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信息极度膨胀、媒介文本极其丰富的今天,而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却是有限的,如何让受众有限的注意力投注于你的媒介类型及媒介个案,那么,建立有效的导读机制,可以使媒介传播事半功倍。否则,  相似文献   

2.
正面对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冲击,报纸所处媒介环境中的信息传播手段发生了深刻变革。由于媒介环境影响,受众对报纸的阅读重心也在改变:他们阅读的不仅是文本,也是媒介;文本也因媒介不同而变换。针对读者的阅读文化改变的事实,研究该变化如何在新闻实践中得到阐述成为媒介融合时代,深入分析报纸困境,寻找报纸出路,预测发展趋势的关键。因此,本文旨在考察报纸数字化变革对新闻消费的影响,及其在受众阅读文化中引起的变化,这些变化呈现的特征与趋势均关系到报纸应对此变革的方略。  相似文献   

3.
女性电视频道,是以女性为受众定位、以符合女性收视需要为内容定位的电视频道.据此,女性电视频道不以名字为取舍,而以目标受众和传播内容为依据.我国女性电视频道的出现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直接影响的结果,它的发展则是电视媒介市场细分化和女性受众崛起的结果.当前我国女性电视频道有着不同定位,分析并总结其特点,对于女性电视媒介的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付蔷 《青年记者》2017,(22):20-21
媒介技术的发展锻造了全新的受众-内容交互模式:一方面,信息爆炸、多端口的内容接入模式使得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养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深度报道、调查式新闻中的垂直式、线性叙事与之方枘圆凿;另一方面,国内外各大媒体在内容制作方面,得以借助融媒体平台打造全新的内容展示模式,“文本”的载体不再是单纯的文字信息,图片、视频、甚至虚拟现实都能够成为“文本”的载体与平台.新的技术手段与媒介交互模式带来了改造媒介生态的可能性.在新媒体时代“娱乐至死”的幕布下,矫正新闻阅读中的碎片化倾向,让深度报道、严肃内容吸引更大的受众群体,不仅是提升受众阅读质量的不二之选,也是加强新闻公共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频道包装是频道时代电视的一种叙述策略,是频道的主导为了使自己的频道与其他频道区别开来而建立起的一个识别系统。通过这个识别系统,频道主导希望能够引发受众对该频道的特别关注,同时也给予受众对电视频道的阅读提供某种导航作用,并使之产生积极的有利于频道正面形象塑造的阅读体验与反应。  相似文献   

6.
十年媒介娱乐文化对受众主体性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央视第一个成熟的大型综艺节目《综艺大观》起,我国的媒介娱乐文化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了,受众的媒介素养随着媒介娱乐文本的不断变迁,也在逐步提升。娱乐是一种教育,媒介娱乐文本与受众的媒介素养,在这十几年间的良性互动中获得了"双赢"的发展。当前,虽然在媒介娱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其对受众主体性的培育,以及对整体社会大众文化繁荣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周桂羽 《东南传播》2023,(4):128-131
跨媒体叙事是我们时代重要的叙述模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刻影响着后媒介时代的受众。受众是媒体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媒介融合带来的权力变动影响着跨媒体叙事文本的生产过程。同时受众作为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其与信息生产者的权力关系也深刻影响着跨媒体叙事产业的发展。基于赋权理论视角,从意义生产与解读、受众内部的权力关系、受众与资方的经济博弈三个维度分析后媒介时代如何赋权受众。研究发现,在后媒介时代,跨媒体叙事不仅赋予受众极大的生产权力,同时也提升了受众解码信息的自主性。受众内部之间、资方与受众之间在权力的博弈中寻求平衡。不同维度上的权力重构在文化与经济上共同促进了跨媒体叙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受众研究从"魔弹论"到后来多种多样的受众观并行,除了不停地在受众更有力还是媒介更有力的观点之间摇摆外,在技术层面上,也经历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几大媒介的产生与发展.互联网作为新媒介,参与性、开放性更强,而"新媒介的受众和使用者也越来越具有主动选择性、自我导向性,既是文本的生产者也是接收者".①在以往探究受众效果的时候,其所研究的信息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信息都由媒介自身生产.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也可以由受众参与生产,造成媒介生产的信息与受众生产的信息一同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信息焦虑:信息爆炸与信息污染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和接触内容是单一而有限的.进入网络媒介时代,随着Web2.0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受众对媒介的依赖进一步加强.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信息需求方面.技术的发展让受众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的信息,而且信息本身来源丰富,信息量大.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会有一种信息接受强迫心理.信息强迫是指个人面对大量信息时产生的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为了不错过认为有价值或很重要的信息,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搜集到的所有信息.①受众在互联网中存在很多这样的行为,比如网络购物中反复的商品信息搜索和比较、在社交媒体使用中不由自主的反复刷屏行为等.其次是信息传递方面.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受众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媒介内容制作者,通过自媒体、APP、门户网站等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个人的信息.面对众多媒体的信息,受众会担心自我信息被群体忽视或者担心自我信息被淹没,也会导致焦虑心理.比如自拍时使用美颜相机,不在微博、微信中晒出自己的自拍照会浑身不自在等等.  相似文献   

10.
受众能够理解记者的工作程序吗?他们知道<超级女声>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在目前媒介素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媒介知识(media knowledge)常常被忽略.实际上,除了常作为研究重点的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解读分析能力之外,媒介知识也是媒介素养概念的核心内涵,①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最新进展就是超越所谓的"文本中心主义",强调在对媒介内容的批判性解读之外,受众应该对媒介组织的生产运作机制具有基本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1.
金延  闫龙龙 《东南传播》2021,(6):118-121
融媒体时代,信息采集、编辑、发布机制发生根本改变,自媒体与机构媒体具备近乎同等的发布权和传播权.因此,虚假信息、暴力恐怖信息、色情信息、垃圾信息爆炸式传播,鱼龙混杂的整体局面对受众获取和甄别接受信息带来了极大挑战,也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升受众媒介素养、科学甄别接受价值信息,既是业界、学界面临的课题,也是建立科学有效、合理可控信息传播及反馈机制的必然要求,更是受众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由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和目标明确,指向性强,导读服务可以实现"订单式"和"精准化"。结合学科与专业类别、工作层次与性质的现实需求分类导读,建立系统的、与其他管理机制协调一致的、能够落实到岗位职责的分类导读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媒体亲和力,就是媒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能力,这种说法较为浅表.从深层次看,媒介亲和力是指媒介能够使受众产生亲近的愿望,使受众产生"真正的交流与意义共享"的感觉.作为媒介与受众之间的沉淀而成的一种永久性"符号系统",媒介亲和力是二者之间达成的一整套有利于意义共享与认知一致的话语系统.①亲和力体现的是媒介对受众的和谐度,媒介亲和力对媒介的销量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宋妍  贾淼 《新闻传播》2007,(10):46-48
大陆的媒介娱乐文化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了,受众的娱乐欣赏水平随着媒介娱乐文本的不断变迁,也在逐步提升。娱乐文化是一种教育,媒介娱乐文本与受众的媒介素养,在十年间,在良性的互动中获得“双赢”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微时代”——从日本的手机小说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视听界》2009,(5):116-116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质在近些年来逐渐展现,即媒介生产与消费都进入了“微时代”,内容生产是“徽创作”,内容消费是“微支付”,内容:体验是“微阅读”。:微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媒体文本先前的“宏大叙事”与“意义承载”,媒体生产与消费变得越来越切片化,娱乐与体验也越来越即时性。日本近些年发达的手机小说可以说是这种媒介“微时代”的一个影像。  相似文献   

16.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广泛使用后,"积极受众"、受众能动性等概念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认为,与电视传播不同,新媒体孕育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为受众参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开放性文本的出现、媒介对受众个体的社会化建构;在传播文本方面,体现为意义的"内爆"和本文的失真。同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受众的参与空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之相应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信息内爆"弱化受众能动性、碎片化阅读削减传播效力、媒介成瘾导致受众行为失范、复制技术降低受众创新力。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与解构并存。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人类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也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过程。”最狭义的阅读仅指文字阅读,狭义的阅读包含图片与动态图像阅读,而广义的阅读似乎也可包含“听”,乃至其他感觉等接受信息的途径。受众的阅读习惯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主要是指受众在进行阅读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包括阅读的动机、阅读的心理、阅读的方式等等。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多种新媒体以丰富的形式大量的呈现在受众面前,受众发现了利用新媒介进行阅读时的优势,更愿意使用这种方式阅读,进而阅读的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受众阅读习惯的转型。通过对受众阅读习惯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受众阅读的心理和动机,对于传播者而言,传播出适合受众兴趣和要求的内容来获得更多的受众,新媒体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创造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而这种发展变化又进一步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可见,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内容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认为,未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阅读使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图书馆导读普遍存在居高临下、忽视读者的倾向。接受阅读理论中关于"第二文本"的观点为图书馆导读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即重视读者对作品的阐述及读者阅读经验之间的交流和分享。面对网络环境下阅读载体、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必须调整传统导读的内容与形式,并在此过程中寻找阅读理论和导读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从"第一文本"发现转向"第二文本"发现。  相似文献   

19.
从词源学的角度讲,文本最初是指编织物,化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文本就成了"语言的编织物",泛指"任何由书写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沿用到新闻传播领域,文本自然可以指大众传媒所呈现的内容.事实上,在《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①一书中,文本已经被视为媒介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0.
王晶  曾军 《今传媒》2023,(4):151-153
“跨媒介阅读”被列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其优势表现为可以充分发挥每种叙事的优点,优化教学情境创设效果。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和跨媒介手段与群文阅读的整合,是以补充其他媒介材料形成群文和以媒介为手段串联群文文本两种形式展开的,这种形式能够有效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知识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