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三所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并考察了性别角色观。近10年来大学生与性别一致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大幅减少,未分化性别角色大幅增加;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变化有所不同,女性向未分化和双性化转变,男性的男性化类型降低,向未分化严重偏移;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以传统性别观念为基础,逐渐趋向双性化;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存在很大差异,女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女性双性化趋向突出,而男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理想女性更偏重传统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相似文献   

2.
性别角色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不仅影响到个体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人格特征和素质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发生了严重偏移,与性别一致的传统类型男性化和女性化大量减少,而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弱的未分化类型则急剧增加。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高的双性化是我国性别角色的理想类型,男性化特质则在双性化特质中起主导作用。在针对偏移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引领对策:(1)在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宣传上需大力纠偏;(2)大力进行未分化的预防教育和干预教育;(3)全面开展理想化类别的双性化特质塑造教育;(4)加强体育活动,增强男性特质。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性别观念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以生理差异为基础,认为典型化的性别角色更加适合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男性化与女性化位于性别角色的两端,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对立的。性别角色双性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定义和认识。近年来对于男女性别角色双性化的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在心理发展,社会适应方面更具优势。性别角色双性化这个主题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关于儿童教育中理想性别角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性化人格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儿童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性别角色定型观念、家庭、社会角色期望等。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教学中应摆脱传统模式束缚,致力于塑造更适应社会发展即具有双性化人格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5.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及其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6.
李玲玲 《文教资料》2009,(7):153-155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它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理想的人格模式与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幼儿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也是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关键期.本文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探讨了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融合了男性与女性原来所专属的优秀性别角色特征。双性化人格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在对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和性别角色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主要从家庭方面提出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建议。  相似文献   

8.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9.
双性化是一种全新的性别角色模式,它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和优点,能更好地调节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是未来性别角色教育的必然趋势。初中阶段是身体和心理急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性别角色决策的关键期。本文随机抽样四川省两所初中学校,调查初中生性别角色现状及其特点,并提出在双性化人格视角下初中生性别角色教育的对策,以期促进初中生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性别角色划分为四种类型。双性化被认为是更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性别角色类型。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学生的性别类型向双性化和未分化分流,女生双性化比例普遍高于男生,男生男性化比例高于女生女性化。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学生的社会适应好于女性化和未分化,双性化类型学生社会适应最好,未分化类型学生社会适应最差。建议帮助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正确对待;引导中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思明区中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对思明区1191名中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思明区中学生性别角色分布以双性化、未分化为主,双性化成为性别角色发展的主流倾向;性别角色发展出现特殊期,双性化或早在中学阶段出现。初二、高二因为特殊的过渡转折期而为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化带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思明区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不再受限性别,女生在未分化上表现出不利一面。  相似文献   

12.
论儿童性别角色教育中的双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我们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常常出现性别角色概念过度延伸的状况,即性别刻板化。但是,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会从性别刻板化中获益,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双性化人格教育,并建议从家庭、学校等方面来促使儿童形成双性化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及其社会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1] 人从出生之日起 ,就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化压力 ,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认可的性别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性别约束已日益宽松 ,但性别角色仍是所有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对儿童、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适应性作一阐述。一、对性别角色行为的描述不同性别的人各有其独特的行为模式。人格心理学家把人们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描述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型。传统的男性化—女性化模型假设男性化与女性化位于性别角色的两端 ,男性…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我们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常常出现性别角色概念过度延伸的状况,即性别刻板化。但是,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会从性别刻板化中获益。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双性化人格教育,并建议从家庭、学校等方面来促使儿童形成双性化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正性和负性特质将性别角色类型划分为正性的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类型和负性的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类型,运用心理测量法探查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差异,结果发现: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丁志康 《江苏教育》2012,(15):59-62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初,教育心理学界一些学者提出:"未来的男性和女性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不会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的人会越来越多"。时至今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迅速变迁的背景下,新的性别角色模式——人格双性化被提了出来,为人们研究性别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人们自由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CSRI和霍氏中国职业兴趣量表测查338名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和职业倾向得分。用方差分析和均值比较方法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职业倾向差异。结果发现:男性在R、I类职业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在A、S、C类职业倾向得分显著低于女性;性别角色差异:在所有6类职业倾向得分上。双性化者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者,男...  相似文献   

18.
张晗 《早期教育》2010,(3):13-16
一、双性化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 人一出生便被分别纳入由社会规范好的两性(男性和女性)范畴。幼儿期是人理解性别概念、形成良好性别角色特征的初始阶段和关键期,而能否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特征关系到他们最终个性的形成,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分析,阐述了性别角色双性化的优势和培养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必要性,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并提出改变传统性别角色观,对儿童进行双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性化人格教育已经被认定为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双性化人格是一种集男性和女性优点于一身的性别模式,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家庭作为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及家庭环境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势在必行。要求家长摆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因性施教,鼓励儿童向异性学习,增加父亲参与教育的时间,为儿童营造一个幸福平等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