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鞠文灿 《中国德育》2010,(12):37-40
公民意识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2.
刘焕明 《考试周刊》2009,(16):208-209
国民教育,也就是公民教育,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国民教育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标。合格的公民就是懂得基本的公共准则,学做一个文明人,学做一个公民。  相似文献   

3.
德国汉堡大学著名公民教育研究学者、《社会科学教育》杂志主编Tilman Grammes教授认为:“我们进行公民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从历史的眼光重塑社会,避免我们犯同样的错误。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可以说达到了,下一步就是要教育公民批判地看待问题,作自己的决定。各个国家都会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在公民教育的基本理念下,选取适合自己国情的教育倾向。”  相似文献   

4.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10,(8):F0004-F0004
7月以来,中央电视台10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由钱文忠主讲《弟子规》,感慨良多.所谓弟子规,就是做学生应当遵守的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小学教育必须让未来的公民懂得做人处事的规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现代公民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策源地,其公民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尊重公民个人的价值与追求,一切从“你”——一个具体的人开始。注重培养公民的“自律”和“规则”意识;引导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政府的关系;致力于培养公民“清醒的思考能力”;重视隐性课程与仪式教育对公民的影响。美国公民教育的成功,极大地加快了其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正>在教育界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不仅在教学上适用,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同样适合。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就是要让他们懂礼仪讲规矩,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公民。往往老师的单纯说教的效果不佳,有时老师说多了学生反而会反感,教育效果将大大削弱,  相似文献   

7.
凯兴斯泰纳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毕生倡导国民教育。实践劳作学校并贯彻劳作学校精神。凯兴斯泰纳在其《国民教育的概念》一书中对国民教育有如下论断:“教育学生为集体服务,习惯于尽义务,在自愿参与、服从、相互关照以及自愿奉献和重视道德勇气的情况下,从道义上促进这一集体的发展”。同时“国民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公民自觉地,或者不自觉。直接地或者间接地服务于使由他们组成的现有立法国家越来越接近于道德集体这一无限遥远的理想,即由全体公民组成的集体,在这一集体中,国家的法律制度将被自觉遵守,而不再需要任何强制的措施”。“国民教育最后的目标。即教育人们获得这种国家意识。其实,获得国家意识不外乎是兑现道德的国家理想和时刻准备着,用自己的行为参与发展现有国家。使其向着道德的国家理想迈进。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时期,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编订公民教材案,到1926年,议定每年的5月3日至5月9日为公民教育运动周。现代意义上的国民教育,自然就有了新的要求和需求,需要的是符合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公民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类的进步,是生产力的进步,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思想,也就需要现代化的教育,即现代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要理念,甚至可以说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意志的层次,可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球教育治理成为新的教育热点议题。作为全球教育治理重要参与主体,韩国政府在总结自身受援经验的基础上,将“回馈国际社会”、“输出韩国经验”、“全球化国家建设”、“培养全球公民”作为理念的基础,并逐步形成全球教育治理五大参与路径——传播国际组织理念的全球公民教育、输出韩国经验的职业教育、宣扬全球共同利益的国际教育援助、面向国际组织的各层次人才输送体系、培养全球责任意识的国民教育。韩国的全球教育治理呈现出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价值耦合的政策理念特征,全方位、多渠道的参与路径特征,国民积极参与的人员保障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败后,以严复和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对学校公民课程的诞生进行了舆论层面的开拓和思想文化层面的启蒙.严复通过翻译国外政治哲学和社会学名著宣扬社会进化论和群学思想,梁启超则在政论文章中建构了国家主义与国民的概念.严复与梁启超宣扬国民教育的手段和侧重点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公民教育思想都可归为“相对的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则是其共同的思想内核.  相似文献   

11.
注重教育的公民属性是德国与法国教育的共同特点。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均在完成这一目标。社会含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培养公民重要的教育场所。通过这个“社会大课堂”,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实践活动,其中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能力,规则意识、责任能力,成就感和受挫能力,职业兴趣和择业能力等,都会有极大的提升。“大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公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旰飞 《学科教育》2013,(6):52-57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13.
近代民族国家的国民教育孕育了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它贯穿所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部门,面向全体国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部门。经过长期发展和艰难探索,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逐步确立了公民教育这个目标模式。在教育实践上,非职业定向的学校德育目标就是现代公民,职业定向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在公民教育的基础上具体化。在学科建设上,公民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4.
近代民族国家的国民教育孕育了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它贯穿所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部门,面向全体国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部门。经过长期发展和艰难探索,国民思想政治教育逐步确立了公民教育这个目标模式。在教育实践上,非职业定向的学校德育目标就是现代公民,职业定向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在公民教育的基础上具体化。在学科建设上,公民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80年前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传达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于2002年4月颁布,这是一门有历史、地理、社会、思想品德等多学科整合而成的全新的综合性的公民教育课程。重新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审视本课程所表达的教育观念和在国民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开发小学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综合实践课”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培育一批有典型教育作用的实践基地,实现开放式的教学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范映静 《宁夏教育》2010,(12):24-24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并且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比较薄弱。对于他们的管理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那么,我们如何教低年级的孩子“懂事”“懂规矩”,这就得靠教师开动脑筋,想出如何教育他们的招来。  相似文献   

17.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必须首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科学内涵。构建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根本途经,在于培育公民社会、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把公民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公民教育这个“舶来”品的重新崛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繁荣稳定的保障。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国民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应及早将公民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王领琴 《中国德育》2010,(12):55-57
2006年,海门市启动区域推进公民教育的行动。区域公民教育行动试图把学校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阵地,着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行为习惯,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项目为突破口,分年段贯穿公民教育的主题,探索区域推进公民教育的新路。  相似文献   

20.
徐特立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除了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外,大部分时间用于考察法国中小学教育情况,后来又花半年在比利时、四个月时间在德国考察教育。这一时期是他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从提倡“平民教育”到提出“国民教育”和“教育自治”,这对他以后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以及从事教育实践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