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档案》2006,(4):F0002-F0002
该献形成于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1850年(清道光三十),共5件,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此献是清代道光皇帝临终前秘密立储(选定皇位继承人)的原始档案件。内容包括道光皇帝亲笔遗嘱,以及有关丧典仪式安排等,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由皇帝亲笔所书关于封建皇帝承袭传位的原始献。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皇位继承及清朝政治制度和档档案制度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物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是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在清朝统治中国的268年间,产生了大量档案,有些档案由于具有特定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文化意义及其稀有性,因而显得弥足珍贵。本文要讲述的现已被国家档案权威部门选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三件档案,即是这些珍贵档案中的一部分。它们现都珍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秘密立储档案的故事所谓立储,就是由皇帝选定他的皇位的继承人。在清代的立储事件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康熙皇帝传位于皇四子胤的故事了。康熙皇帝以前历朝历代,储君的确立大多是公开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正>诏书是皇帝专用的命令文书之一,凡重大政事颁告天下的命令称为诏(诏书)。即位诏书是皇帝即位时颁布的诏书。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刻,雍正帝驾崩于圆明园,王公大臣近侍举哀毕,由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导引,奉大行皇帝黄舆还宫。寅刻,弘历进入皇宫。内侍将缄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秘密立储匣取下,在弘历、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原任大学士鄂尔泰面前打开封函。该封函写于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为避免皇位继承之争,亲书谕旨,立皇四子弘历为皇太子,密封后藏  相似文献   

4.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4,(3):F002-F002
清代秘密立储制度是雍正时开始实行的。雍正皇帝经历康熙末年因储位虚悬引起的纷争,即位一年后,就提出了秘密立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一般都由皇帝的长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清朝发生了重大变化,废除了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实行秘密建储,有效防止了太子与皇帝抢夺皇位,避免了太子、皇子之间争斗、争宠,也有效避免了皇子们和大臣们结党.  相似文献   

6.
<正>清《实录》是清历代皇帝在位时的大事记录。乾隆皇帝重新(?)校前五朝实录,书成后誊送盛京宫殿(沈阳故宫)尊藏一份,后嗣皇帝每缝实录告成后均循例送往盛京崇谟阁贮藏。沈阳故宫曾藏有清代11朝《实录》,目前与《宣统政纪》(虽不用实录之名,但体例则与实录无异)一并保管于辽宁省档案馆。鸦片战争后侵入中国的西方各国急需了解中国的过去,寻找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清沿唐以来旧制,新皇帝嗣位不久即下令为前任皇帝纂修实录。有清一代,包括《满洲实录》在内,共纂成从太祖至德宗11朝的12部实录。虽然每朝实录的纂修背景、纂修过程各异,但在长期的纂修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分工明确、衔接有序、运作高效的纂修程序。本文主要运用相关档案资料,对《清实录》的纂修程序作一系统考察。一诏修调人择定馆址按惯例,新皇帝继位后便筹备为前任皇帝纂修实录,主要包括钦定纂修人员,组建预修队伍;阐述纂修意义,提出纂写要求;择定馆址,并着手进行腾移修缮。  相似文献   

8.
康熙帝以前,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一直为历代大一统中央王朝所采用,长达1900余年。康熙帝初期仍实行了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但在其后期,康熙帝向朝臣与皇子宣布了长篇而谕,这是实施秘密建储制度的开端。雍正帝总结了父亲秘密建储制度的经  相似文献   

9.
明国本案与泰山三阳观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本案又称国本之争,是明万历年间因太子之立引发的一场争论,时间跨度长达30年之久。先是万历十年(1582年)宫女王氏生下皇长子常洛,但不为皇帝喜欢。万历十四年,深得皇帝宠爱的郑妃生下皇三子常洵,因皇后一直没有生育,太子之立成为当时朝廷中最热门的话题。围绕着立储问题,统治阶级内部分成两大派:以皇帝、外戚以及依附他们的少数官僚为一方,以种种借口拖延立储,实际是欲立皇三子;以持正统观念的大多数官僚为一方,要求按照传统礼法,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早日立皇长子为太子。  相似文献   

10.
制 (1)文书名称。亦称“制文”或“制书”。始于秦代,是中国古代皇帝专用的命令文书之一,于重要制度颁布时使用之。清沿古制,凡大典礼宣示百官,则有制辞。如祭祖天地或册立皇后等典礼,均各颁制。 (2)中国古代皇帝所颁发的诰敕文书中,其  相似文献   

11.
向斯 《图书馆杂志》2003,22(6):77-79
中国古代最大一部断代政书《钦定大清会典》,先后由五位皇帝分五次开馆纂修;从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历时二百余年,经过了八朝皇帝。这五位皇帝的开馆纂修时间分别是:康熙二十二年,雍正二年,乾隆十二年,嘉庆六年,光绪十二年。  相似文献   

12.
卢忠帅 《兰台世界》2012,(13):36-37
崇祯皇帝继位后,为了挽救时局,重用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利用其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为明王朝服务,制定历法、制造火器。由于崇祯皇帝重用传教士,并对天主教产生了好感,且曾毁坏过宫中佛像,所以有人、特别是在一些通俗读物中,认为崇祯皇帝曾改奉  相似文献   

13.
<正>《清圣训》是清代皇帝谕旨诏令的汇编,是记言类官修史书。有清一代12位皇帝,除逊帝宣统外,纂修了11朝圣训。前10朝各有满、汉两种文本,光绪朝只有汉文本。圣训内容极其广泛丰富,涉及敬天法祖、制度法令、机构设置、百官规范、文治教化、恤民劝农、招降怀远等等,充分反映皇帝的统治思想和执政理念。《清圣训》始修于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并自此形成新帝登基即开圣训馆为前朝皇帝纂修圣训之定制。自康熙起,圣训的纂修改归实录馆而不再设圣训馆,实录告成原班人员续修圣训。圣训馆、实录馆都是临时机构,书成即散。  相似文献   

14.
乾隆秘密建储制度的确立成为之后清朝历代建储的"家法",在三年的训政期间,宁愿重用和珅也不信任自己的儿子嘉庆。总之,乾隆在建储以及训政时的行为表现深刻的根源就是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相似文献   

15.
<正>"玉牒"专指中国封建社会帝王的家族谱书,文献记载自古即有,但由于战乱及朝代更替均未流传于世,唯有清代皇室爱新觉罗的家族谱《清玉牒》完整保存于世至今。它记载翔实,装帧华丽。书体巨大,装订绝妙,卷帙浩繁,并有满汉两种文本,为谱牒中的极品。清循古制,每10年左右适时开设临时机构"玉牒馆",撰修玉牒一次,仅精写二部,书成馆散。顺治十七年(1660)始修,共修28次。每次按帝系、宗室、觉罗三个系统22个名目撰修,满、汉两种文本,共形成44册。帝系,由肇祖原皇帝孟特穆记起,下到撰修时的当朝皇帝,只记录皇帝本人及其皇子。满、汉2册,黄绫册衣。宗室,努尔哈赤  相似文献   

16.
司马炎有个傻儿子,这就是公元290年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这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的痴呆皇帝。  相似文献   

17.
奏折制度是清代独有的官文书制度。由于奏折往往附有皇帝的朱批,内容又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记载,所以史料价值甚高。奏折始见于康熙朝,目前,康熙朝朱批奏折分藏于北京、台北两地。七十年代,台湾故宫博物院将该院所藏的康熙朝朱批奏折影印出版了,全书共9册(其中最后两册为满文奏折),命名为《宫中档康熙朝奏折》。1984至1985年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该馆所藏史料价值较高的1千多件康熙朝汉文奏折与《宫中档康熙朝奏折》中的2千多件汉文奏折汇集一起,分8册影印出版,命名为《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以下简称《奏折汇编》)。  相似文献   

18.
王永光,字有孚,河南省长垣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初授中书舍人,累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系晚明时期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重臣。他年逾古稀时,告老还乡,崇祯十一年七月寿终正寝。在其牌位入王氏祠堂时,崇祯皇帝亲赐“四朝元老”金匾并颁旨谕祭谕葬于长垣祖茔。天启六年八月,“南中鼓躁之变起”。朝廷遂起用王永光为南京兵部尚书并加为太子太保衔,命其前往平乱。王永光接旨后冒暑急驰,不到十天即抵任所。星夜听取汇报后,遂微服私访,查出并秘密逮捕了乱首杨善一伙,…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相关史料之爬梳纠谬,剖析了宋仁宗天圣五年冬至祭圜丘礼毕后的章献太后贺礼,由缺乏礼典先例,到通过借用太祖朝的吉礼籍田劳酒仪,逐步实现与嘉礼范畴中元日大朝会皇太后贺礼规格相当的曲折过程,揭示了北宋五礼分类之间的横向微妙联系。另外,相较于北宋此前所行之皇太后贺礼,仁宗天圣五年的元日、冬至章献太后贺礼,实际借用的是大朝会仪中皇帝于大明殿受群臣上寿行酒的环节,且皇帝的位置与角色已经由皇太后取代,体现了仁宗时期对临朝听政的章献刘太后政治地位的尊崇。  相似文献   

20.
一、从<梦溪笔谈>中看沈括对官方档案的利用 1.利用皇家档案.沈括提到在编定祭祀制度时,曾对祭祀的次序有所怀疑,从而追溯到唐代有记录的旧制: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官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这里记载了唐朝时期皇帝郊庙记录于册,并有祝词,唐天宝九年,皇帝下令将"奏告"、"祭告"改称"朝献"、"朝飨",并在册中记录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