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课程改革体现着一定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课程价值取向。要构建符合时代精神融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大课程观。新时代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关系的转向.是向完整的人及其完整的生活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郑利霞 《教育学术月刊》2007,(1):99-100,116
课程改革体现着一定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课程价值取向。要构建符合时代精神、融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大课程观。新时代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关系的转向.是向完整的人及其完整的生活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吴玉军  程晓云 《天中学刊》2004,19(1):116-120
知识观的演变与教学评价的变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现代知识观确立了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排斥非理性在认识中的合法地位,使得评价出现了一元化、单向度的特点,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张扬,内在的丰富情感得不到理直气壮的表现。后现代知识观是对传统知识观的绝对性、无限性和精英气质的扬弃,体现着后现代知识观对差异性、多样化、宽容性的理解和把握。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教学评价的理念应该重新进行调整:从结果取向到过程取向;从一元化取向到多元化取向;从工具取向到意义取向;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了教学评价的下列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课程设计与实施,影响着学生发展。要构建符合时代精神融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大课程观。从根本上说,新时代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关系的转向,是向完整的人及其完整的生活的转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知识的意义性及其在教学中的实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学是提升个体精神生命的实践活动,知识与个体的精神世界存在着意义关系。教学实践中知识意义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课程知识现存在实证主义取向和心理学取向。为此,有必要重建课程知识观.转化教学实践的逻辑起点,确立对话式教学范式。  相似文献   

6.
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观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学观念的变革。当代知识观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为我国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引发了人们对教学这一活动过程的重新思考。教学目的应由单纯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得转向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教学过程由“生活的预备”的知识传递过程转向意义建构、生命体验的视界融合过程;教学内容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向多元性、非确定性;教学主体关系由教师绝对权威转向师生对话合作;教学评价由整齐划一转向异质多样。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知识观相比,生存论知识观更加强调知识对于主体的意义,因而对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促进教学功能的重心从仅仅关注知识本身转变为更加关注学习者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并进而丰曹教学活动的内涵,推动教学目标从占有知识扩展为促进学习者个体主动的发展,教学内容从课本知识扩展到生活世界,教学方法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扩展为探究式教学。  相似文献   

8.
教师角色的总体性观照及其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教师角色及其变迁的研究主要存在四种视角和背景:教学观变迁及其实践、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等时代要求、知识状况的变化。这些看似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背景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的联系,那就是知识观及其转型。随着西方学术中传统的"超个人取向的并缺乏个性和主体性的"角色概念转向"个人取向的并以主动性和能动性为行为动力的"角色概念,本文将教师角色界定为"基于对知识观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上教师的自我行动"。探讨当前的教师角色变迁最重要的是转变定位教师角色的方法论立场,即由集体主义方法论向个体主义方法论转变。因为只有站在教师个体的立场上认识教师,文中所提出的诸多教师角色变迁的取向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课程观的历史演进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是课程发展史上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这三种课程观在新世纪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演进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课程观的历史演进表明,课程观的转向是沿着人的未来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的道路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论关注生命体验的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体验是生命个体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以生命为价值取向的课程就要成为个体建构精神世界和追寻存在意义的过程。因此,就需要转向动态生成的具有个体性和境域性的知识观.实施走进生活世界的整体课程,进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教学哲学思想源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源于教学知识的继承与发展,源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思想特别是教学智慧的呼唤。滋生于时代文化土壤和当代中国教学哲学丰厚思想的生成论教学哲学,在继承传统哲学智慧,借鉴国内外优秀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在教学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审美观、历史观等领域,形成外部联系愈益密切,内在关联走向统一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即以教学存在的对成交往观、人文化成观、关系进化论、超越艺术观、文化历史观等为核心架构的中国本土教学哲学理论——生成论教学哲学。这样的教学哲学探索,应该承担起以澄清教学价值、涵养教学智慧、引领教学变革等为核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通过教学实践,分析文化背景障碍对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分析结果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教师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听力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存在一种“生动的循环”关系,文化对于人发展的意义在于“以文化人”,即引导主体获得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发展人的文化素养,建立主体的文化自信,实现人的文化本质。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教学的文化品格决定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本质上是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过程,其基本方式是文化理解与认同、文化反思与批判、文化觉醒与自信。挖掘课程知识的文化元素,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促进学生与文化的相遇,引导文化回应性学习;聚焦于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课堂文化实践,是课堂教学中文化育人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在全方位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将与该活动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人文知识都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理念,按跨学科的以活动为中心的要求编写让学生进行综合性活动学习的教材——学习领域教材。  相似文献   

15.
自主学习是一种源自西方的教育理念,它的内涵决定了其既是学习模式也是教学策略的本质。追溯自主学习理念的文化渊源,分析其文化前提、文化支撑和理论框架有助于厘清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涉及的中西文化差异,阐明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prospective gymnasium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chemistry learning and teaching.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dividual interviews with nine prospective teachers at one German university. Phenomenography served as the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chemistry learning is conceptualized as gaining knowledge, problem-solving and constructing personal understandings; and that chemistry teaching is conceptualized as transferring knowledge, problem-pos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pupils. The majority of the prospective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chemistry were considered reproductive rather than constructive and their conceptions of chemistry teaching were viewed as facilitating reproductive learning. Comparisons of the dominant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chemistry and teaching chemistry held by each prospective teacher revealed mixed support for the assumption that if one holds a reproductive (or constructive) conception of teaching, then (s)he will also hold a reproductive (or constructive) conception of learning. Support for the assumption was found in the reproductive-orien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chemistry as gaining knowledge and of teaching chemistry as transferring knowledge, but not found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rning chemistry as problem-solving and teaching chemistry as problem-posing and between learning chemistry as gaining knowledge and interacting with pupils.  相似文献   

17.
农村教师应该重审自身的公共性质与文化责任,追求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目标与整合性文化价值取向,关照个体生命潜能与生活技能的教育内容,创新"知识-环境-反思"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农民与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最终从根本上体现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的现代化意义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无论在逻辑还是现象层面,现代个人观念始终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它不仅相伴或纠结于现代中国文学发生、演变的历史进程,亦影响着对这一历史进程及其性质的史学阐释。所以,“个人”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历史进程和历史阐释中的一个关键词;而现代个人观念,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研究领域一个绕不开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目前非教学专业大学生对大学数学的文化价值的认知不够全面,普遍没有数学美的概念.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大学数学时,不能用数学美学方法来鉴赏数学对象和帮助理解数学知识.通过非数学专业大学生数学美认知情况调查,分析调查结果,从中得到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关系”视角下,教学行为可以被视为以知识为中介,促进关系生成、发展和重构的社会行动。既往关系残基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学的活动内容,教学过程是关系的构建过程,而教学评价涉及多重关系的联结和嵌入成效。以“个体”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由于太过突出个人的主体性作用,容易导致师生关系走向疏离,并形成有界存在的文化传统,生成个体与个体、知识与知识、个体与知识之间的界限。要突破这一困境,我们应该超越教学过程中的个体界限、时间界限、知识界限、技术界限和空间界限,基于动态的关系生成、发展和重构来理解教学,将教学作为一种关系汇流的过程,超越以“个体”为中心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