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闻官司”仍是新闻界同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湖北武汉市,发生了一起因新闻图片引发的侵害名誉权诉讼。历时三年,以一审判决驳回原告之诉,二审裁定准予原告撤诉结案。《湖北日报》记者金涌写《一张新闻图片三年“新闻官司”》一文,报道诉讼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卢荫衔是《杭州日报》从事餐饮业报道的资深记者。他在很少有事件性新闻的餐饮行业发掘出不少有价值的新闻,在这一往往不被看重的报道领域做出成绩。他在申报新闻系列正高专业职务时提交的“专业工作业务总结”,对增强新闻发现力方面的业务进行了总结。本刊编发这份“总结”,便于新闻界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3.
经济报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使之具有深度和力度,是经济记者面临的一个课题。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在《经济参考报》、《新疆日报》和《新疆经济报》上发表的《石河子草板厂何以停产》、《“女儿街”——多彩的画廊》、《病症在哪里》、《出租柜台的忧与思》、《菜篮子变奏曲》、《亦忿亦忧话“三乱”》等问题新闻,受到了新闻界同行的赞扬,有的获了奖。我在采写实践中体会到,经济报道要克服以往的毛病,就要在抓问题上狠下功夫。经济记者如果不善于从错综纷繁的经济生活中发现问题,揭示本质,满足于模式化的动态报道,那是搞不好经济报道的。1、要抓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党和政府正在抓的事,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事,就是经济报道的热点。一段时期以来,从家庭到社会。从学生到职工,谈起“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人人反感。我在采访中也耳闻目  相似文献   

4.
“会议报道太多”、“会议报道没写头、没看头”,这是新闻界同行和广大读者(听众、观众)对当前某些会议报道质量不高的评价。 如何改进会议报道,提高宣传效果呢?这几年不少新闻单位的记者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写出了不少会议报道的成功之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誉。本刊以前也曾介绍过一些记者的成功经验,这期再推出三篇,仅供大家借鉴。 解决会议报道的诸多问题,由于各种原因,新闻单位还一时难以办到。但是,把会议报道写活,增强指导性、可读性,就看记者的真本事了。愿同行们施展才华,运用妙笔,把精采的会议报道奉献给广大读者。同时,本刊也欢迎同行们对改进会议报道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5.
记者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山东淄博日报最近组织记者到偏僻的乡村蹲点采访,该报采通部主任王印双《新闻要繁荣记者要下去》一文,向全国同行通报了他们下去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最基层的通讯员,虽说有10年的写作时间,但长期来不知有《新闻三昧》刊物,2000年我由宣传科调到团工会,主管通讯报道,才认识《新闻三昧》。通过一年来的接触,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真有点相见恨晚之感。《采访生活》增长了我的采访技巧;《业务研究》帮助我克服了写作上的弊病,使我的业务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采写经验谈》的经验、《我们的同行》、《记者手记》等栏目的文章,我是每篇必读;《新闻夜大学·专题讲座》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新闻  相似文献   

7.
唐棣 《新闻记者》2000,(11):83-84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是一种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报道样式,中央电视台和 不少省级台都明显地加强了这一类报道的分量,中央台除了《新闻联播》之外,《新闻30分》、《晚间新闻报道》等较有特色的栏目纷纷推出自己的现场报道。2000年伊始,浙江电视台推出《新闻现场》,一档15分钟的栏目全部采用现场报道的形式,令同行瞩目,使观众耳目一新。但是,我们在充分认识现场报道成功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我们的一些报道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有的出在记者主持人个体的素质上,有的则是栏目策划人的理念尚不成熟。本文针对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8.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足见经济与人们日常生活是多么贴近。也可能正因为此,对经济生活中一些重大变动的报道,常会引起上下左右不同程度的非议,以至于在当今的经济记者圈中,不少人对“热点”、“难点”新闻避而远之。“逃避”没有出路。记者,特别是经济专业记者的“天职”,就是及时准确地报道经济生活中的新闻。近一年来,笔者有意识地在这一方面做了些许尝试。个中酸甜苦辣,不知同行有共感否? 走出“窘境”在于“层层剥笋”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人们普通反映广播电视越来越有听头、看头。特别是中央台的《东方时空》、《午间半小时》、《焦点访谈》等名牌节目更是使受众耳目一新。人们为许多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拍手称好。但是,对县级台站记者来说,开展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尤如捧着一个滚烫的烤白薯,想吃爱吃又怕烫。无怪同行们戏称“本站记者”报道热点本身就是一个难点。一难不能揭短,县城太小,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二难不能犯上,(指批评当地某领导)记者属县管;三难视野窄,是非曲直难说清。  相似文献   

10.
《新闻战线》编辑部《与你同行》专栏的主持者要我写篇文章,说说自己作记者的体会,叫作“经验之谈”。他告诉我这个专栏是专门为年轻一些的记者辟出的。我平心想来,实在没什么经验好谈,只是有一个希望,欲说还休,欲罢又不能。这希望在我已经抱了十几年,这就是,作为记者能够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真实地写给我们的读者。新闻真实,是对一个记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追求真实,即真实地展示报道对象的本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从80年代初开始,随着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浙江电视台《新闻纪事》、山西电视台《记者新观察》等一系列追踪社会热点、展开新闻背景、阐释事件因果的深度报道专栏的相继开设,电视评论这一全新的节目样式在国内电视界雏型初成,中国的电视新闻开始了干预生活、引导舆论的崭新之旅。从1993年到1996年,中央电视台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先后推出了三档新闻评论性节目:《焦点时刻》、《焦点访谈》和优新闻调查》,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称之为“加强新闻评论的三大步”。这无疑是中国电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三大…  相似文献   

12.
2012年7月27日,伦敦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即将赴英的中国记者军团正摩拳擦掌,准备着为受众烹饪丰富的“奥运新闻大餐”。 本刊第六期“热点关注”栏目推出两篇奥运专题的文章《伦敦奥运会中国记者“作战攻略”》、《社交媒体奥运报道规则解析》,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本期我们继续刊发奥运专题文章,侧重纸媒在奥运报道中的采编实践,特邀《新京报》体育新闻副主编艾国永等4位体育新闻工作者,为读者奉献《赛后5分钟,必须签版之“秘诀”》、《奥运报道如何借力志愿者》、《非奥组委认证记者如何创造采访机会》、《如何提高大赛的报道效率和走近大牌运动员》等四篇经验之谈。文章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生动可读,希望能对同行报道奥运赛事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12年7月27日,伦敦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即将赴英的中国记者军团正摩拳擦掌,准备着为受众烹饪丰富的“奥运新闻大餐”。 本刊第六期“热点关注”栏目推出两篇奥运专题的文章《伦敦奥运会中国记者“作战攻略”》、《社交媒体奥运报道规则解析》,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本期我们继续刊发奥运专题文章,侧重纸媒在奥运报道中的采编实践,特邀《新京报》体育新闻副主编艾国永等4位体育新闻工作者,为读者奉献《赛后5分钟,必须签版之“秘诀”》、《奥运报道如何借力志愿者》、《非奥组委认证记者如何创造采访机会》、《如何提高大赛的报道效率和走近大牌运动员》等四篇经验之谈。文章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生动可读,希望能对同行报道奥运赛事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闻知识》编辑部来信要我谈谈深度报道。开始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因为在1987年第8期《中国记者》上我曾撰文谈过这个问题,该讲的都讲了,这以后又没有什么新的见解;但是,近来看了《新闻知识》发表的几篇关于深度报道的讨论文章,其中特别是刘惠文同志《论新闻报道的分类及对“深度报道”的质疑》一文之后,觉得还有“再谈深度报道”的必要。因为,刘惠文同志在文中完全否定了深度报道,把它看成是一种“随心所欲地诡称……所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我接连有4篇作品在区内外获奖。新闻单位的同行要我谈谈体会,实在有点心怯。我到《石河子报》任记者刚满一年。之前,当过农工、文教、教过书、任过新闻干事,歪歪扭扭,写了几百篇稿件,方领会到一点,要扎扎实实深入实际,也要老老实实多学习多思索。当个小报记者,说来既难也不难,要写点常规式的报道,抄抄文件材料,跟着首长迎来送往自然不难;然而,要想深入到基层,挖掘出真正的新闻,并写出独到的有鲜明特色的作品,确也不易。今年4月5日清明节,我和一位新疆日报记者一大早赶到周总理纪念碑,想通过采访悼念活动,反映人民群众对党和领袖的怀念之情。整整一天时间,我们“泡”在人群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新闻评论》(OJR) 美国加利福尼亚南加州大学著名的安尼伯格新闻学院办了一份网络新闻学术刊物《网络新闻评论》,着重研究互联网的运作和出现的问题_在最近一期的刊物中,刊登了一篇特写。《斐济现场目击:我想我会死去》,这是该刊记者杰姆·本宁从斐济苏瓦发来的震撼人心的报道,这也是网络记者到世界热点地区进行采访报道的实例。另外一篇《新闻摄影记者在网上遇到了艰难时刻》,记述了一个国际新闻摄影记者对网络挑战所进行的探索,因为目前有众多的新闻摄影记者为了生存而在网络上大量开设网页,这样对诸多新闻摄影记者…  相似文献   

17.
从去年11月中旬起,我在工人日报的一版上陆续发表的《改革中的思考》等几组系列新闻摄影报道,引起同行们的注意。有人认为,这是用摄影镜头反映改革;还有人认为,这是目前新闻摄影报道改革中的一种新的尝试。在这之前,工人日报的摄影报道从未占据过这么重要的位置,包括摄影记者在内的大多数记者、编辑都认为,图片不过是配合文字存在的一种调剂品,就  相似文献   

18.
9月18日上午,我因赶写一条稿子而无法和新华社200多人的亚运报道大军一起开进赛会驻地,只好一个人单独而行。作为我国的唯一新闻政治周刊的《瞭望》周刊社,只有我一个文字记者去亚运前线冲锋陷阵,那一句“拜托”中,包含着所有同行的信任与期待。作为一名新兵,肩负如此千钧重担,面对强手如林的新闻竞争大军,我应该怎么干? 《瞭望》对亚运会的报道要求十分明确——既要是新闻,又要是周刊新闻。这就要求在新闻的时效性上,勇于和报纸竞争,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周刊新闻  相似文献   

19.
1986年12月的一天,为新生的《中国记者》准备的20多个封面在新华社社长办公室的地面上一字排开,社长穆青,副社长、本刊编委会主任郭超人等同志及编辑部的几位编缉围在那里,热烈地讨论着…… 1987年1月,经过两期试刊,由《新闻业务》、《新闻摄影》、《新闻纵横》三刊合并而成的《中国记者》正式面世。 这一年,我国新闻采编人员已达70700人,报纸2191家、电台213家、电视台220家。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激流勇进,对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的报道及其自身发展呈现出鲜明时代特色,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新闻界的“深度报道年”……  相似文献   

20.
<正>“关注‘三农’,做个专家型的记者。”这不仅是《福建日报》原要闻采访部主任、高级记者魏章官对属下记者的要求,也是他在数十年记者生涯中率先垂范的真实写照。不少读者和同行都称魏章官是农业专家,对“三农”报道很有研究,所采写的新闻报道独树一帜, 富有特色和分量。确实,纵观他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