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博 《华夏文化》2013,(1):34-36
麒麟为人心营构之意象,经过千百年的审美积淀,麒麟意象已具有丰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从某一角度讲,麒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麒麟意象的审美取向迁移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从而形成有意味的麟文化,因而麟文化反映着一个象征隐喻系统,也反映着与这个象征隐喻系统息息相关的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  相似文献   

2.
正语言是诗歌的主体,抒情语言即作者诗性人格在作品中的表现,即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塑造的主要媒介。《诗经》作为先秦文化的代表,其诗歌语言具有的叙事性和口语化色彩,使其部分篇目在某种方面有了一定戏剧文学的语言色彩,即在表达一定文化意义与审美意义的同时,具有了现场直观性和艺术表现性。尽管《诗经》的审美特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存在上都是诗歌,仍然有其他文学体裁的影子若隐若现,其中之一便是戏剧的特点。从接受美学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此不谈“电视艺术”,而论“电视审美艺术”。这是因为电视的审美文化属性要远大于电视的纯艺术属性。虽说电视艺术品除电视剧外.还有诸如电视文学、电视艺术片、电视综艺节目等等.但由于电视本身的独特性,致使一些非艺术作品的栏目,如谈话类节目、体育节目、民俗风情介绍等.也都有其一定的艺术性.所以在审美方面它们是可通约的。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白族是一个人数不少的民族,白族的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比较突出,白族文学亦有史可查。民间文学一直是白族文学的重头,但从唐代时的赵叔达,甚至汉代的张叔、盛览等人始,已出现史书记载的作家创作,并从此再未消泯且一直成长着,成为与白族民间文学共同发展的又一支文学道路。由于有着相对集中的生活和居住地,比较统一的文化习俗,比较相似的文学习惯(包括文学主题、题材、语言等多方面),还出现一些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民族作家如李元阳、赵藩等等,白族作家及其创作可以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和讨论。此前学者对白族文化已有众多的分析研究,相对来说对白族文学的研究要少一些;在对白族文学的研究中,关于白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又要比对作家文学的研究多得多;在对作家文学的研究中,对古代作家文学的研究又要比对当代作家文学的研究多得多。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城市是人类文化的“聚焦镜”,城市的发展折射人类文化进步的轨迹。其实,城市文化表现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城市文化的物质层面由有形的、可感知的各类人工和自然的环境构成,是城市的外壳,包括其意象的点、线、面;城市文化的精神层面则代表其内核与灵魂,包括有形媒介等物质载体保存和传递的文化和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等。  相似文献   

6.
“三峡啼猿”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意象,具有触发诗情的独特诗学价值。从生物和文化两方面可以认证“三峡啼猿”为长臂猿而非黑叶猴。猿的古典意蕴有体态巧捷、感情深挚和善于吟啸。猿声是一个源于《楚辞》而非《诗经》的重要文学意象,而且最早在《楚辞》里的三峡响起。猿声由弱渐强是在西晋至东晋之间,至六朝而猿声大作,同时兼备山水审关的冲淡平和以及人世抒情的悲伤悲悼双重审美意蕴。三峡“行者”之歌或者“渔者”之歌奠定了后世猿声的悲哀格调,赋有羁旅漂泊的孤苦、失子断肠的哀愁和穷愁失意的悲伤等心理蕴含。“三峡猿声”直到清代末年以至民国依然在三峡嘹亮响起。  相似文献   

7.
鸟与婚俗文化王建堂鸟是人类的亲密朋友,与人类生活结下不解之缘。男婚女嫁这一古老的话题,就溶进了丰富的鸟意象。"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兴起了刘兰芝、焦仲卿悲天怆地的爱情悲剧;"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表达了唐明皇、杨贵妃坚贞不渝的理想爱情...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神话是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原始人类万物有灵观念下无意识的集体信仰,是原始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生活的结晶。可以说,神话就是原始时代的“人话”,体现着原始人类的文化精神。那么,神话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学,特别是与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马克思说过:“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这就是说,神话是民族文化之根,又是文学家族之源。而神话与小说的关系,正如鲁迅所说:“现代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这“一班研究文学史者”的看法,固然尚有争议,但探讨神话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生态批评?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文学、语言与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批评思潮。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文学批评历来关注文学作品中如何表述、再现自然和环境,“田园诗”、“地域文学”、“文学中的动植物意象”、“文学中的风景地貌”等都是我们熟悉的名目,但长期以来,这种研究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既没有统一的名号,规模和影响也非常有限,谈不上成气候。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吕克特首次使用“生态批评”这一术语;1989年,美国西部文学学会倡议以“生态批评”取代之前沿用的“自然文学研究”;1991年,影响广泛的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将生态批评作为年会议题;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追求真善美徐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优秀的科学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的综合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吸收了大量的兄弟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而形成的。其价值导向是追求真善美。自古以来,人类在认识世...  相似文献   

11.
生命范畴是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潜藏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汉字之中的中国文化的生命范畴是与黑色联系在一起的,而非我们常常误以为的红色.这一"生命-黑色"意象渗透于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尤其体现在"玄"、"娩冥"、"幼黝"、"嫁以昏时"、"母晦"、"墓暮"等语词的系联之中,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一意象实际上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原型,支配着中国人,尤其是古人的哲学、审美以及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的传播主要包括语内传播和语际传播,文化意象的错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首先,《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经历了历史空间的行旅,从古代穿越到现代,译者对文本的解读难免会因为时空的距离而产生文化意象的"失落"。这一点从各家对老学的注解可见一斑;其次,《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被省译、误译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外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有的是因为翻译底本的选择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因为文化意象的在异域文化中的空缺所致。总而言之,文化意象的错位大大影响了《道德经》的翻译文本质量和《道德经》的对内、对外的传播。梳理并分析《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既是文本传播的需要,也是翻译活动文化转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吕超 《世界文化》2005,(9):25-27
“织女”意象是指女性“编织”或“纺织”,它是中西文学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在中国农桑社会背景下,它起源于民间传说中的织女原型,多体现温柔、勤劳、善良的传统女性气质;在西方,它则和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三女神以及复仇女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象征着命运、死亡和复仇,血腥色彩非常浓重。  相似文献   

14.
邓锐 《世界文化》2010,(8):46-48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发型作为人类自身装饰文化的一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精神文化传播的载体,西方发型随社会背景的变化从颜色到样式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演变趋势总的来说为自然、简洁。  相似文献   

15.
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生活的写照,它的永恒魅力不在于它是一种童年的玩物或幻想,而在于“童年”流露出的人类本性的真实性较之成年更直观,更接近人性底层。神话是原初先民不自觉的文化设计,在本质上是“人话”,其基本主旨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投影。由于不同的人类群体并不存在共同的童年,所以各自的神话也不同,神话具有民族性,是民族文化活的基因,时刻和本民族的人进行对话,从而形成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色。神话是民族文化之“根”,当人们追踪各门学科的源头时,无一  相似文献   

16.
吴之章作为"贞堂九子"之首,是一个文化区域内显赫一时的诗人,却由于各种原因而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几成"文学化石".有必要运用新时代文学批评的视角,对其生命轨迹、精神面貌、精神产品和艺术成就进行观照和审视,对其本人及诗作的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加以发掘和考评.  相似文献   

17.
王树振 《世界文化》2012,(12):43-45
巫术来源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史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模式,巫术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史前文明,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幻影,然而,这一幻影却在中世纪的猎巫运动中变成一场梦魇。那么,作为这场梦魇的主角,女巫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是如何诞生与嬗变的昵?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女巫的前世今生吧!  相似文献   

18.
黄德锋 《寻根》2014,(5):14-21
桥梁记录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是人类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盛衰的重要见证。云南是人类桥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的云南先民已经学会利用桥梁跋涉迁徙。云南的桥梁文化经历了从独立发展到受中原文化影响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具体体现在桥梁建筑艺术、桥梁文学、桥梁命名文化和桥梁民俗文化当中。  相似文献   

19.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与渗透。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场域受制于世界文学的话语冲击,我们敞开心胸,接纳他者的万千风光.以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作为自己的参照;同时,重返中国文学传统,丰富自身文学实践,以独特的实践参与世界文学进程之中,反之对世界文学施以刺激。既不遗失中国文化的固有血脉.又不脱离世界文学的谱系.  相似文献   

20.
<正>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一个原创性概念,也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审美原则。综合考察中国传统的意象,可以发现认识意象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它是"意"与"象"的复合体。唐诗中描写海洋意象的作品数量众多,作者的情感世界借助海洋意象的形式表达,尤其当表现宽广胸怀、反映离情别绪和寄托忧戚感怀时,唐诗中往往用到海洋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