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施蛰存和《现代》杂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蛰存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和文学翻译家。他在文学创作、文学翻译、古典文学和金石碑刻的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蜚声中外的杰出成就。 其实施蛰存还是一位有着独特文化追求的编辑出版家,这一点现在已为现代文学研究界和出版界所了解。我觉得有必要把施蛰存先生...  相似文献   

2.
, 《出版史料》2012,(4):65-68
施蛰存致责编:关于《新感觉派小说选》等 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青萍。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教授。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水亭址。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相似文献   

4.
范军 《出版科学》2006,(2):64-71
对施蛰存的编辑生涯进行梳理,介绍了其书刊广告方面的作法和成就.  相似文献   

5.
有着"文艺复兴"式的翻译大师赞誉的王佐良,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致力于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探索,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他对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的贡献有力推动了中国译坛的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6.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汉译最多的著作——足见汉语知识界对这本书青睐有加。最早的中译出自鲁迅之手,名为《察罗堵斯德罗绪言》,顾名思义,只译出前言10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个全译本出自萧赣之手,以文言翻译,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3月出版,不过,被施蛰存讥为“笑掉牙床”,随后各种译本不断。晚近,连续问世两个新译本——钱春琦译本和杨恒达译本,  相似文献   

7.
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均有悠久的历史,都对中国和西方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佛经翻译在唐朝达到巅峰,而西方圣经翻译则是在17世纪左右达到翻译高潮。两种翻译的繁荣与发展都与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权贵的支持密不可分,是他们权利操控下的产物。作为赞助者,他们可以操控译本的选取、翻译策略的主导以及译本的流通宣传。  相似文献   

8.
1995年的年末,到上海拜访了施蛰存先生。92岁高龄的施老先生送给我一本他最近出的散文集《沙上的脚迹》。凝视着书名,只觉得这“脚迹”不是走在“沙”上,而是深深地印在中国的大地上,印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上。 施蛰存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学者。他的创作,独辟蹊径;他的学识,博大精深;他的研究,遍及文学、文  相似文献   

9.
赵先生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翻译标准的确立以及白话文的普及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拟分析论证赵先生在外国文学翻译领域的成就及其翻译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俍民一生的翻译实践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联,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在翻译选题及翻译策略方面都表现出独到的见解,其译作对当时社会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张文秀 《大观周刊》2011,(31):171-171,209
颜色词的翻译一直都是众多翻译学者的研究方向,近年来,中国诗词中颜色词的翻译也开始受到翻译学家的关注与探讨。本文旨在对中国诗词中颜色词的英译进行浅析。首先对译者应该如何翻译中国诗词中颜色词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译本的对比鉴析。随后总结了一些具体方法来应对诗词中颜色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出版社中建社历史较久、实力雄厚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先后被评为大学出版社系统的优秀出版社和全国出版系统良好出版社。该社一直致力于学术著作和教材的出版,积极推出一批批高品位的专著。该校施蛰存、陈旭麓、冯契等是国内一流的文史哲名教授,近年来除已经出版了施蛰存文集中  相似文献   

13.
王建敏 《兰台世界》2012,(28):15-16
梁实秋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及翻译家,尤其对莎士比亚作品有着翻译方面的权威,其翻译作品主要有《英国文学史》及《莎士比亚全集》等.梁实秋先生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的贡献,其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时表现出和谐圆融的审美情操,并融合了西方古典的美学思想.另外,梁实秋的翻译实践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对话精神,尤其是其对翻译作品中文化内涵的传递,文学形式的输入及语言风格的再现等方面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宋莹珽 《大观周刊》2011,(18):31-31
王秉钦所著的《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梳理出一条清晰明了的中国翻译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全面概括二十世纪中国主要翻译大家的翻译思想。沟通昔今,为系统研究中国翻译史铺下了一块引路转。本文简单介绍了中国翻译思想史的发展.并对《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做出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5.
一说到范用先生.就想到那个被他的外孙女写得活灵活现的小个子老头。 一年春节.接到范用寄来的贺年片。贺卡由他自己设计、印制。这是他的雅兴.几乎每年都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印制贺卡。这和施蛰存有些相像。施蛰存喜欢每年自己花钱在香港印制一种贺卡。选一幅藏画,再印上“北山施舍”或者“北山楼”斋号以及地址。印刷之精美雅致,令人收到后品赏再三而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期间,百家争鸣的中国译坛曾一度掀起了波澜起伏的翻译论争。郭沫若与胡适、茅盾、鲁迅等众多文化名人的多场论争看似唇枪舌剑,但客观上都匡正了混乱的译坛局面,促进了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7.
黄梨 《出版广角》2016,(2):44-46
翻译是实现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则是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切实有效地将中国文学译介至国外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文学作品甄选、译者素养、翻译策略选择和翻译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析了当前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施蛰存的心理小说,具有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特点,与一般着重分析人物心理的小说不能等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创建于19世纪末、自20世纪20年代被引入我国后,对鲁迅、郭沫若、杨振声、许杰,沈从等众多作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运用其现点指导创作,成就比较突出的,则数施蛰存。  相似文献   

19.
与严复、林纾并称"民国翻译三巨子"的伍光建无论翻译作品的数量还是翻译的质量都在近代中国的翻译史上首屈一指。本文对伍光建本人以及翻译作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伍光建先生翻译作品的方法、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朱生豪是我国较早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翻译家。他一生爱好诗歌、戏剧文学,将几乎全部翻译精力都用在了莎氏戏剧的翻译上。朱生豪在艰苦的环境中翻译了30余部莎氏戏剧作品,完成了中国翻译界百年来最艰巨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