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沙纳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一位举足轻重的大臣,他出使朝鲜留下的纪行诗集《东使吟草》记录了当时的中国边疆风貌和朝鲜的秀丽风光,充实了我国纪行山水诗,对于今天开发中国边疆和朝鲜的旅游资源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据韩国《东亚日报》5月19日报道,韩国最近首次发现中国文人倪谦作为明朝使者访问朝鲜时所著的《辽海篇》。 《辽海篇》是倪谦(1415—1479)在1450年访问朝鲜时所写的纪行,由其子于1469年编撰成书,书中还包括  相似文献   

3.
崇祯五年朝鲜使节李安讷在时隔三十年后再次出使明朝,诉诸笔端的前尘往事与今时变故,交织着明朝历史而令人感叹,与其同行使节洪镐的文字记录恰可互证互补,呈现出一个更为完整的中国纪行图景。  相似文献   

4.
纪行式报道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构成,也是传统媒体新闻优势的最佳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型纪行式报道日益成为国内传统主流媒体展示综合实力的舞台.本期"新闻论坛"以近年来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为案例,分别从如何增加纪行式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内容)、如何在纪行式报道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媒介)、如何实现纪行式报道的跨文体写作(体裁)、如何确立纪行式报道版面的美学定位(版式)等角度展开论述,对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展开多层面、全方位的深度解析,对新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纪行式报道路径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纪行式报道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构成,也是传统媒体新闻优势的最佳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型纪行式报道日益成为国内传统主流媒体展示综合实力的舞台.本期"新闻论坛"以近年来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为案例,分别从如何增加纪行式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内容)、如何在纪行式报道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媒介)、如何实现纪行式报道的跨文体写作(体裁)、如何确立纪行式报道版面的美学定位(版式)等角度展开论述,对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展开多层面、全方位的深度解析,对新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纪行式报道路径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徐玉兰 《当代传播》2020,(2):89-90,98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对外传播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利用独特的地缘环境和人缘优势,发挥着民族文化市场的优势;凭借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进行多方面的文化外宣活动;利用多种媒体渠道优势,主动进行对外传播;利用延边大学的学术资源广泛开展对朝鲜和韩国的学术交流与民间交流。但是,延边朝鲜族地区对外传播也面临着各种危机与考验。因此,应以未来传播的思维需从宏观上做好规划和设计,充分发挥边疆独特的地缘、人缘、文缘、商缘等优势,助推中国朝鲜族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纪行式报道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构成,也是传统媒体新闻优势的最佳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型纪行式报道日益成为国内传统主流媒体展示综合实力的舞台.本期"新闻论坛"以近年来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为案例,分别从如何增加纪行式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内容)、如何在纪行式报道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媒介)、如何实现纪行式报道的跨文体写作(体裁)、如何确立纪行式报道版面的美学定位(版式)等角度展开论述,对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展开多层面、全方位的深度解析,对新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纪行式报道路径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纪行式报道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构成,也是传统媒体新闻优势的最佳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型纪行式报道日益成为国内传统主流媒体展示综合实力的舞台.本期"新闻论坛"以近年来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为案例,分别从如何增加纪行式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内容)、如何在纪行式报道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媒介)、如何实现纪行式报道的跨文体写作(体裁)、如何确立纪行式报道版面的美学定位(版式)等角度展开论述,对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展开多层面、全方位的深度解析,对新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纪行式报道路径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纪行式报道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构成,也是传统媒体新闻优势的最佳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型纪行式报道日益成为国内传统主流媒体展示综合实力的舞台.本期"新闻论坛"以近年来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为案例,分别从如何增加纪行式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内容)、如何在纪行式报道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媒介)、如何实现纪行式报道的跨文体写作(体裁)、如何确立纪行式报道版面的美学定位(版式)等角度展开论述,对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系列报道展开多层面、全方位的深度解析,对新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纪行式报道路径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1991年8月19日至24日,“1991年国际清史讨论会”在四川省崇庆县召开。会议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南朝鲜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会上,专家学者们就清代边疆史诸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些专家回顾了八十年代以来清代边疆史的研究,指出,在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相对沉寂以后,清代边疆史因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重大学术价值而重新为清史学界所重视。十余年来,在众多研究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清代边疆史研究仍然存在一些薄弱之处,主要表现任:第一,宏观研究的力作较少,区域开发史实的专题性论文较多。第二,研究陆疆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的边疆研究期刊,既是多元期刊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边疆治理、丰富中国专业研究期刊的重要历史文献.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边疆研究期刊进行汇总,分析这一时期边疆研究期刊的出版缘起、基本样态与历史价值,认为作为边疆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边疆研究期刊为国民政府边政决策的制定提供了集体理性,于思想上和实践上有力推动了中国现代边疆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尹文德于1931年7月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抗日战争结束后,从军旅退役的尹文德担任了位于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永平县县长,在治理永平县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边疆政治学的实践。基于云南省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原始历史史料与第一手文献,本文分析尹文德边疆政治学实践的核心、基础和主要内容。本文认为,在北京大学政治学科建立120周年之际,结合当前中国边疆与民族地区的治理,进一步研究尹文德边疆政治学实践,探索其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不仅为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学的研究提供了微观和局部的视角,还为未来中国边疆治理实践和边疆政治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华古老文明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奠定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广阔版图,历朝历代的边疆治理经验与教训也为我们当代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中国的边疆属于中国,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对中国边疆的研究越来越为国内外学界所关注。正因于此,如何更好地认识西方对中国边疆研究的路径,并进而型构中国自己的边疆研究范式,就成为我们值得着力的一件事情。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边疆研究源远流长,从古到今,对于边疆的记载始终是中国历史与地理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力量的扩张,中国边疆危机加剧,肩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秉承经世致用的传统,中国的边疆研究出现了数次高潮,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研究者以及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15.
夏文利 《兰台世界》2014,(6):155-156
梅尧臣一生所著诗歌达三千首,其中有五百首左右的纪行诗。纪行诗的兴起与发展,有赖于宋朝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的发展,因而,纪行诗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诗歌的范畴,它更多地涉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6.
梅尧臣一生所著诗歌达三千首,其中有五百首左右的纪行诗。纪行诗的兴起与发展,有赖于宋朝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的发展,因而,纪行诗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诗歌的范畴,它更多地涉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7.
边疆少数民族的中国认同是指边疆少数民族同胞对自己归属与中国的认知、强烈的情感寄托及由此而产生的自觉维护中国利益的行为取向。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中国认同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态和方式。  相似文献   

18.
宋媛媛 《大观周刊》2011,(17):16-17
朝鲜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具有国际影响的一场局部战争,随着朝鲜核问题的发展,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斯大林在朝鲜战争爆发和中国出兵朝鲜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和朝鲜的文化交流公元4世纪前,中国造纸术传到朝鲜,7世纪又由朝鲜传到了日本。4世纪后半叶,当新罗统一朝鲜后,王号、年号都采用了汉文,以后还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10世纪以后,高丽设立了专管造纸生产的“纸所”,并向中国输出用他们的纸抄写的《大藏经》等儒、佛教的经典以及其它大量书籍。11世纪中国的泥活字印刷术传入高丽,约在13世纪中期,朝鲜发明了金属活字。14世纪初高丽在元朝首都燕京开设了万卷堂,探究儒学、史学、文学和  相似文献   

20.
传统天下观中的"中国"是一个文化概念,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实体。随着民国建立,中国的国家属性从传统帝国转型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然而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内地人视边疆为化外之地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当时学者的边疆地理研究著述推动下,传统天下观逐步向现代国土观念转型。民国建立之初,边疆领土问题尚未得到知识界和民众的高度关注,一些学者通过自己对边疆地理的研究试图转变内地人对边疆的淡漠态度。九一八事变后,在外患刺激下知识界形成了研究边疆问题的热潮,涌现出大量边疆地理研究成果,一些学者有意识地就如何建构现代国土观念展开探讨,通过构建国族观念切入国土观念,以民族情感的共鸣唤起国家认同和国土意识,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边疆理论体系。现代国土观念在抗战前后终于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