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彩桂同志在《不打哪能成器》中谈到,要给青少年以磨折,才会“严师出高徒”。还以自己教育一个“顽童”成为优秀学生的实例,表示赞同“教育家马卡连柯一巴掌打好了一个学生”的说法和做法,最后断言,教育儿童只有采用打骂的方法,得出“不打哪能成器”的结论。当真是这样吗?我看不然。我们知道,学生“顽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家庭的溺爱和打骂、师生的歧视、社会上个别坏人的唆使,等等。如果不具体分析,采取说服教育  相似文献   

2.
外国幽默     
米沙把一名女同学打哭了。老师知道后,朝米沙头上打了一巴掌,说:“谁叫你打人?要当好学生就不能打人。”米沙说:“我不当好学生,我不当好学生,我井当老师。" 老师问:"为什么?" 未沙答:"老师可以打学生。"学驹自行车尼充的学习成靖很差。父亲对他说:"你要好好学习。  相似文献   

3.
陈钰 《教育导刊》2006,(3):55-55
当家长在外辛苦工作,劳累奔波了一天后回到自己为之付出努力的家时,却要面对孩子违反纪律的投诉,你会怎样?是大发怒火,抑或严厉批评呵斥?或是听之任之,来个“冷处理”?下面,先来听听两位家长的感言。家长一:不打不成器我曾热衷于这一传统而“高效”的方法。早晨,我的一巴掌能让只顾着玩的儿子乖乖吃饭;晚上,我的一巴掌又能让儿子乖乖地离开电视机上床睡觉。这种方法即时见效,让我深信孩子“不打不成器”。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的内心越来越感到不安和焦虑——孩子开始说谎了,他说慌是因为怕挨我打,这让我很震惊。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管教育…  相似文献   

4.
马卡连柯的教育著作《教育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爱偷东西的孩子,在痛心地承认错误并表示悔过自新时,马卡连柯却连连摇头说:“你呀,改不了啦,还会偷第二次、第三次。”后来那个学生果然旧病复发,马卡连柯说:“怎么样?我说得没错吧,还会有第三次,等着呢。”但是,在马卡连柯的激将下,那个学生再没有发生过第三次。爱偷东西的习惯从此便远离他而去了。读了这个案例,感觉上与我平时教育这类学生时“屡教屡犯,你是无药可救了”、“打个赌,你如果改好了,我的名字倒着写!”、“保证有什么用呀?  相似文献   

5.
时至今日,口头上主张用“打”来教育孩子的人为数不多了,然而日常生活中家长打孩子的事却时有发生。这中间有没有封建家长制的思想残余在作祟?街坊孩子调皮气人,有人慨叹:“就欠给他一巴掌!”孩子在幼儿园打闹,有的教师说气话:“如是我的孩子我就揍他一顿!”当然也不会真的去打。而对待自家的孩子则不同,  相似文献   

6.
正亲爱的自己:拿起笔写下这封信时,你会不会想起《于丹〈论语〉感悟》里讲的那个阿拉伯故事?有两个好朋友出门做生意,他们要经过广阔无垠的沙漠和石滩。有一天,两个人因一点小事发生了口角,一个人伸手打了另一个人一巴掌。被打的那个人很生气,就在流沙上写了一行字:"今天我的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相似文献   

7.
我小时候经常挨妈妈的打。大概是打得太频繁了,或许因为从没打疼过,究竟为什么事儿挨打,现在一件也记不起来了。爸爸的评语是:大都是冤假错案,而且从来不给平反。爸爸只打过我一次。准确说,只打我一巴掌,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8.
两个好朋友     
<正>这是一个阿拉伯传说。两个好朋友在沙漠中旅行。旅途中,为了一点小事,他们吵架了,一个人还给了另外一个人一记耳光。被打的人觉得受辱,一言不发,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相似文献   

9.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担任校长期间,非常精彩地处理了一件事:一天,他派一名曾是小偷的学生谢苗去几十里外取一笔数额不小的钱。谢苗不敢相信这种信任,认为校长在捉弄他。他问马卡连柯:“如果我取了钱不回来怎么办 ?”马卡连柯真诚而平静地回答说:“少说废话 !既然委托你,你就去 !”当谢苗取回钱后请校长清点时,马卡连柯说:“你数过就行了。”然后随便地把钱放进了抽屉。面对校长如此的信任,谢苗事后激动地说:“一路上我都在想,要是有人来袭击我,哪怕有十个人或更多,我都会扑上去,用牙咬他们,撕他们,除非他们把我杀…  相似文献   

10.
荆辉 《家长》2013,(10):1-1
忍了又忍,还是打了孩子一巴掌。她赖在床上不肯早早起来做作业,在我说了好话千千万却依然全无效果后,我的情绪一下子变成“怒火万丈”。  相似文献   

11.
馒头记     
回来的路上,我又提起当年的一巴掌,母亲说:“我知道你会那样做的,打你是为了让你记住:行善不是为了证明你富有。”  相似文献   

12.
共情疗法     
儿子:我真想打麦克一巴掌!父亲:为什么?怎么了?儿子:他把我的笔记本扔到垃圾箱里了!父亲:你是不是先招惹他了?儿子:没有!父亲:真没有?儿子:我发誓!我根本没碰他!父亲:那好,麦克是你的好朋友。听我的,别计较这件事,再说了,你自己也有毛病,有时候,你也欺负弟弟,然后还责怪别人。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节“打字练习”课。说句实话,我很不喜欢上这样的课,教师被闲置,学生没兴趣,思维性含量低。教师更不要希望哪个学生会突然问:“这个题怎么做?”听到的都是“打好了”,最后,我总结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说:“所有同学听好了,打好后再打一遍!”接着就是一阵阵叹息声。  相似文献   

14.
差生日记     
《21世纪教育》2003,(12):24-25
自习课上,我正在专心做习题,后桌用笔捅了捅我的背,挺疼。我转回脸没好气地说:“别烦我,我正做习题呢!”后桌用手掩着嘴神秘的说:“你知不知道,你本周的量化分已经是负二分了。”我忙问:“为什么?”后桌说:“有人打小报告示,说你上课老说话。”我愤愤地说:“谁这么缺德,诬陷我。别让我查出来,查出来我跟他没完!”话刚说完,头上突然挨了不轻不重的一巴掌。  相似文献   

15.
“打是最不好的惩罚!”6岁的女儿右手背挨了我重重一巴掌(她把我的毛线团搞乱了),我故意装着不看她,没感觉到她有哭的迹象,却不料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听到她气乎乎地冒出这么一句话。看来,她对我这种粗暴的做法是很有看法的。 本来嘛,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解释说服、呵斥等,可我偏偏毫不犹豫地打了她一巴掌,怎么不让她生气!我对她的反应虽然有点惊讶,却还故意说: “你不听话,做了坏事,妈妈就要打你!” “你打人,你也不好。”女儿指责我,接着又添上一句:“两个人都不好!” 呵,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倒蛮有自己的主见哩!  相似文献   

16.
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手碰手.脚踩脚,肩膀撞肩膀。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再给你一巴掌,你不知道是谁打你,我也不知道我打谁。你的左脸紫了,我的右脸青了.到底是谁打你,又到底是谁打我。一片乌漆麻黑(重庆方言,漆黑一团的意思),伸手不见五指.要挖鼻孔捅到嘴巴,要揉眼睛搓到眉毛。乌漆麻黑、乌漆麻黑、乌漆麻黑……听见说话声,却看不见谁在说话.听见狗叫声,却不知道它会从哪儿窜出来向你的屁股上咬一口。为什么乌漆麻黑,他说.她说.他们说,你说,你们说,我们说,我说——停电了。  相似文献   

17.
桌面上没有     
一天,爷爷让我替他用电脑打一份材料。我刚把材料打好,同学找我去新华书店,于是我把材料保存起来。一出门,碰到爷爷,爷爷问我打好了吗,我忙说:打完了,放在桌面上了。  相似文献   

18.
姐姐     
爸爸去世的那年,姐姐上高二,我上高一。考试时,妈妈把我俩叫到跟前,说:"谁考得好谁上,我只能供一个了。"妈很少说话,说出来的话就是板上钉钉。姐姐读书比我强,考试排名大都比我前。姐姐逗我:"我这回一定要考过你!"我扮个鬼脸说:"本来就是这样嘛!"不料姐姐打了我一巴掌,吼道:"你一定要考好!你  相似文献   

19.
邻居杨先生喊儿子快点吃饭,小男孩应声:"我等一下再吃."连喊三遍后未果,急躁的杨先生暴跳如雷:"我叫你吃饭竟然不快点?"紧接着便是一巴掌扇过去.小男孩极为不满,哭着说:"你干吗一不高兴就打我?叫妈妈评评理,你错了,必须向我道歉."杨先生被儿子的义正词严给镇住了.  相似文献   

20.
叩问童心田田期末考试,一些会做的试题竟然漏掉没有做,语文数学各得80分。我忍不住打了她。头一巴掌下去,我有了一种罪恶感,心急火燎,我这“罪恶”是她粗心给我造成的。于是,越打越重,弄不清是在打田田还是在打我自己。田田泣不成声,哀求我:“爷爷,我下一次一定考好。”我一滴泪也不掉,喘息过后,心中惊颤起来——田田是不该挨打的人,我也不是该打田田的人。我感到羞耻。田田一年级时考了双百分。此后,总是80来分。我们也有“望子成龙”的虚荣,80分是说不出口的,在家长中矮了半截。其实,这虚荣心还在其次。现今情况,说分数就是“饭碗”也是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