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与逻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逻辑学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了根本观点与方法,而逻辑方法则是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主要形式化工具。笔者从逻辑学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出发,讨论了经典逻辑和非经典逻辑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我国逻辑学界又一次展开了逻辑观的大讨论 ,主要观点有两种 :一种是传统派观点 ,认为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 ;一种是现代派观点 ,认为逻辑是研究推理形式的。从逻辑学发展趋势看 ,现代派观点似有定义过窄之嫌 ,而传统的逻辑观基本适应了当前逻辑学各个分支学科蓬勃发展的需要。据此 ,逻辑是研究通过语言表达的抽象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逻辑学的发展多层面的,逻辑的涵义也是分层次的,逻辑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对现代逻辑背景下出现的关于逻辑的一元论、多元论与工具主义要作具体分析。事实上,每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总体上来说,多元论更符合现代逻辑科学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4.
逻辑学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迫使逻辑学界重视逻辑学的应用问题.但是,逻辑应用又依赖于逻辑学的发展.有了"有用的逻辑".才能有"逻辑的有用".中国人从古到今使用的都是辩证逻辑,但还有强要把辩证逻辑用一套符号系统科学地刻画出来,并应用于教学.当前逻辑学界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辩证逻辑和或然逻辑的研究方面.促其成熟,并应用于教学,这样才能改变"逻辑学无用"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逻辑学由亚里士多德创立,两千多年来一直作为哲学的子学科,直到19世纪末弗雷格创立现代逻辑,逻辑学研究开始由哲学界、数学界、信息科学界三分天下。论历史,逻辑学不可谓不久远;论学术价值,逻辑学不可谓不重要。但直到今天,对于逻辑是什么,搞逻辑有什么用,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三十年代,金岳霖先生以欧洲传统演绎逻辑是唯一和普遍的逻辑学观念,对中国逻辑的研究提出了"中国逻辑"的名称能否成立的问题.否认逻辑与文化的联系,坚持逻辑的唯一性和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唯一性与普遍性,这些是提出"中国逻辑"名称困难的依据.上述观点将会面对由逻辑学研究对象、逻辑学学科性质以及逻辑史所展示的事实所引发的诸多困惑与质疑.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依附于人类的文化,即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当人类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统一状态时,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精神世界不仅有共性,也有由民族地域不同而显现的个性.在中国,先秦文化不同于古希腊文化,它的核心是伦理政治与社会人事,它的主要内容是伦理尺度与治国纲纪的构想、建立和实践,它的基本思维取向是现实的需要以及实践中的经验.以"类同"为依据进行"以类取,以类予"推演的"推类",成为先秦时期逻辑思维中居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同时也成为先秦逻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逻辑学是有别于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研究中国逻辑离不开对欧洲传统逻辑的借鉴,在这种借鉴研究中,应用比较法的关键有三:第一,被比较的诸对象都把与之相比较的对象视为平等的他者,而不是对立者或规范者;第二,在见其同异中,比较以见其相异乃更为重要.第三,对研究对象的异点给出制约因素的分析,就中国逻辑研究而言,就是"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7.
<周易>以及整个传统易学本身蕴涵着丰富的逻辑思想及思维.本文通过对易学与逻辑学的关系、中国逻辑史和易学的现代逻辑学的研究,探讨了研究易学逻辑思想及"逻辑易"的方法论问题,以促使易学的逻辑学研究能够在合乎学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8.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当时逻辑学教学与研究陈旧落后的状况,我国逻辑学界的有识之士发出了“形式逻辑要现代化”、“普通逻辑课要现代化”的呼吁。时至今日,20年已经过去了,我国高等学校普通逻辑教学的改革与现代化走过了红火发展的历程,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进步。突出的表现是:一批又一批普通逻辑教材相继问世并在普通逻辑教学改革中发挥了引导作用。从这些教材可以看出:逻辑学的观念改变了,逻辑学不再单纯指传统逻辑,相反,原来传统逻辑中那些陈旧落后无用的东西已被逐步删除,现代逻辑(主要指数理逻辑)的基础知识越来越多的被吸引进来;逻辑学的教学体系更新了,以现代逻辑思想为主线,以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和合理性为中心的逻辑教学体系,逐步取代了由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四大块构成的旧体系;逻辑学的视野进一步扩大了,无论演绎部分还是归纳部分都  相似文献   

9.
类是墨子逻辑学最重要的一个逻辑范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墨子逻辑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墨子的逻辑学是以它为核心展开的。研究类概念的形成和墨家逻辑思想中类概念的发展直接关系着逻辑科学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东荪认为逻辑学是多元的,他把逻辑学分为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形而上学的逻辑和社会政治思想的逻辑四种。他认为逻辑学的多元性是由文化的多元性决定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必然导致不同的逻辑学,这种观点误读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没有认识到逻辑学的全人类性和工具性质。其结果影响了逻辑学在中国近代时期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真的概念在逻辑学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逻辑学的任务就是探寻逻辑真理.从对逻辑真和事实真的区分入手,正确认识和把握逻辑真理,探讨逻辑真与逻辑推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在贵州有三个重要的学术会议可以作为逻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标志.其实,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中,在逻辑文化的交流、交汇、交融与发展中,贵州学人常常是主动积极地认真参与,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并且卓有成效的.王延直《普通应用论理学》出版100周年纪念会,著名的因明学家虞愚在贵州大学讲学七十周年纪念会,以及在贵阳召开中国逻辑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等都是中国逻辑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这几年来,贵州大学因明学者研究硕果累累,毕节学院逻辑与文化研究中心正在兴起.可以期望,在逻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贵州应该而且可能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近现代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过程中,法律的逻辑性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从而促使了法律逻辑学的产生。然而,由于对法律逻辑的性质、特点、研究对象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关于法律逻辑学的定位问题成为建构科学的法律逻辑学体系,促进法律逻辑学发展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法律逻辑学发展的历史和对法律逻辑形式化的局限性分析的角度,对法律逻辑学形式化定位予以否定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逻辑学作为一门思维科学,它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和论证思想的作用.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探求新知识.例如,欧几里德几何学,就是从少数几条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推导,推出了许多人们原来不知道的几何定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与逻辑学紧密相关,一方面,数学基础需要用逻辑来阐明;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数学逻辑.所以在大力倡导知识创新的当今社会,让中学生在数学课中学一点逻辑知识十分必要.但是,学生在学习简易逻辑一节内容时,出现了许多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从逻辑学的角度去研究运动训练,是逻辑学与体育运动训练研究的交叉.当然从逻辑学的角度去研究体育运动训练并不研究逻辑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应用逻辑学知识讨论体育运动训练中的有关问题,研究体育创新的逻辑过程、逻辑方法在体育创新过程中的应用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逻辑学的发展历程考察了逻辑学发展的认知转向。逻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结合为信息科学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与应用提供了方法,形成了一个以计算机为带头学科、以逻辑为基础、以认知为对象的研究方向,从而导致认知逻辑这一研究新课题的产生。认知逻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认识逻辑和心理逻辑,其研究方法涉及哲学思辨、心理实验、逻辑推理、计算机模拟和数学方法等。我们从认识逻辑、心理逻辑、人工智能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了解认知逻辑的研究现状。当前对认知逻辑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但未来将会在若干领域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7.
比较逻辑学是基于各类逻辑学的一门综合性理论学科,它以三大逻辑体系的平等对话为前提,突出比较意识、比较思维与比较方法的自觉运用,有自己特有的学科特性与学科视域、学科范畴。比较逻辑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比较逻辑”不是或不仅仅是“逻辑比较”,比较逻辑有其特殊的“比较视域”,“比较逻辑学”理应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比较逻辑学可分为叙述的比较逻辑学、评价的比较逻辑学与汇通的比较逻辑学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8.
在几乎一个世纪从未间断的论争中,中国的逻辑科学诸研究领域或者从隐到显或者由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演绎逻辑、归纳逻辑,西方的逻辑学、中国古代的逻辑学,逐步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由世纪初的一元逻辑观到世纪末一元、多元并存的逻辑观,中国学者的逻辑观逐步丰富。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逻辑学成果是辉煌的 ,但问题也是突出的 ,特别是面对即将到来的 2 1世纪 ,逻辑学的发展问题尤其令人关注。本文就这一问题指出了逻辑研究中的三点误区 ,提出了逻辑学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发展原则 ;并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提出应结合其他思维科学来研究逻辑和加强逻辑哲学研究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从逻辑哲学观点看,在"符号化、公理化的模糊逻辑"与形式化的"人脑使用的模糊逻辑"(苗东升的说法)这两者之间,只是形式模型及其现实原型的关系,决不相互排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现实生活中人脑所使用的实际上行之有效的模糊推理,是否应该和可能符号化、公理化,而是在于如何恰当地进行形式化.笔者采用苏珊·哈克(Susan Haack)的逻辑哲学观点,认为非经典逻辑可划分为扩展逻辑和异常(deviation)逻辑,模糊逻辑归属于异常逻辑.本文以模糊逻辑系统FZ为例,具体分析了虽然经典逻辑中一些较强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均不成立,但是与之对应的较弱的"合经典的"(well-behaved)公理和推理则却仍然可以成立,由此导致一系列新奇性质.笔者采用了达·柯斯塔(da Costa)的形式化技巧,它是关睛"在虚设不矛盾律成立的前提下"(相应公式可以称为"合经典的")才能成立的逆否律.当我们撤除了"虚设不矛盾律为前提"的限定,它又重新回到了无条件成立的情况.笔者也推广了玻尔(N.Bohr)和冯·威扎克(von Weizsaecker)关于对应原理的思想,认为作为非经典逻辑的模糊逻辑与经典逻辑之间也应当遵守"对应原理":经典逻辑是模糊逻辑的前身,模糊逻辑将构成更为普遍的逻辑形式,经典逻辑作为模糊逻辑的极限形式,在局部情况下还保持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