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艳 《考试周刊》2014,(31):20-21
正我国现施行多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有课标标准实验版、人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西师大版、青岛版、冀教版、青岛版五四制、沪教版、苏教版等。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领先于全国所有版本的教材,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本文主要研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提出对小学生培养的主要方向,为我国培养优秀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尹菊兰 《甘肃教育》2020,(4):162-162
微课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更是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需要。微课助力数学课堂,并非随意的"拿来主义",而是深耕细作式的实施:由无效环节到巧破疑难,由单项灌注到合作协商,由拘囿教材到拓展课外。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是绿色课堂的基本理念。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落实绿色课堂的基本理念?顾文立老师以人教版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数字编码"一课为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正一、困惑:数学教学应该关注什么课改十余年,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学数学课堂也不例外。我们高兴地看到:教材由"冰冷"到"人文",课堂由"单一"到"多元",教师由"主宰"到"组织",学生由"追随"到"自主"……但在欣慰的同时,以下的一组镜头,也让我们隐隐感觉不安:【镜头1】喧宾夺主——生活气息取代数学本真《认识人民币》一课,在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全班学生模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和2004年版两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发现:2004年版中问题提出的百分比高于1994年版;两个版本教材中的问题提出可以分为五类且五类的分布显著不同;两个版本教材中的问题提出在不同教学环节的分布有显著的差异;两个版本教材中的问题提出在不同内容领域的分布也有显著的差异;2004年版比1994年版包括了更多以图表的形式给出的问题情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问题提出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设置,应有相应的跟进。  相似文献   

6.
杨海庆 《教师》2013,(10):48-48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曾撰文倡导我们的小学科学要向简约的课堂推进。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市里组织的现场教学比赛,主题就是"简约课堂"。我和其他三位老师执教的课题都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下面以这节课为例,谈谈自己对简约课堂的认识。《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有两个内容,一是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二是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上课的其他三位老师都是按照教材意图,分成两部分进行的。我在学习了喻老师  相似文献   

7.
对教材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课标要求,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文章以四年级“平行四边形”内容为例,对2001版、2022版两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比较,首先比较三版课程标准对平行四边形内容要求的变化,其次比较两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平行四边形内容的知识体系和呈现形式,对两版教材中平行四边形内容的编排、内容呈现形式进行思考,发现教材发展变化:更加重视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发展;知识间隔缩短,注重培养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注重与实际相联系;习题形式多样化、灵活性提高.  相似文献   

8.
谢素华 《亚太教育》2020,(1):124-125
微课的最大特点是有声有色且重点突出,是把教材抽象内容具体化的转变。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将微课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上,能够让枯燥的数学公式和函数概念变得生动,让小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微课的应用也能锁定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把微课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对学生和教师都是双赢的选择,能够让小学数学教学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从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到工作至今,主要经历了四套教材的变动。在师范学校里,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上采用的是1989年的五年制小学课本(人教版)。工作中,先使用的是1994年的五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接着是2002年的六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现在使用的是2006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研究不同时期的教材特点,回眸它们曾经的身影和远去的痕迹,会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差异存在,这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下面笔者以"路程、时间和速度"在教材中的变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4年级下册活动课。设计理念:本课原是北师大版教材4年级的教学内容。我结合人教版教材4年级下册《小管家》一课,将"生活中的正负数"引入到本课之中,让学生利用正负数来表示家中日常生活开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数  相似文献   

11.
这是我在“名师风采”活动中上的一节课的实录,这节课是浙江版小学现代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我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让学生的“提问”与“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自主、合作地探寻问题的研究方法成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审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在五年级时已学过立方体的展开图,也学过由六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但没有学过立方体展开图的特征。我希望这节课有所突破的几个问题是: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图形,提出一串相关的数学问题,而这些数学问题中包含本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引导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材为例,对小学数学微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针对如何更好地运用微课教学模式,对将微课积极引入教学课堂、利用微课自主学习、优化微课制作和合理设计课堂模式这四种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有着重要历史渊源的国家,新加坡和中国在许多方面存在比较借鉴的基础。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小学数学教材《我的朋友在这里!数学》MyPals are Here!Maths(第二版)与中国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新加坡小学数学教材中弥补双基的不足、问题解决与数学教学相融合、教材的编写以综合的数学活动为基础等做法对中国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微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将其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知识,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有力抓手。文章围绕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小学中低段学生的课堂教学为例,分析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优势,探讨借助微课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旨在充分利用微课资源的优势,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以"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为目标进行编排。为了贴合小学生的特点,增强教学实效,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园"。我将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活动园"进行了分类梳理,并基于课堂观察、课例分析等,对不同类型"活动园"的应用方法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和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内容在编写特点上有相似相通之处,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内容和读写有较大的关联,通常跟日常生活相挂钩;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内容拥有特定章节,引导词较为醒目,然内容不多。本文通过对两版教材口语交际内容模块进行梳理,希望能够统筹全面,立足课堂实际,为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95):80-81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媒体技术的运用也开始逐渐进入学校,更多地被教师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微时代的到来也真正将课堂教学带入一个新的时期,微课堂的开展因其形式丰富、短小精炼、内容突出等特点迅速赢得了广大教育从业者的青睐。针对小学数学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可以采用微课的授课形式进行教学,本文主要针对微课对于小学数学预习所产生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为小学数学授课者提供价值性参考。  相似文献   

18.
案例背景 在郑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习班进行的"课堂观察"专题培训活动中,听到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小熊购物"一课.课后,我和几个学生进行了闲谈. 我问:"这节课你们都学了什么?学会了吗?"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回答:"学了加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会了,先算乘再算加嘛.  相似文献   

19.
[案例描述] 一次,我到乡下一所农村小学——牛奶场小学去听课,正赶上听赵老师上的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取材于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的目的是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0,(6):67-68
数学的乐趣源于生活,只有具有乐趣的课堂才是教育小学生数学正确的打开方式。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其内容里面有着丰富的数学实践课教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要突出"六性"即自主性、创新性、趣味性、渗透性、实践性、灵活性。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老师在课前和活动开始时,应做好活动的定向引导,在活动进行中,要适时地加入组织和领导,在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地促进学生认识上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