艺术欣赏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就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