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质之辩是儒家政治哲学中心议题之一。孔子明确以"与文""尚质"之微妙方式探寻丈质中和之道。董仲舒继承这一主题,并在政治哲学领域将之自觉展开,力倡“文德为贵”“任德不任刑”,为儒家文治、德政主张寻求天道观和经典论说的支持。在强调“质文两备”的前提下,更突出“先质后文”“承周丈而反之质”的时代文化精神走向和政治变革要领。董子更进一步提出“三代改制质丈”说,指出文质更替或忠、敬、文演替是主导历代文化精神特别是政教原则变化的核心法则。董子文质论对理解儒家政治哲学和人类政治生活本质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紧密围绕李小兰博士论文中批评文体“体貌嬗变”一节,就原作者所概括出的两条规律——“质文代变”和“俗雅相嬗”提出质疑并进行商榷,并提出了自己对古代诗学发展的看法:认为整个唐代的批评文体均以雅见长;质、文与雅、俗的标准需要界定、交待和辨析;此外,还对这种思维模式的原因和不足如实地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3.
俳谐文是汉魏六朝时期比较盛行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表面诙谐逗乐,实则有着深刻的讽世意味和社会批评意义,是地道的杂文。研究汉魏六朝文学中的俳谐体杂文,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汉魏六朝文学的全貌,也可理清中国古代杂文发展的轮廓与线索。  相似文献   

4.
汉魏六朝诗相比较于先秦诗而言,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彩纷呈的局面。在探讨它的总体面貌、总体特征和繁荣原因时,诗美观念的确立、儒道玄佛的交互作用与影响、文学价位的升举、“属文好为新变”等几点是必须看到的。各个阶段的重要作家,也都颇有成就和特色。汉魏六朝诗为唐诗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圆满地完成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徐祯卿的诗歌创作,以登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所作,沈酣六朝绮艳诗风;登第后与李梦阳等交游,改趋汉魏、盛唐,兼有南北诗风之长。其乐府诗、送别诗、抒怀诗尤多佳制。其诗论著作《谈艺录》虽仅四千多字。但论“诗之源”与“诗之流”、“因质开文”与“因情立格”、“广其资”与“参其变”诸问题,均具卓识。  相似文献   

6.
<正>在质文递变的发展中,六朝文章盛行骈体,乃是由质而文的一个极端现象。但物盛而衰,末流多弊,历来谈“六朝文”者,非议不少。所谓“八代之衰”,几乎成了定论。但是,东坡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认真思索,并非全面。其所谓“文起八代之衰”和“道济天下之溺”,都不免过甚其词。兴到之言,有时如此。征引之际,不可不知。事实上,尽管是六  相似文献   

7.
以汉魏六朝咏春诗歌为对象,以其主题、意象与艺术特色为重点,提出在汉魏六朝咏春诗主题中,与喜春主题相比,伤春主题占更大部分,尤需引起关注;此时期咏春诗中意象的选取主要以自然意象为主,其中柳意象的选取尤具特色;同时汉魏六朝咏春诗歌在审美情趣上体现出由铺张繁丽向生活化、性灵化的渐变。  相似文献   

8.
杨慎(升庵)活动于弘治、正德、嘉靖年间,正是“七子”主盟文坛,倡言“诗必盛唐”之时,他提出上溯汉魏六朝之论,尤着意于六朝诗承上启下的作用及其清新妍丽的风格,以纠正“七子”的摹拟习气与粗豪诗风。与此相联系,在评价李杜上的扬李抑杜也表现出他崇尚六朝的倾向。他还肯定宋诗及初、中、晚唐诗的成就,以破除“七子”的武断之论。他还强调学识的重要性,以针砭唐诗派轻视学识的时弊。他提出了文与质、才与学相结合的美学观,形成了“渊博靡丽”的诗风。但他的诗论究其根本仍是一种以体制格调论诗的拟古理论,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刘政 《平原大学学报》2008,25(3):159-160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文总集。其编纂体例为“以人隶文”、“以文隶代”。《四库全书总目》对它的编纂分类颇有微词,但也就在此处集中体现了张溥的文学思想。它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和明代文学思潮及张溥文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汉魏六朝隐逸诗的研究少有涉及;后20年,关于汉魏六朝隐逸诗的研究大大加强,研究的角度和覆盖面较之以前都有较大的突破。但大多注重研究诗人个体的隐逸思想及诗作,缺乏对这一时期隐选诗的总体透视。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质文替变论源于古老的五行说 ,来阐释历史兴衰发展。质文替变论反映了西汉初年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形态 ,也具有现代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爱情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汉魏六朝为时间段,收集有关爱情主题的诗并对此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3.
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承自屈原、宋玉作品,并在功能、形式、称名上有所变革,体现了诗、骚、赋三体之交融。在功能上,屈、宋作品之乱辞,并非皆为归总篇旨,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亦除归总篇旨外,还有画龙点睛、提升境界等功能;在形式上,屈、宋作品乱辞非皆"变章乱节",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则多采用与主体部分不同的骚体句,有的在句式和语言风格上还出现了新变;在称名上,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赋卒章有"歌曰""诗曰""辞曰""颂曰""已矣哉"等,与"乱曰"名异而实同。  相似文献   

14.
比陈子昂小六岁,而又比陈子昂晚二十八年卒的张说是初唐过渡到盛唐的主要诗人之一。如果说陈子昂诗的主要成就在内容的革新与其苍劲诗风的建立上,而又失之于只崇汉魏,鄙视六朝,忽视南北文学合流,质胜于文的话,那末张说的诗则体现了魏晋与齐梁诗风的结合及南北文学融合的倾向,如果说陈子昂在诗歌形式上致力于五言古诗,并写了一些五言近体,七言近体诗无所建树的话,那末张说在近体诗上创作全面,而且有的近体诗具有相当的成就,它标志着诗的创作从初唐跨入到盛唐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5.
汉魏六朝七夕诗在表现节候特征时,主要以"秋"、"月"意象的使用为主。诗人们以清泠的秋色来衬托牛郎织女相思相会之景,以素月、朗月等来抒发二者哀婉细腻的相恋之情,从而构造出一种浓重的悲情氤氲,体现了汉魏六朝七夕诗抒情特质中"以悲为美"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明初无名氏所编《诗渊》(残本),今天所存为手稿本,卷帙浩繁,十分珍贵。这是一部规模相当巨大的、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它保存了从汉魏六朝到明朝初年约一千六百多年间大量散佚了的诗歌,丰富了我国古典文学特别是汉魏六朝文学和宋代文学的宝库。《诗渊》收诗约五万多首,其中十分之二三不见于过去刊印的和新印的古籍。收词近一千首,其中大部分不见于《全宋词》、《全金元词》。  相似文献   

17.
汉魏六朝石刻记录了大量的复音词,以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起汉魏六朝石刻复音词数据库,然后对汉魏六朝石刻复音词进行定量统计,并分别从语法构成和语义构成两方面对汉魏六朝石刻复音词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8.
隐语文学在汉魏六朝的蓬勃发展与隐语文学创作者的心理机制、汉魏六朝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先秦隐语的发展状况又为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汉魏六朝是汉语词汇复音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汉魏六朝石刻语料具有鲜明特点。在经专家确认的汉魏六朝石刻中选取了1306通作为研究对象,对汉魏六朝石刻偏正式复合词的构成进行了分析,从语法构成和词义构成两方面探究其构成特点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学复古理论在批判六朝淫靡诗风的同时,又承续魏晋以来文学自觉的历史趋向,吸取六朝声、采艺术探索的成就,复兴汉魏刚健骏爽的诗歌风骨,继承《诗》《骚》风刺比兴的现实精神,上复元古自然清真的美学境界,从多方面为唐代诗歌艺术繁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