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的法律传播存在"易读性传播"与"严谨性传播"的矛盾、"碎片化传播"与"系统化传播"的矛盾、"知识化传播"与"人文化传播"的矛盾。有效化解这些矛盾,提高法律传播效果,需要实施法律概念的类型化传播策略,对"学理概念"和"文本概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实施法律规范的完备性传播策略,对法律信息进行"颗粒化分解",形成"法律知识元";实施法律文化的多元化传播策略,开展实践性传播活动和生活性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2.
沈家本以更加开放开化的眼光视野诚心考察各国法律,修订清朝法律制度,践行其"修订法律大臣"的职责,逐步引领中国的法律制度从野蛮、残酷走向文明。沈家本的法律思想本身,成为中国现代法律史、现代思想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无法生活——将美国人民从法律丛林中解放出来[美]菲利普·K·霍华德,法律出版社,2011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有一个现象颇为引人注意:不断地制定法律、修改法律、完善法律。人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法律的指引或依据法律进行风险预测,这是一个典型的"法律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的法治题材影视剧存在法律缺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清官"取代法律而使法律缺位;"人性复苏"取代法律而使法律缺位;人情与法律的冲突而使法律缺位;剧情发展的需要与法律事实的冲突而使法律缺位。  相似文献   

5.
黄英 《兰台世界》2013,(16):141-142
<正>"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项基本制度。根据《大百科全书·法学卷》所下的定义":亲亲相隐是指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不论罪,反之要论罪"。亲亲相隐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律伦理在刑事法上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两千余年。纵观亲亲相隐的发展史,其经历了思想主张、刑事政策、上升为法律原则、法律  相似文献   

6.
钟丽静 《东南传播》2014,(10):84-85
什么是"看见"?又如何"看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事物的本质隐藏于现象之中,人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看见"本质。法学理论即为一种"看见"及"如何看见"。法律实践中,实践者运用具体的法律知识是普遍现象,但其中抽象的法律知识则不易被"看见"。往往那些既抽象也是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如法律的基本性质的知识,通常难以被"看见",它们总是以隐秘的方式在法律实践者的行动中"游荡"。  相似文献   

7.
杨胜军 《今传媒》2012,(11):29-30
作为法律类节目主持人,报道过无数的法律案件。本文通过作者曾经报道过的一起违背公序良俗、违背法律的案件,透视百姓的不懂法、不守法,说明法律类节目存在的必要性。法律类节目应该多选取和老百姓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件,宣传法律知识,使受众在听节目,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公序良俗,营造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由于没有具体法律条文限制,实践中有些"另案处理"案件脱离法律监督,沦为灰色地带,最后演变为"降格处理"或"另案不理",与之相随的是司法不公和腐败从现在开始到10月底,近8个月的时间里,最高人民检察院将联合公安部开展"另案处理"案件专项检查。"目前,针对‘另案处理’的法律含义及其规范适用,现行有关法律及司法解释等都没有制定。"全国检察业务专家、现任江西省南昌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熊红文在接受《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概括性地称为"中国传统法律"或"中国法律传统".这是一套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从简单幼稚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全面、义理精深、风格特异的法律系统,是一套以"天道"观念和阴阳学说为哲学基础、以儒家学派的主流思想为理论根据、以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家庭家族为社会土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的法律传统和法律体制,是世界法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背景下,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法律精神尤为重要.已故著名法制史学家曾宪义教授生前组织国内法制史学界的著名学者编写的十卷本鸿篇巨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对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中国法制史学界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韩飞 《出版科学》2011,19(1):49-52
"教材门"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从合同法、行政法角度,分析"教材门"事件实质和各方责任,评价各方法律行为,提出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也是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的重要措施。任何组织或公民只要是违反了法律,都必须受到追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一切档案违法现象,不管是任何组织任何个人所为,都必须严格按照档案法律的规定坚决予以追究查处,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允许任何组织任何个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坚决杜绝"人情"查案,绝不允许存在"法外之人",维护档案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相似文献   

12.
档案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密切相关,档案凭借自身原始记录性在法律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法律的日趋完善为档案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但即使在用词严谨、准确的法律中,"档案"相关词汇使用的准确度仍不尽如人意,由此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亟待提高,本文以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为例,分析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中与"档案"相关词汇使用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道德是法律实施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是法律实施的目的,法律信息化建设是法律实施的保障和条件。法律实施是指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贯彻与施行。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法律的执行——执法;二是法律的适用——司法;三是法律的遵守——守法。目的是促使法律内容的实现,把文字中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是将法律规范的抽象行为模式转化为人们的具体行为模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有的人谈论人权、宪政总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等概念连在一起,我认为他们把"宪法问题"过于"政治化",忽略了宪政价值的普遍性"中共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中共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共自己也在宪法和法律范围之内活动。"30年前,面对"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这个问题时,主持宪法修改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用这三句话来概括。30  相似文献   

15.
在依法治档的背景下,对档案管理秩序的维护依靠完备、科学的法律规范体系。然而,在目前的法律当中档案犯罪存在着法律接轨不完全,犯罪对象太窄,保护范围不够广的现象,使档案管理的法律呈现偏"软"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19):9-16
作为"第四权"的新闻媒体,是民众实现参政权、表达权、知情权和批评权等宪法权利的桥梁,新闻舆论监督行为法律规制的立场应当谨慎、谦抑,以更好地发挥其民主价值。职是之故,适法机关要以"新闻舆论监督自由优位,追究媒体责任仅仅是为了防止自由走向极端、背离法律赋权的本意"作为法律规制的指导理念。"客观真实"作为界分真实和虚假消息的法律标准,有违法律不强人所难精神,应使用内容整体真实标准,避免法律过于苛刻媒体人的审查义务以及媒体人随意报道新闻两个极端的弊端。新闻内容的消息与评论应当分开评价,对于建立在真实消息基础上的评论适用合理评论原则予以免责。坚持刑法干预末位原则,严格解释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和限制启动该罪的公诉程序。  相似文献   

17.
"死亡博客"案的一审判决因为涉及网络"人肉搜索"的合法尺度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也引发了法律、媒体界理论学者的争议.2009年4月25~26日,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举办"新媒体侵权的法律适用与新闻报道"研讨会,就"人肉搜索"法律问题进行专题讨论.笔者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对与会者(包括该案主审法官在内的多位法律工作者)之间的意见分歧有了一个多侧面的感知.  相似文献   

18.
合同既是十分重要的民商事法律关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商事法律文件。但是作为一个现代法律概念,如果将它直接用于古代民商事法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歧义。本文将以清代的民商事"合同"类型,来说明清代民商事"合同"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档所依之"法"就是档案法体系或档案法律体系所提供的一切规范,即档案法律规范.通俗地说,也就是与档案、档案工作有关的一切法律、法规和规章.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农民工法律素质教育效果,应从法律传播渠道的视角构建以下农民工法律传播网络:从组织传播渠道上农民工开展的法律传播应侧重法治观念、法律原则、媒介信息辨析方法,以及获取法律信息的方法的传播;从人际传播渠道上通过调控农民工"意见领袖"的人际传播行为来强化对农民工的法治观念和法律原则的传播;从大众传播渠道上对农民工开展的法律传播应侧重法治文化活动的传播,法律图书出版单位应侧重具体法律知识及其利用方法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