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高中校园的早晨显得很安静,课外晨读早已销声匿迹,即使早读课上有点读书声也是细若蚊蝇;而在语文课堂上,也因为“遗忘”了朗读而显得十分沉闷。就算偶尔还能听到读书声,但通常情况是,要么老师面无表情地范读一遍课文了事,要么老师干脆让学生默读即可,多数老师都不太重视范读和学生朗读环节。朗读之所以不被重视的深层次原因是受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教师、家长和学生“为考试才学习”的功利心态日益严重。“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语文考试现在没有口语考项所以当然就不必重视朗读教学。  相似文献   

2.
大纲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这项要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练的不到位。现在许多老师还在课堂上采用“问答式”教学法,繁琐的问答挤占了学生的读书时间,因而课堂上很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即便有,也往往是“指名朗读课文”,目的是为教师的讲服务,而不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学生学英语,都是跟着老师的脚步往前迈,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哪些方面薄弱。而老师也多是照着教材大纲来教学,今天该教什么,明天又该教什么,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无从得知。因此,分层教学这一源于“因材施教”思想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朗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重要手段。我们的前人把学生到学校学习叫做“读书”,描写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必有“书声琅琅”一词,便可见他们对朗读的重视。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至妙之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但不知何时起,朗读已悄然淡出了语文课堂,语文课堂的琅琅书声已逐渐稀落,甚至销声匿迹。究其原因,还是考试的指挥棒的作用。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考什么就教什么,于是,不作考试要求的朗读就被教师们忽略了。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  相似文献   

5.
自知道了“琅琅读书声”这句话,便觉得若要把语文学得好,就要朗读,而且要大声地读,快乐地读。我还觉得一所学校如果缺少了琅琅读书声,那该是多寂寥的学习环境。所以刚当上老师,便要求学生一定要朗读课文。一篇文章教完之后,总要求同学们大声朗读。可现在的学生好似把朗读当成是酷刑,稍  相似文献   

6.
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是不读书!语文课堂上学生不读书,课下学生无法好好读书。本来应该是声情并茂的“响亮语文”却成了条分缕析的“哑巴语文”,使语文教学陷入了“少慢差费”的困境。所以,重视朗读与背诵,让朗朗读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文学习兴趣的增强至关重要,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复习课堂空气沉闷,琅琅读书声与之绝缘。我们语文老师应认识朗读的重要性,寻找各种朗读机会,加强朗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朗读兴趣,把琅琅读书声引进语文复习课堂。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标的阅读阶段目标中,各年级段都提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于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琅琅的读书声也成了语文课的标志。但在我们语文课上的一遍遍朗读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表现在:1.目标"窄化"。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但不少老师把朗读的目标停留在引导学生注重语音、  相似文献   

9.
科学研究表明,朗读能力与阅读水平、作文水平、智力发展关系密切。但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时间少,教师范读指导少,以致学生的朗读水平差,影响着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的提高。那么,农村小学语文课该如何加强朗读教学呢?一、技变观念.强化常现,改革评价标准多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的片面做法,而朗读考试几乎没有,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重视朗读的误区;再者,有不少教师误以为问答式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这必然导致语文课堂教学问得过碎,讲得过多,学生失去了自主读书的时间,无法深入领悟文章…  相似文献   

10.
在外语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高校学生的汉语水平却并非尽如人意。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老师的抱怨:现在的大学生,怎么连话都说不通?这里的“说”主要是指书面表达。比如考试时出一道论述题,学生往往要么只干巴巴地写几个判断句,要么就是写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更何况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呢,更道出了古人治学方面的宝贵经验。李镇西老师的课更是通过示范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朗读,让朗读的激情走进学生的心灵。然而,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朗读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都重视课文的背诵,因为它在考试中占有一定的分值,而朗读能力没有列入考试范围,所以不肯多花时间.因此,对朗读能力进行定量评估是促进学生朗读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现在就我校对学生朗读能力进行定量评估,谈几点做法:一、明确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虽都承认朗读的重要。但却往往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重视不够,简单处理。要么用名家录音代替,让学生慨叹名家天赋好嗓,要么找个别学生草草一读,让学生感觉虚晃一枪,只为下面分析做铺垫。这样,朗读便成了课堂的摆设和点缀,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甚至成了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长此以往,学生的朗...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已开始注重对朗读的指导,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新理念,我想这才是语文课之所以称为“语”文课的最基本的特点.语文课上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这也是众多语文老师共同呼唤的语文课本色的回归.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将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相似文献   

15.
长久以来,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老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一、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不少学校对朗读教学不大重视,步入校园,走进教室,琅琅读书声比以前减少多了,以至有些老师感叹:我们学生早读课比自习课还要安静。一些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越来越忽视对语文的朗读,不情愿开口朗读课文。朗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是我们目前必须认真对待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张艳花 《考试周刊》2013,(69):26-26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是让人比较头疼的一块.为什么呢?从考试角度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大阅读”比较难。要么读不懂文章,要么题目得不到什么分数;从素质培养角度看,学生不是很配合,因为上散文课,大家思考、讨论的都是比较虚的东西,学生感觉不需要记录,似乎也没学到什么东西。造成了听不听无所谓的局面,正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所写:“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虽然没有到这种地步,但学生的极度不重视是切实存在的。可能有人说:“那是你上课不够生动有趣或者个人魅力不够。”如果课堂单靠有趣就能解决问题,不需要高考,大家就不必如此烦恼了。  相似文献   

18.
策划,是现代广告里的一个名词,它要求从整体上的把握和联系,讲求各个环节的相辅相成。 语文不同于任何一门学科,它由一篇篇孤立的文章组成,没有别的学科环环相扣的联系,知识点多而分散。语文老师的讲授往往走入误区,要么什么都讲,生怕有所遗漏而考试考到了,多而杂不适于消化吸故,老师讲得累,学生也学得吃亏。要么依循传统,不管什么课文都一个模式,解决字词、结构、中心,老一套,学生从初中学到高中,听得烦,问题也未解决,换一篇课文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语文课堂,真可谓是书声朗朗。只要一提到读书,就是放声朗读,语文老师似乎已把阅读的另一种重要形式——默读给遗忘了。无论是大江南北,课改实验区,非实验区,还是城乡学校,朗读成了阅读教学的“主菜”,而在公开观摩课上、优课评比课上就很难找到“默读”的踪影了。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那么,老师为什么还热衷于朗读,而不注重甚至丢弃默读呢?究其原因:一方面,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古人就喜爱诵读诗文。另一方面,单纯看表面效果。有很多老  相似文献   

20.
一、现行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不重视朗读的倾向
  现在的语文课堂,虽然有了多媒体绚丽多彩的画面,有了合作探究那叽叽喳喳的看似热闹的讨论声,更有那鼓动人心作秀的掌鸣声,但是依然掩饰不了语文课堂的沉寂,因为语文课堂早已失去它原有的最本质的东西--朗读,失去了多年以前曾有的那动人的朗朗书声。语文课不重视朗读,是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急功近利,而朗读费时却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上舍本逐末。(2)学生对朗读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只要会默读就行,考试不考朗读,默写也不需要出声,何必要费劲朗读。(3)部分教师朗读技能不过关,怕范读,同时也认为学生有早、晚读朗读即可,课内应争分夺秒用来传授知识。这种偏颇的思想认识是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