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设计意图本设计将“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 ,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 ,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 ,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 ,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 ,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进行美读训练。2 .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 ,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 ,通过对比阅读 ,扩充阅读信息 ,进一步认识音乐家的伟大之处。4 .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 ,通过“我所认识的…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 重在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阅读,以凸显语言训练作为教学重点。以读为主线,读中思,读中悟。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意思。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3.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教学难、重点1.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自读能力为目标的“语文导读法”,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讲与练、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等基本矛盾,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当代教学论的基本原则.“导读法”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读书的阅读教学方法.小学生的“自读”有别于成年人的“自读”.成年人的自读是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属“个体内向”型;小学生的“自读”则是在教师指导和班级群体支助下进行的,属“群体外向”型,因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领悟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给予人们的深刻教育,理解文意为什么以“丰碑”为题。2.懂得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强调每位同学的独特感受。学习重点1.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表达中心上起的重要作用,体会详写部分的意思。2.背诵后三个自然段。教具学具1.投影仪、胶片、录音机、磁带。2.印制好学生练习的投影片。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任务自读全文,抓住感受最深的部分理解。二、教学过程1.出示课题:丰碑。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丰碑”一词出于课文哪段。3.学生读书、质疑、自悟:(1)为什…  相似文献   

5.
基本教路 :贯穿“人本”思想 ,运用“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 (其流程 :目标导读———自读自悟———展示学法———讨论交流———实践创新 )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搞活课堂 ,将个体自学与群体“三论”(讨论、争论、辩论 )相结合进行自主探究 ,使学生人人参与 ,个个能说会道 ,大家都有创新意识。主要教学步骤 :一、汇报预习情况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包括学生自己读懂的内容和不明白的问题。理解“能手”和“有名的射箭能手” ,知道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学习课文(一 )目标导读 ,自读自悟 ,自己走进文章里去。目标…  相似文献   

6.
何发 《云南教育》2003,(11):32-33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过程。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呢?在思想政治课的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将接受性学习和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结合起来,进行“读、听、记、练、思”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一、能“读”认真读书,是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条件。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读”法指导。1.课前初读。老师根据教学目的设置自读问题,学生围绕自读问题通读全课书,编出本…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本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紧扣“迷人”,以读为本,层层深入,读中悟情,教活全文。能够关注学生“感悟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内心需要,尊重学生“自主意识、合作交流意识、探索意识”,真正做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体现了“新、实、活、趣”。教学过程一、畅谈夕照美,引入“迷人”景1.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那景色是迷人的。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自己所观察到的夕照美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描写夕照的,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作者笔下那迷人的夕照吧。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感知:根据…  相似文献   

8.
本单元四篇文言文都属杂记。学习本单元,要进一步提高诵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并从中借鉴传统的表现手法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由此,本单元教学重点为: 1.以《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为学习重点,学习记叙和议论有机结合的表达手法,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2.掌握文言虚词“其”、“而”,文言实词“名”、“鼓”等和常见的文言句式。 3.掌握诵读要领: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读出语气。  相似文献   

9.
自读导言1.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进入情境,理解作者“心中的鹰”的形象。3.品味语言,领悟重点语句的含义。(解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把握,体会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作用。对于本文来说,重点和难点应当放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和体悟“鹰”的形象上。)自读程序1.激发感情,导入新课。由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的画面切入,或者选取草原上雄鹰展翅翱翔的镜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鹰的英姿。2.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给加点的字注音…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 古诗教学在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和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程式化倾向。课标提倡“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把阅读教学活动视为宽松愉悦的“读诗交流会”.提供充裕的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老师、文本、作者、生活等多维度的对话互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本课是通过对对子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的,一连串的反义词对举,如诗歌一般,和谐动听,易于读记,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想情感教育就寓于其中。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我们力争体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把识字教学寓于阅读之中(落实阅读识字理念,以避免枯燥);二是注重把内容理解教学寓于感悟探究之中;三是注重把能力培养教学寓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实践之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恨、漠、炭、贫”等9个汉字;会认读“冷漠、虚假、索取、奉献”等词语;会写“丑、饥、温”等8个汉字。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  相似文献   

12.
一、学习目标: 1.品味作者深情、绵密的语言。 2.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二、预习要求: 1.结合文前“自读提示”和课后题,阅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情感。 2.阅读《秋天的怀念》等。 三、教学设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学生自己品味,教师点拨到位,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评价、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仿读,阅读教学中的一块跳板□刘婷在单元教学中,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往往采用以教师的教读带动学生的自读的教学方法。而实际教学中,“教读”有时带动不了“自读”,教读后学生自读仍很困难,很难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钟德赣先生设计的“反刍式单...  相似文献   

14.
【设计意图】《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 ,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 ,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 ,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 ,抓住中心 ,精选语段、词句 ,设计若干讨论题 ,激发兴趣 ,训练思维 ,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设计提要】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 :1.由标题引入第5段 ,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 ;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 ,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 ,理清文章思路 ;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学语文自读课的教学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将自读课文视为讲读课文,篇篇“精”讲,平均用力;二是从根本上忽视自读课文的教学,不探究教法,仅是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而己。其实,自读课也是十分精彩的教学“例子”。充分挖掘其人文精髓,巧妙拓展其教学空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番抛砖引玉的探讨,以就教于同仁。一、把握几个原则1.体现文体特点的原则不同体裁、风格的自读课文,组织“自读”时,应当充分体现其文体特点。比如诗歌类的自读课文,要遵循诗歌的特点,在…  相似文献   

16.
几年来,我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按照“积淀、感悟、创造”的教学观,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确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自读,导读,品读,扩读。一、自读———变“给予”为“汲取”“自读”,即学生按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如学生自读《再见了,亲人》,可独立完成以下任务:1.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弄清课文大概讲了哪些内容。2.初步了解有关背景材料。力所能及地查阅有关作者的…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与识字的兴趣,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教学目标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正确、端正地书写“园、为、阳、因、脸、光”6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通过品读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教学过程一、猜谜揭题1.出示谜语,猜一猜。2.板书“太阳”,学习“阳”。(1)谁能记住“阳”?指导在田字格里写一写“阳”。(2)给“阳”找朋友。3.今天我们一…  相似文献   

18.
定向。确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使“教”与“学”具有明确的方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知识,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到学习重要的知识点上。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根据多数学生情况制定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对优生不限制,对后进生不苛求,尽量让教学目标落实到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确保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自读。自读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原则的具体体现。学生在掌握教学目标后,教师不必一切包办代替,分析又分析,讲解又讲解。教师应教方法,教规律。…  相似文献   

19.
非指示性教学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既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又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本文通过教学活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不明确指示学习目标———生自拟“非指示性教学”提出“不明确指示学习目标”,即指教师对学习目标不作单向性的预设,不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判断,应让学生从自身特点、文本特点出发,确定目标。在中学,这一做法可在课堂中体现,而在小学,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还不能达到这种水平,教师可在预习课文时设计一张“三读”的表格。一读课文后,你发现了什么?二读课文你学会了哪些生字词…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紧扣“迷人”层层深入,教活全文,落实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突出重点,加强综合”这一要求。教学过程一、畅谈夕照,引入“迷人”1.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那景色是迷人的。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自己所观察到的夕照美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描写夕照的,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作者笔下那迷人的夕照吧。2.板书课题,让学生依据课题感知课文可能会讲些什么。二、初读课文,感知“迷人”1.自由阅读课文,要求:(1)扫清字词障碍,读准、读顺课文;(2)找出最能概括作者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