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去世后,我将母亲接到郑州,不让她回老家,因为那里保留着她和父亲生活的太多痕迹,这些痕迹会日复一日地让母亲联想到父亲。还有,母亲相信老家一种说法,老夫妻走了一个,另一个不出三年也会跟着去。所以我坚持让母亲住在郑州,直到父亲三年的祭日过了,我才对母亲说,明年春天,你可以回老家住几天。于是,去年春夏,母亲在老家住了三个多月,我接她回来后,发现她身体明显好于在郑州时,我就问母亲原因,母亲说:"人是离不开太阳的。在城里,你整日寻着晒太阳,到乡里,太阳一直跟着你。"  相似文献   

2.
我成长于七十年代初,那时,离婚尚未对核心家庭产生严重的影响。整个小学阶段,我仅遇到过一个来自破裂家庭的小孩,而在我看来,她是让人好奇的异类。同学们似乎都害怕她,好像她会传染似的。我父亲已经去世,所以离婚似乎与我无关。我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虽然我偶尔会密谋想要让亨利·方达成为我的继父,但是我和母亲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木棍     
吴其林 《山东教育》2012,(31):54-55
这次回老家,我被一种复杂的情感纠结,源于母亲,也源于母亲拄着的木棍。在我的印象里,母亲身体结实,患个感冒什么的,基本不用吃药、打针,能挨则挨,能扛就扛。年轻时母亲是这样,六十多岁了母亲还是这样。见到母亲,震惊之余更让我难受。她曾经挺拔的腰身已经下弯;曾经稳健的双腿,大不如前,而且拄上了木棍。我问母亲:"你咋拄上木棍?"母亲无语。父亲补  相似文献   

4.
我不止一次地凭借烛光和高脚杯去想象当年父亲与母亲的罗曼史,但我不知道他们年轻时究竟是怎么一个样子! 母亲年轻的时候应该很漂亮,即使如今岁月已老去的时候,她脸上依然有当年的恬静和坦然。母亲将她的希望带给了父亲,在别人的叹息声中,与父亲走到了一起,义无反顾。父亲娶走母亲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风风光光,“连一挂爆竹也没有放。”母亲总是笑着告诉所有的人。仿佛那不是一件让人伤心的往事而是一种骄傲,事实上,母亲就是伴着这些骄傲与父亲走过了20年,也将走过又一个20年,再一个20年。  相似文献   

5.
怀念姥姥     
今天是我姥姥去世的“百日”,乡俗要举行祭祀活动,因此母亲冒着风雪回老家了,而我和父亲因为开学在即,不能回去。我的姥姥,非常善良而坚强,我出生后有半年的时间都是姥姥日夜照料的,如今,姥姥已经永远地在另一个世界了,再也见不到了。但是,她的形象和她对我的关爱仿佛又历历在目,勾起了我绵绵的思念和追忆。  相似文献   

6.
复杂的必要     
<正>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和妹妹去寻过她的坟。母亲去得突然,且在中年。那时我坐在轮椅上正惶然不知要向哪儿去,妹妹还在读小学,父亲独自送母亲下了葬。巨大的灾难让我们在十年中都不敢提起她,甚至把墙上她的照片也收起来,总看着她和总让她看着我们,都受不了。才知道越大的悲痛越是无言:没有一句关于她的话是恰当的,没有一个关于她的字不是恐怖的。  相似文献   

7.
化蝶     
我五岁那年死了父亲,七岁那年母亲改嫁,于是随母亲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 继父是个酒鬼,每次醉酒后,我和妈妈都会被无故殴打。我说妈咱回老家吧,她说回去谁能养活你。从那时起,我开始恨她,以至恨女人,为什么她们都那么贱。在我的交往圈子里,几乎是清一色的男生。别人都看不出我是个女孩,因为我抽烟、打架、留平头,还有一个男孩一般的名字:苏小北。  相似文献   

8.
那时候     
那时候,还没有我呢。 那时候,母亲和父亲才刚刚结婚。 那时候……我说的那时候,是一个初夏的午后,新婚的母亲在父亲陪同下,回老家看望了父母和弟弟妹妹,然后,要再回到他们的新家。  相似文献   

9.
感受父爱     
父亲也有母亲般的爱——我怎么才发现的呢?去年寒假,母亲因临时有事,到大舅家去了,原定回老家过年的一家三口变成只有父亲和我两个人了。父亲是个忠厚人,少言寡语,所以我总认为他太呆板,不如母亲知道疼我。哼,跟他出门没意思。终于登上了回老家的列车。不知是车票紧张还是父亲为了节约钱,他只买了一张卧铺票。父亲给我安顿好后,便默默地去他的硬座车厢了。开车时天已经黑了。我感到无聊,便躺下睡觉。当一阵喇叭声把我闹醒时,已经是半夜了。我翻个身,刚想再睡,父亲来了,我不想跟他说话,就装睡,感觉好像他给我把毯子盖好,又站了一会儿,才悄悄…  相似文献   

10.
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和妹妹去寻过她的坟。 母亲去得突然,且在中年。那时我坐在轮椅上正惶然不知要向哪儿去,妹妹还在读小学。父亲独自送母亲下了葬。巨大的灾难让我们在十年中都不敢提起她。  相似文献   

11.
父爱     
我的父亲是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人。去年寒假,母亲临时因公出差,本来过年我们一家三口要一起回老家的,这下只能我和爸爸两个人回去了。父亲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少言寡语,我一直认为他呆板,可是那次以后,我却不这么认为了。快过年了,我和父亲终于登上了回老家的列车。不知是车票难买还是为了省钱,父亲只买了一张卧铺。把我安顿好以后,他就默默地去硬座车厢了。开车时,天已经黑了。我感到无聊,便躺下睡觉。当一阵汽笛声把我吵醒时,已经是半夜了。我翻了个身,突然发现我那呆板  相似文献   

12.
怀伤之念     
父亲是我的太阳,是我的高山, 不管风霜雪雨,只要有他在,我就会感到温暖。 6岁那年,母亲和另外一个男人跑了,她飞出了贫困的大山,丢下我和父亲。那天,父亲牵着我的手,去送母亲;母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谎言     
现在让我说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母亲,她有一个九岁的女儿,她们住在山脚下的一间破石屋内,生活清贫节俭。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在三年前的一次矿井爆炸中,不幸丧生。母亲独力在支撑整个家庭,她要照顾女儿的起居饮食,要辛勤地赚钱,好让女儿读书。  相似文献   

14.
1974年,我的母亲在纽约的一所女子天主教学校上大学三年级。她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想成为一名专业教师。但是,她想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被一个不期而来的孩子:她自己的孩子给打破了。在我的母亲上大三的时候怀上了我,不得不离开学校和我的父亲结婚了。但是,虽然我的母亲在形式上脱离了教育领域,但在实际上并没有与它完全脱离。  相似文献   

15.
一束玫瑰     
在我三岁那年,我的父亲在一场车祸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之后的十几年,只有母亲和我生活在一起,似乎母亲和我都被笼罩在父亲去世的阴影下。我对记忆中早已形象模糊的父亲总怀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情感,每次母亲带一位“叔叔”回家来,我总躺在自己的床上,反锁着房门,不管母亲说什么,我就是不出门。我知道,我在母亲心中总是第一位的,只要我不喜欢,母亲是不会再结婚的。我总觉得不能让另一个人取代父亲的位置——让一个感情疏远的人来代替父亲,这无法接受。而一束玫瑰改变了一切。  相似文献   

16.
一碗蛋炒饭     
在我的记忆中,厨房的门永远是为母亲开着的,里面的身影也总是固定的。而每当母亲在厨房接受烟熏火烤时,父亲不是坐在沙发上看报,就是坐在电视机旁欣赏精彩的电视节目,他从不问关于厨房的事,更谈不上会帮母亲什么忙了。有一天,母亲忽然进了医院,我吓得哭了,幸好只是动了个小手术。看着母亲那因刚被动完手术而包扎的手,我哭得更厉害了,她的手浮肿了,简直就像个红萝卜,我知道母亲的手灌满了淤血。母亲的叹息让我更加难过了,因为她病了,长期不能进厨房了。也许吧,在一旁的父亲意识到了什么,于是,他微笑着对母亲说:“从此孩子的三餐交给我吧。”…  相似文献   

17.
哑娘·唢呐     
我出生时,正是父亲和母亲闹离婚闹得最凶的时候。我的出生,曾给这个即将破碎的家带来了一丝欢乐。但这欢乐很短暂,父亲还是要离开我和母亲,建造一个新家。母亲也决定改嫁。我就成了一个累赘,像皮球一样被他们踢来踢去。最后,他们达成一个决议:把我送人领养,等稍大一点再说。就这样,我被送到了乡下,让一个长得像男人一样五大三粗的哑巴女人当我的奶妈,她就是我的哑娘。刚开始,母亲还说我吃一个又笨又蠢的女人的奶会变得又笨又蠢,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只好先把我放下再说。这一放,就是十三年。起初,他们还常常来看看我,渐渐地,他们不来了,只是…  相似文献   

18.
父母离婚后,父亲又结婚了,只是新妻子不在西安,他仍然一个人住,很孤独、很落魄的样子。他常来看我和弟弟,那时我上小学,我们见母亲不理父亲,便也有意疏远他,偶尔喊一声“爸”,也会东张西望,极小声,生怕母亲听见。其实,母亲在我面前很少提父亲,但我看出她恨父亲。  相似文献   

19.
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共六年,我与母亲住了六年地下室。我八岁那年.在遥远外地打工的父亲忽然莫名其妙地撇下母亲和我,再也没有音讯。我从半夜母亲压抑的呜咽声以及村里人的闲言碎语里.知道父亲是“外头又有了”。从此以后.母亲的脸上再也不见了笑容。她怕见熟人.只知道拼命干农活。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2014,(25)
一 父亲去世三年后,你来到了我家. 50岁的母亲需要一个老伴儿. 你是一个老实人.见面时,你深知自己各方面都没有优势——房子小、工资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而且刚刚结婚的儿子一家还需要帮衬. 你诚恳地留母亲在家吃口便饭.没让她伸一下手,你就做了四菜一汤,尤其是那道南瓜煲肉丁,让母亲不忍释筷.临走时,你对我母亲说:“以后要是想吃了,就来.我家虽不宽裕,但招待个南瓜还是有的.” 母亲选择你,理由其实算得上自私——她服从并照顾了父亲大半辈子,她想做一回被照顾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