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梦 《新闻前哨》2006,(9):56-57
前些时,索佛瑞数据调查公司针对武汉地区的广播受众收听广播节目的情况,作了收听率和占有率的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听众打开收音机是为了欣赏音乐……这说明,音乐节目已成为当今广播电台奉献给广大听众的主打产品。目前,不仅各个类型的音乐广播频率层出不穷,更因为互联网的出现,音乐广播节目之间的竞争有趋于白热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和地区,青年已成为广播听众的主体。青年听众中,在校大、中学生又占有相当比例。因此,加强对学生听众的调查研究,已是当今广播传播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课题。我们的这次调查是在今年四五月之间进行的,调查的对象范围是我省高校近9万在校学生。目的是:通过调查,比较确切地了解我省大学生收听广播的基本情况,他们收听广播的行为、心理特点和规律,他们对我国及本地区广播现状的评价等。调查采取方便抽样方法,同时也注意顾及样本在性别、学科、年级和地区诸方面的代表性。调查共发放问卷530份,全部收回。有…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和地区,青年已成为广播听众的主体。青年听众中,在校大、中学生又占有相当比例。因此,加强对学生听众的调查研究,已是当今广播传播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课题。我们的这次调查是在今年四、五月之间进行的,调查的对象范围是我省高校接近9万在校学生①。目的是:通过调查,比较确切地了解我省大学生收听广播的基本情况,他们收听广播的行为、心理特点和规律,他们对我国及本地区广播现状的评价等。调查采取方便抽样方法,同时也注意顾及样本在性别、学科、年级和地区诸方面的代表性。调查共发放问卷530份,…  相似文献   

4.
2011年广播听众总人数、总体接触率、人均收听时长等主要指标稳中有升;车上收听量、收听比重的迅速上升进一步优化听众的结构;中央和省市电台的改版、改制直接影响广播市场的竞争格局;长期以来存在的全国收听市场南北差异、区域差异依旧明显。本文通过赛立信媒介公司的调查数据对2011年广播收听市场作全景式的回顾和分析。一、广播收听市场整体状况2011年,全国听众总体规模与去年相当;人均收听时间、接触率则略有提升。数据显示,通过车载收音系统收听广播的受众人数增多。可以推测,新增的车上收听群体  相似文献   

5.
赵思洋  柏洋 《新闻传播》2023,(17):109-111
在新媒体时代,收听广播的人群以及收听广播的形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哈尔滨地区广播收听也呈现着它的独有的特点。笔者通过田野调查、资料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从哈尔滨地区广播收听的特点、哈尔滨地区广播收听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哈尔滨地区广播收听的情况。借此探讨地市级广播电台在媒体转型中如何有效克服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更好地完成增加粉丝和变现的良性经营。  相似文献   

6.
侯迎忠 《视听界》2008,(4):74-76
数字化使得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和信息接收习惯发生了变化。带给广播媒介全新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通过对长沙地区听众的实证调查发现,受众接触广播及与电台交流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与数字化的新特点。广播媒体听众比例下降,目标听众定位存在偏差。节目内容与服务方式改变缓慢。为此。广播媒体必须由单向传播向双向甚至多向传播转变。节目内容制作上从专业化向类型化转变。积极培育听众在数字化背景下收听广播的新习惯与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7.
《河北广播》2005,(2):30-30
根据AC尼尔森公司提供的最新一期石家庄市区广播收听率调查数据(2005年3月份采样)显示,河北电台六个频道节目调改后总体听众占有率达到66.5%,较上一季度(2004年4季度)的40.1%上升了26.4个百分点,占据石家庄广播听众市场份额从不足一半跃升至2/3。全台一周听众触达率达到24.4%,较上一季度提高9.7个百分点。除个别时段外,全台六个频道的平均收听率均高于石家庄地区所有广播频道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8.
朱鲁丽 《视听界》2011,(6):66-68
一.非居家收听赛立信媒介研究数据显示,2009-2010年,听众收听广播仍以居家收听为主,但居家收听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非居家收听比例明显上升。所谓非居家收听,就是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收听广播。我们把主要在家里收听广播的称为“居家听众”,而主要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收听广播的称为“非居家听众”。赛立信媒介研究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9.
季海勤 《视听纵横》2010,(2):106-107
声音是广播传播的唯一手段,而录音报道则是广播新闻中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在广播新闻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高质量的录音报道是提高广播新闻质量,提高广播收听效果、吸引更多听众收听广播的重要手段。在广播新闻中,录音报道起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金珠 《视听界》2010,(1):45-49
南京的广播市场一向竞争激烈。相关收听数据显示,南京地区广播收听率集中度很低,在南京的上空飘荡着二十几套频率,大多实力相当。频率多,节目类型丰富,听众选择范围广,节目质量高,是否说明,南京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听众市场?作为主要竞争者的江苏电台和南京电台,  相似文献   

11.
广播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广播的特点是快、伴随性强和接受成本低。听众听广播,是希望从中了解到自己应知、未知、欲知的各种信息。广播听众收听广播就如人们到商场购买物品一样,喜欢什么品牌,需要什么信息,爱听什么节目,都要“货比三家”,而且听众们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即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04,(8):38-38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l最近的广播收听调查表明,我国城市人均每天用于听广!播时间为58分钟。这项调查的对象是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重庆等20个城市。调查还显示,电台的黄金收听时{间出现在早晨上班高峰时刻。:我国城市人均日收听广播58分钟  相似文献   

13.
厦门人民广播电台于1996年8月和1997年10月两次委托厦门大学福兰德市场调查事务所开展厦门市广播收听情况调查。第一次调查样本数为633人,实际回收有效问卷为631份,第二次样本数为600人,实际回收有效问卷为600份。经计算机两次登入和处理,得出以下结果。一、广播拥有的听众群呈上升趋势从两次调查的情况比较看,厦门广播的听众群在不断增加,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厦门听众收听广播的比例明显增加。在1997年被调查的人员中,从不听广播的只占2.7%,这大大低于1996年的23.7%;稳定听众(指天天…  相似文献   

14.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之一,表现深度报道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伴随优势,移动收听今天,在移动状态下收听广播获取信息的人群在城市生活中日渐升温,广播所具有的无处不在、携带方便、不受限制的移动收听优势越来越凸现出来。据此深度报道可根据不同的受众收听习惯安排在相应的时间段播出,即可避开其它媒体确保收听效果。  相似文献   

15.
广播是全天候不受时间限制的媒体,广播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媒体,广播是低成本的媒体,广播是不易被转台的媒体。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广播节目数量不断增加,品牌不断建立,互动性不断增强.听众收听广播的时间将会不断延长。特别是进入宽频网络阶段,广播从“弱势媒体”已渐渐变得强大起来。  相似文献   

16.
在香港白热化的媒体竞争中,广播不仅始终保持着她特有的魅力,而且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受众人数和经营效益,都是一枝独秀,大大高于报刊和电视。一份调查资料显示:94%的香港人有收听广播电台节目的习惯。其中,88%的人表示他们最少一星期收听一次广播节目。有收听习惯和对广播节目有特殊喜好的听众平均收听广播的时间高达2小时12分。从一般的现象上看,香港人,无论是名人还是民众,似乎十分钟爱广播。政府要员、经济巨头若要发表高见首选的是广播,凡人百姓更是离不开广播。报纸刊物不断有落马倒闭的事件发生,电视台惨淡经营仍…  相似文献   

17.
任文俊 《视听纵横》2004,(4):105-106
广播新闻视觉化就是让听众在收听广播新闻、了解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通过声音触动人的感官,唤起其脑海中的记忆,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由此感知事物的形象、动程,从而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笔结合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对实现广播新闻视觉化的途径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8.
把听众带进新闻的第一现场,让广播新闻更加真实、生动、感人,是每一个记者追逐的目标。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使听众在收听广播时产生“视觉效果”,同时可以充分体现广播特点,大大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提升新闻作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国外一些研究表明,受众收听广播的目的.除了获取信息外,还在于寻求一种亲密感、归属感.而地方电台恰恰能够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在一个城市中.市民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状况十分关注,有强烈的认同感。若地方台播出的节目定位明确。则十分容易吸收听众参与,使广播互动交流的功能充分发挥。目前的现状是,本地新闻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声音是广播传播的唯一手段,而录音报道则是广播新闻中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在广播新闻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高质量的录音报道是提高广播新闻质量,乃至提高广播收听效果、吸引更多听众收听广播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录音报道的采制过程中,因为一些问题看似细小而容易被忽视。但是恰恰是这些小问题,很多时候直接影响了录音报道的优劣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