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库于一九六四年七月购入一部题为“文富堂梓,《绣像二度梅全传》之说部,现藏于该馆。此堂刻本,不见著于孙楷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郑振铎《西谛书目·小说类》,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等各家相关书  相似文献   

2.
1989年到镇江图书馆访书,见到小说《触目惊心》残卷,以为是普通流行的本子,未予抄录。回南京后,查已出版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与其它介绍小说书目的书籍,皆未著录,又求教明清小说专家,方知是稀见小说。1993年5月,抽空到镇江,将小说残卷全文复印了下来。今作一叙录,以告小说研究界。  相似文献   

3.
文言小说研究的新成果──《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评价宋一玄这些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学者们对小说研究基础工程的期待却一直不能得到满足。拿书目提要一类的工具书来说,中国白话通俗小说有孙楷第先生30年代出版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书中...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小说研究的兴起,民国学者编制了数量可观的通俗小说书目。这其中绝大部分书目已为当前学界所掌握,但仍有一种重要的小说目却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尘封于民国的报刊中不为人提起,这就是黎锦熙先生的《史传演义举目》。《史传演义举目》上承黄人的《小说小话》,下启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是民国通俗小说目录发展的中间环节。《史传演义举目》作为"第五库书目提要之一"直接服务于黎锦熙的语言学研究,在客观上却推进了通俗小说目录的变革,反映了一种学科外力对小说研究的影响。这对当前开展跨学科研究实践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振铎先生在《明清二代的平话集》一文中曾谈到:“《京本通俗小说》的产生地,似乎较为容易断定,据其以‘京本’二字为标榜,则我们可知其必非出版于两京(北京、南京)。……以‘京本’二字为标榜的,乃是闽中书贾的特色。这样看来,《京本通俗小说》大有闽刻的可能。但闽中的书贾为什么要加上‘京本’二字于其所刊书之上呢?其作用大约不外乎表明这部书并不是乡土的产物,而是‘京国’传来的善本名作,以期广引读者的罢。”郑先生这里对“京本”的说法,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直到现今,在一些论著中仍然在沿用着。例如胡士莹先生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论及《京本通俗小说》一书时,也说:“此书标‘京本’字样,实书贾伪托以示版本之可靠,犹之宋说话人以‘京师老郎’为号召一样,这是当时福  相似文献   

6.
明清两代,通俗小说和戏曲全面繁荣,刊刻甚夥,流传至广,爱好者多有收藏。如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称:“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或谓绿天馆主人、茂苑野史氏即冯梦龙)收藏戏曲者似又在小说之上,李开先自称有金元词曲1750余种(《闲居集文集》卷六《南北插科词序》),汤显祖也“自言箧中收藏,多世不常有,已至千种,有《太和正韵》所不载者。”(姚士粦《见只编》)至于藏曲数百种的,更不乏其人,如孙(金广)、祁承(火業)、刘承禧、沈璟等。与此相适应,一些私家书目也开始著录通俗小说和戏曲。其中最受世人重视的有高儒《百川书志》、周弘祖《古今书刻》、晁瑮《宝文堂书目》、徐(火勃)《红雨楼书目》、钱曾《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祁理孙《奕庆藏书  相似文献   

7.
由于社会矛盾及变革、小说内部的发展趋向、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等因素的影响,时事小说成为明末清初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现存作品有:记述魏忠贤专权祸国的《警世阴阳梦》、《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皇明中兴圣烈传》、《祷杌闲评》;记述辽东战争的《镇海春秋》、《辽海丹忠录》、《近报丛谭平虏传》;记述李自成起义的《新编剿闯通俗小说》、《新世弘勋》、《铁冠图》;记述江南民众抗清的《海角遗编》、《海角遗篇》;全面反映上述事件的《樵史通俗演义》;还有记述万历间徐鸿儒起义的《七曜平妖全传》。时事小说集文学性、新闻  相似文献   

8.
难买的书     
什么书难买?先想到的是禁书。譬如过去,书分四部,经、史、子、集,戏曲和通俗小说人了另类,其中不少还专门奏请皇上列为禁书。既然禁了,当然难买,但也未必,即便是达官贵人,禁归禁,戏照听,伶人照捧,各种所谓禁毁小说,也一样偷偷地在看,而且看得比圣人的书更来劲儿,林黛玉偷看《西厢记》不说,连薛宝钗这样的名媛淑女也一样知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出自《虎囊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涉及宋元明清通俗小说五百余种,收录词条约两万。该书不仅有利于读者阅读理解古代通俗小说,而且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深入研究,近代汉语的源流探讨,乃至现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揣摩都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木刻教程新编》简介《木刻教程新编》是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版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教材。本书作者谭权书先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40年,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大学本科、研究生、外国学者的指导老师,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1.
《罗通扫北》又名《罗通扫北演义》、《说唐罗通扫北全传》,四卷十五回,(清)无名氏撰。孙楷第编《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时尚未收入此书。《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把《罗通扫北》一书收入进去,并介绍了英文堂本的目次,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笔者今年八月在泰国曼谷(塔瓦苏吉)国家图书馆中看到线装本《罗通扫北》一书。封面题《绣像说唐罗通扫北全传》,内封题《绣像罗通扫北演义》,标题《说唐罗通扫北全传》,版心题《绣像罗通扫北》,1册4卷15回,开本15×  相似文献   

12.
刁鸣琦 《编辑之友》1993,(2):21-23,30
笔者将《封神演义》称之为古代通俗小说,并非因为文学史家不像对待《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那样深究细研,而往往对它做些粗略的介绍,却是从其思想、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比如武侠小说)的借鉴效应的角度衡量的。它难以称得上古代文学的经典著作,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古典文学。那么,把它界定为古代通俗小说还是比较恰当的。莫说古代,现当代的小说,同样存在这种情况。近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上半年,在国内引进版文学类图书中,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独领风骚,继去年推出获奖作品《我的名字叫红》之后,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自传小说《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融合通俗小说与严肃文学的《黑书》、颇受争议的政治小说《雪》等系列图书陆续上市,这给图书市场的"帕慕克热"不断地掀起小高潮,有人戏称今年是文学类图书的"帕慕克年".  相似文献   

14.
《古今说海》是明代上海人陆楫辑录前代至明代的说部(小说)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杂家类》著录了此书。它与宋曾慥的《类说》、元陶宗仪辑明陶珽重校的《说郛》等书相似,都是说部中较为著名的丛书。《四库总目》对这三种丛书进行了比较研究后提出:《类说》多今人所未见,《说郛》捃拾繁富、巨细兼包,《古今说海》则每书皆削其浮文,尚存始末,视二书为详赡。三书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叶,通俗小说是从上而下,由文人而书商而日渐喧哗的。历史往往具有某种反讽的意味。自明洪武、永乐以来,统治者曾采取种种措施来钳制通俗文艺的发展,然而,《三国》、《水游》却首先刊行于都察院与武定侯郭勋府等处,这大抵是金圣叹所说的“乱自上作”。自《三国》、《水游》出,又有文人争相传诵,这便引起了民间书坊注意。一些书贾(书坊主)开始卷入通俗小说的翻刻,翻刻不足,加以编撰。嘉靖三十一年,书贾杨涌泉敦请熊大木将《精忠录》演为“辞话”,“庶使愚夫愚妇亦识其意思之一二”(《大宋中兴演义》熊氏自序)。可以说,…  相似文献   

16.
建忠 《出版参考》2006,(4X):37-37
《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出版公司认为现在书业再也没有什么书比硬皮版文学小说难卖了,所以许多出版公司改出纸皮版原创小说。即使是连评论界都赞扬的小说,只要是硬皮书,书架生命就很短,而且有1/2~3/4到书店的图书,未售出就会退回给出版公司。  相似文献   

17.
《西京杂记》《续巳编》为明代隆庆年间刊行的文言小说,题杨穆、郎瑛著。目前可知此二书最早见于《类编古今名贤汇语》丛书,后又被节录、收入《说郛续》。明后期特别是入清以来,《说郛续》本被诸家书志沿录、注引不辍,然此二书之性质实大有问题。笔者今据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今贤汇说》《类编古今名贤汇语》,考证《西京杂记》《续巳编》为伪书。希望可以订正相关著录。  相似文献   

18.
第一套研究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作家、作品选辑的《民初都市通俗小说》丛书,最近已由业强出版社出齐一套10本。该丛书由苏州大学中文系范伯群教授编选,内容包括:《武侠鼻祖——向恺然》、《通俗盟主——包天笑》、《侦探太斗——程小  相似文献   

19.
清乾隆修《四库全书》,从全国征集图书一万数千种,除去全毁书、戏曲、通俗小说、释道经典等不在收录范围者外,仍有万种以上,其中收入《四库全书》者3461种(依中华书局影印浙本《四库全书总目》所附统计数据),收入《四库全书附存目录》者6793种,合计10254种。所谓“附存目录”,即仅仅保存目录,不收其书。就是说,列入《附存目录》(简称《四库存目》或《存目》)的6793种书,虽然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有提要,但《四库全书》中没有这批书。当时把这两部分书分别称为“著录书”、“存目书”。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近日官场小说《官路》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做为年度重点书隆重出版。此前该书以《我的官样年华》风靡网络,网上未现一字便引发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广州日报》等百余家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成为2010年最火暴的文化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