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秋的一天,我和几位老师到附小去听一年级黄老师的课。她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第12课看图学词学句《飞机、蜻蜓》。在教学生写“飞”字时,她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插图。黄老师问:“小朋友们看图,观察一下,天空中飞着什么?”生答,“天空中飞着飞机。”黄老师接着说:“飞字怎么写呢?”说着拿起粉笔准备在黑板上写下“飞”字,但却在要起笔时停下来,说:“飞字字形不复杂、但很特殊,我写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注意观察。”说完才一笔一笔地在黑板上田字格里写下“飞”字。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话题不觉扯到了作文教学。“孩子们最怕写的就是作文,老师们最怕教的也是作文。”朋友的太太许老师在小学任教,她叹了口气说。“作文以形象为基础,课堂还可以做游戏,怎么会难教呢?”我迷惑不解。因为我在大学教授的写作课,那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教新闻写作,可以开模拟“新闻发布会”;教议论文,可以组织“课堂辩论”;写散文的时候,带学生到校园去“写生”;教应用文,组织“智力大冲浪”……真是趣味盎然啊!“小学的情况不一样,你那套未必能用。”许老师说。“我来试试,行吗?”我说。许老师笑了笑,似…  相似文献   

3.
音乐课堂不同于文化课,它有长效性;要教好学生学习音乐,那还要有目的性,所以音乐课堂上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备而来”,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前段时间音乐教研员带领我们听了一名老师的音乐课,给我的启发很大。  相似文献   

4.
教师常感觉到常识性课文很难教,特别是对於怎样通过常识性课文贯彻劳动教育,觉得心中无数。从本期介绍的顾心瑜老师的“我教‘种瓜得瓜’一课是怎样贯彻劳动教育的”这篇报告看来,她的这课教学基本上是成功的。根据我个人的认识,它的优点很多。“种瓜得瓜”一课属於常识性教材,她这样教常识性课文是教对了;她这样在常识性课文教学中贯彻  相似文献   

5.
黄老师十分重视幼儿的口语练习,她上的课要求明确、讲得生动、注意练习。一只玩具鸡在桌上嘣嘣嘣嘣,一边跳着,一边吃米,黄老师问孩子:“这是什么?”“这是小吱(Zi)。”黄老师说:“这是小鸡,你们听我是怎么说鸡的,ji、ji、ji。”小朋友个个睁大了眼睛看着、听着,“你们跟着老师说,ji、ji、ji。”课堂上发出了小朋友的练习声。“你们知道小鸡是怎样叫的?”叽叽叽……”黄老师又拿出了头饰说:“现在我做鸡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小鸡,妈妈要听小鸡说‘小鸡小鸡叫叽叽’,看哪只小鸡说得最好听。”她  相似文献   

6.
感动于王栋生老师的一篇文章《她为什么会拖堂》里所写的黄老师。年轻的黄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一把好手,被市里推荐到省里参加课堂教学大赛。她做了认真准备,课上得很顺利,但临近下课时,意外出现了。她请一名同学概括课文内容,正说着,“赛场”提示下课的铃声响了。根据大赛规则,拖堂则扣分;如果拖堂时间过长,加倍扣分。小学生有点慌,说话结结巴巴。黄老师就安慰他:“不着急,你可以把话说完。”最终,黄老师因拖堂一分多钟被加倍扣分,所有的评委都为之惋惜。但黄老师有自己的看法:“当时根本没有选择,就按我的习惯做了。如果要问我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我觉得那个小男生的发言比我的名次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教海探航”教学研讨活动的常州之行,我一次次地被特级教师们所营造的大气、流畅、和谐、灵动的课堂所感动。名特优教师的课堂展示活动,让我领略了各具风采的教师、风格迥异的课堂。我和孩子们一样专注于课堂,感受童趣,享受音乐,体验成功。这样的音乐课,有看头,更有学头!听完课以后,我听剑很多老师的议论:特级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就是强,亲和力强,综合素质高等等,  相似文献   

8.
陶爱翠 《教师博览》2023,(35):33-35
<正>我称黄老师为我的恩师,其实也就是近几年的事。黄老师是1994年我读“中师”时的老师。印象中,他并不是我们在那个青春年少、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期待的老师模样。黄老师教我们美术,课堂上他似乎很随意,很散淡,偶尔还会表达对凡尘琐事的不屑。我画不出好作品,便也不爱画画,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我到小学里听一位一年级老师教《她是谁》一课。有两个小镜头可把我吸引住了。当这位老师教了部分生字词让小朋友自由读课文以后,问:课文里的“她”说的是谁呢?有一个小朋友答:“她”说的是“老人”。另一个答:“她”是  相似文献   

10.
十几年求学生涯一路走来,教过我的老师可谓不少.但不知怎的,每当回忆起我的老师,总是第一个想起一位“大脚”女教师——朱玉爱. 朱老师不教我已整整30年了.印象里朱老师是一位教学有方、爱护学生的好老师,她不仅是我小学四五年级时的班主任,也是校长.她讲起课来头头是道,让人听得明明白白,让本来对数学这门课“不感冒”的我也感到了数学的有趣、有用.  相似文献   

11.
每到一所新学校当校长,我的工作都从听课入手,这种方式既可让我更快地认识老师,又能使我快速地了解老师的教学情况。三年前来到湖塘实小,我依然坚持这个习惯。而且,每次听完课,我都要与教者作一番交流。一天,听完一位老师的课,与她交流时我针对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她翻阅当时刚出版的《江苏教  相似文献   

12.
<正>(1)我的第一位音乐老师姓陈,是刚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年轻姑娘。她圆圆的苹果脸,亮眼睛,人挺苗条,常穿一件嫩绿色的毛衣她走进音乐教室,微笑着,宛如春天走了进来她教我们画五线谱里的“蜗牛”符号、“蝌蚪”符号,画着玩而已,不测验。我们跟着她的琴声唱“哆来咪发嗦”,也是玩。更快活的是跟着她大声唱“来吧,亲爱的五月,给树林穿上绿衣”或者“驴子走进树林里,要跟布谷比本领”。这些歌保存在我的记忆里,至今我仍能完整唱出来。她教的时间不长,后来的音乐老师,我反倒不记得了。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要成为师生和谐互动的过程,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于是,我上了一节这样的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怎样的音乐课堂。没想到,它竟使我对音乐课程标准有了深刻的领会。课始,教室里只有沉默。我再三鼓励道:“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告诉老师怎样教才能使大家都喜欢上音乐课,好吗?”“老师,我想,音乐课上应该有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游戏。”一个调皮的学生站起来说。“哦!你能说说理由吗?”我故作不明状,微笑着问他。“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容易记住……”我点头笑道:“你的意思是把学和玩结合起来,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掌握音乐知识对吗?”…  相似文献   

14.
傅小军 《江西教育》2014,(10):38-39
聆听了特级教师黄厚江执教的《黔之驴》一课,感到黄老师的课堂非常“天然”“本色”。整节课没有音乐的过度渲染,没有课件的肆意铺排,没有教学语言的刻意煽情,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快乐相约,教师在动态的生成中与精彩相遇,课上得简单朴素,实实在在,令人观之可亲,回味无穷。印象最深的是黄老师为学生搭建的语文实践平台,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提升了能力,获得了成长。  相似文献   

15.
那年,我刚师范毕业,学校安排我教三年级数学。或许是新手上路的缘故,我的工作表现总显得不尽如人意。学校领导很关心我,安排了一位四十多岁的陈老师与我结成师徒对子。于是,陈老师常常到课堂上听我的课。奇怪的是,每每请她提意见时,她总是微微一笑说“:再听一课试试看。”就这样,陈老师连续听了我一个星期的课,却没给我任何实质性的建议。新的一周开始了,我再次邀请陈老师听课。她说“:小章,这一周你来听我的课,好吗?”真不愧为骨干教师,她的课上得如鱼得水,孩子们的思维显得特别活跃,总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许多精彩。现在回想起来,多年以…  相似文献   

16.
王莉(为了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王莉为化名)是我刚接的新班上一名“特殊”学生。说她“特殊”,既不是说她相貌特殊,也不是说她身份特殊,而是说她在班级的各种表现与众不同。课堂上她纪律松散,从不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课下她打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1月下旬,我随教研员老师前往杭州观摩浙江省特级教师音乐教学展示活动。第三节是杭州市胜利小学吴瑶香老师的课——《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听着她的课,让“奔四”的我第一次有了追星的冲动:情不自禁地用目光追随她的身影,想再次感受她的优雅;情不自禁地想靠近她,好看清自己心中的偶像;情不自禁地想握握她的手,告诉吴老师我很喜欢她……。如此热切的冲动只是缘于——吴老师在教学中所展示的优雅教态、精巧设计、美好意境、精湛指挥、精练语言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相似文献   

18.
聆听了特级教师黄厚江执教的《黔之驴》一课,感到黄老师的课堂非常“天然”“本色”.整节课没有音乐的过度渲染,没有课件的肆意铺排,没有教学语言的刻意煽情,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快乐相约,教师在动态的生成中与精彩相遇,课上得简单朴素,实实在在,令人观之可亲,回昧无穷.印象最深的是黄老师为学生搭建的语文实践平台,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提升了能力,获得了成长.  相似文献   

19.
邀请听课     
一下班了,我仍独坐在办公室修改学生文稿。从教不久的黄老师推门进来,向我发出了一个邀请:请明天去听听她上的课,给她指点指点。我能指点人家什么呢?虽然从教已有20多年,但除了徒长了几年教龄之外,在教学上又有多少长进呢?但盛情难却,我还是欣然答应了。为防遗忘,我立起身来,在黑板上“备忘录”栏内写上一条:明日(星期三)上午第2节课,黄老师邀请听课。黄老师高兴地走了,我准备继续修改学生文稿,抬头看看“邀请听课”这四个字,忽然发生出许多感慨。  相似文献   

20.
“小朋友,现在我们上课了……”自从女儿适应了幼儿园的新环境以来,家中就多了个小老师。这不,现在她又给我们俩上起了音乐课。我们也乐意当她这个小老师的学生。“谁会唱《两个小娃娃》?”说着她一本正经地教我们唱起来:“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这个小老师教得挺认真,而我这个做教师的“学生”学得更起劲。因为我发现在我学的过程中能指正她的发音、丰富她的想像,锻炼她的各种能力。一次,女儿吃完晚饭后又来充当“熊老师”的角色给我上起了课。她先用水彩笔画完波浪线后告诉我这是水,然后问:“哪个小朋友会说‘shuǐ’?”我高高地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