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谈特殊教育劳技课的改革张国波我国第一所聋校是由美国传教士米尔斯夫妇于1887年创办的,地点在山东登州,即今日蓬莱市,后因战乱迁至烟台。虽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但发展十分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特殊教育飞速发展,盲、聋、弱智教育得到相当程度的普...  相似文献   

2.
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把创办学校教育作为在华传教的重要辅助手段,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文章以晚清来华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示范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参与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教会特殊学校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近代教会在华特殊学校事业的兴起与教育制度特点,及其时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作用。认为虽然传教士创立教会特殊学校在客观上却带来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提高了中国民众时特殊儿童的期望值;由教会特殊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民族独立意识,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近代中国民办特殊教育的先驱,推动了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任春艳在《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变迁与传教士密切相关。传教士对女子教育观念的宣传,给中国近代思想界以很大的冲击。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女学的重要性;传教士对男女平等教育思想的宣传,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女校,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宁波作为一个开放时间较早的港口,在历史上对外交流一直相当频繁,在近代也是受西方影响较早的地区。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外经济交往上,还体现在西方宗教的传播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后,宁波作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于1844年1月1日正式开埠。而通过《望厦条约》和《黄浦条约》,西方传教士取得了在中国自由传教的权利。宁波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传教士到此。他们在传教过程中深入观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教育、文化、民俗、医疗、慈善机构的活动等,向西方世界介绍宁波,介绍中国。在这些传教士中,本文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到宁波来的基督教传教士美魏茶在宁波的活动做个案分析。通过他的书信及著作来分析他对当时宁波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评价,力求了解传教士对当时中国现状的看法,并以西方人士之眼透视中国清末的社会百态。1美魏茶的宁波之行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ine),受英国伦敦差会派遣,到中国大陆传教。在宁波驻留七个月(1842年12月7日至1843年7月7日)。在此期间,他利用各种机会,深入了解宁波当时的各个侧面,写下了许多文字。在宗教宣传方面,曾在宁波发表《乡训五十二则...  相似文献   

6.
《万国公报》首发于 1868年 ,190 7年底终刊 ,是一份由外国传教士办的教会报刊。在甲午战后和戊戌变法期间鼓吹改革 ,宣传西学。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评论说 ,《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量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万国公报》中刊载了大量论述教育的文章 ,提出了一套新的教育主张 ,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一 )中国旧式教育是以封建礼教和忠君为根本指导思想和教育宗旨 ,《万国公报》对旧式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进行了批判。正如本报主编林乐知所说 :“今日中国之教育 ,其腐败已…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必须发展特殊教育的问题。并在《义务教育法》中规定:“为盲、聋、哑、弱智和其他残疾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或班,以使他们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可见发展和普及特殊教育,举办特殊学校(班)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特殊教育远远落后于世界许多国家。为了吸取国外教育经验,本文将日本特殊教育的发展和普及情况简介如下,供我国发展和普及特殊教育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西方传教士把办学作为其贯穿始终的传教士方式,而这种传教士方式也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梳理了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办学历程,据其发展程度和特点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进而分析了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深远影响,首先是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其次加快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地进程,并且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宗教导向.认为其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1895年,美国在华传教士金多士于出版关于美华书馆前五十年回顾与在华传教士印书馆活动的著作《在华传教士出版简史》(The Mission Press in China).该著述分期论述美华书馆(前身花华圣经书房)前五十年的活动变迁,勾勒出美华书馆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中国印刷出版业的贡献;介绍8家在华传教士书馆的情况与大英圣经公会书社等圣经书社的出版活动.金多士《在华传教士出版简史》记录的史料信息对人们认识在华传教士报刊及其印刷出版活动,进而认识中国近代出版史,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试论19世纪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报刊业,肇始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最先来华办报办刊的外国人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雅片战争之前,少数传教士在南洋及广州等地办了几份中文刊物,这是中国近代报刊的萌芽;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大批传教士涉足报刊业,所办刊物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直接将近代新闻纸这个舶来品移植到中国,对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844年创建的宁波女塾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缺少史料,学界对于该校的研究相当贫乏,基本史实不清,旧说误说层积。论文在较为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考辨出学校的创办者是西方来华的首位独立女传教士,被时人称为“马利姑娘”;宁波女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会学校,而是一所英式的慈善学校。在教学方法上,该校最早引入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新方法和导生制到中国;教学内容上,大致沿袭了英国慈善学校的课程,但也做了修改变化。此外,宁波女塾的办学模式在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所设立的学校中也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教会学校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福音的重要手段,尽管与西方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为中国教育的近现代化起到了启蒙与示范作用。鸿文中学是基督教在襄樊开办的第一所,也是最大的一所教会学校,它由加拿大传教士初创于1894年,有着鲜明的宗教特色,共培养出初中毕业生500余名,为近代史上襄樊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福州船政学堂是洋务派创办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实业学堂。从它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划分、教学模式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可以看出其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华期间,积极倡导中国大兴教育,主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举,增设西学课程内容。其教育言行有利于催生中国近代教育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但其教育处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教会学校登陆中国,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全盛时期。教会学校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方面为帝国主义侵华充当了化工具,另一方面在宗教的旗帜下,也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伯苓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是南开教育的奠基人。50年的呕心沥血,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渝中学,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章从道德训练、修身课、团结精神、爱国主义教育、高尚人格五个方面介绍了张伯苓的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教会学校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它们经过产生、发展进而走出成熟。教会兴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教布道,或称之为“以学辅教”,但教会学校的出现打破了国人陈旧僵腐的教育观念,对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发出了猛烈的挑战,展示了新式教育的美好前景,并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对北京盲校以往和目前心理教育工作的总结,提出:心理教育是现代盲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盲校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点;通过对视障儿童进行生活心理、学习心理、升学与就业心理的辅导,能使“正常化原则”、“全面参与原则”得以具体落实。最后,还提出了盲校心理教育的方向:确立模式,全面渗透  相似文献   

19.
柏格理是一位深入到西南苗族地区的传教士、教育家。他以文字布道,创办石门坎小学,首推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实行男女同校,设置科学课程,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推广平民扫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主体意识和民族自觉。他在苗族地区的教育实践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