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描述中国现代社会的长篇小说。林语堂在小说中向西方读者真实生动地呈现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从而显示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的翻译改写策略得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广泛接受,使一系列中国文学文化作品走进西方文化。他的原文文本选择别具匠心,指向了一系列倡导性灵、闲适、幽默的中国文史哲作品,同时采用了翻译改写策略,满足了目的语的读者期待,其译本一再登上西方主流媒体畅销书的榜单。林语堂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当下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选择适合"走出去"的文本;其次要突破传统翻译观对忠实对等的过分强调,采用形式上归化与文化上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巍  董琳  姚晨 《邢台学院学报》2012,(1):115-116,119
劳伦斯·韦努蒂因其异化翻译策略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对其异化翻译理论人们的认识还是有所局限的,甚至是有某种程度的误读。从文化方向分析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林语堂的作品个人风格较明显,在文化上将中国古典的文学名著以翻译的形式引入西方文化之中,必然会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有着某种呼应与吻合,因此选取林语堂的译作《凤姐说茄子鲞》予以印证。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的一生创作翻译了大量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东西融合的双重文化身份和当时东西方不平等的文化势力,使得林语堂在创作翻译的过程中受到了两种文化观的影响.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解析翻译作品和译者的文化观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找到林语堂翻译作品中文化观的具体表现,以期为研究林语堂及其作品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该领域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在中国和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有关莫言作品的书评在极具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上发表,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对西方英语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与译者霍华德·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的翻译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从目的论视角下试析葛浩文翻译莫言《丰乳肥臀》的策略及策略达到的目的:为了迎合广大英语读者而运用归化策略,使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作品及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7,(2):80-82
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现象,文学自译却并不罕见。国内外很多作家都曾进行过自译实践,林语堂就是一位在自译领域大放异彩的著名作家。他借助于中英文创作、编译、自译等多种方式,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以林语堂作品为例,结合其翻译观,对林语堂文学自译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其自译作品中厚重的理想主义文化情怀以及对审美要求始终如一的坚守,并分别就林语堂作品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是一位跨东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大师,对中英两种语言精辟的掌握和对中西文化的深谙令他在翻译中游刃有余。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其翻译目的及其人生态度紧密相关,而译本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为了达到向西方人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他有选择、有策略地向西方读者译介了中国经典文化,采取了直译、意译和音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郭晓辉 《英语辅导》2014,(3):187-189
《浮生六记》的英译(林语堂翻译)中出现了大量蕴含深厚中国文化的翻译,其翻译成功的因素值得研究。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目的论为出发点,来探讨英译《浮生六记》中部分有中国文化特色语句的翻译策略。主要论述以下几类富含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文具用品,食物,特殊地名等。  相似文献   

9.
李红梅 《文教资料》2007,(5):171-172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兼用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从而达到了其向西方人讲述东方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作家和翻译家,其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思想对中国译坛影响深远。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审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译作,发现其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体现了"译者中心"的翻译理念。以林语堂的自译作品《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为例,发现其在翻译策略的适应选择上,成功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达到了向西方介绍中国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1.
《幽梦影》林译本误译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娴  刘红裕 《茂名学院学报》2007,17(5):71-73,76
林语堂向西方读者介绍了很多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作品,对西方读者了解中国起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其英译作品中存在一些望文生义甚至曲解原作的现象.以其译作<幽梦影>为例,结合林语堂本人的翻译观,从文化背景知识、原作理解及译文的遣词造句等角度进行实例评析,以期更客观地了解林语堂的译作.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引路人,他的作品极大地消除了中西方文化的隔阂,纠正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片面甚至是扭曲的看法,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当代,解读林语堂的文化观与文化传播策略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自近现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典籍不断传往国外,而典籍英译的目的只为弘扬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往往很难确切展现。然而在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却译得恰到好处,体现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论的共通之处。本文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探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多种方法。为了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译者在翻译作品时既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要保证准确地传达源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刘阿妮 《海外英语》2013,(2X):120-121
关于林语堂之文学、翻译作品的研究似乎已是成熟之至,想要对他这朵"盛开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再进行一番新颖独到的研究,实属难上加难。林语堂特殊的生活阅历造就了他独特的东西文化观,该文旨在通过对他译作中不同翻译策略的或合理或不合理运用的解读来进一步阐释他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5.
郗明月 《海外英语》2013,(7X):242-244
该文以《吾国与吾民》为个案,以目的论为指导,结合林语堂著译的根本动机,通过对作品在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层面所体现的中国英语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运用策略和现实意义,进而揭示了林语堂如何通过他独具风格的中国英语成功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跨语际传播。  相似文献   

16.
王晓莉 《考试周刊》2012,(31):23-25
文化翻译因其负载意义的特殊性一直是翻译的难题,林语堂英文写就的小说《京华烟云》中富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本文通过对其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分析归纳,从目的论和操控理论,以及当时的写作社会背景等多角度分析林氏采用以异化为主翻译策略的原因,对文化翻译策略提供一些启示,在不同的目的和时代背景下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董为国 《英语广场》2020,(10):10-13
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视域下,对《浮生六记》林语堂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1939年译本和1942年译本不同的翻译目的,并从篇章结构、文化负载词和注释三个方面对两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942年译本在1939年译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译,在整体上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运用了更多的归化策略,甚至运用了"编译"的手段,让西方读者易于接受,产生了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浮生六记》林译,特别是1942年译本对中华典籍英译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本文选取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案例,从目的论的角度对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翻译了大量的作品,《幽梦影》是他的译作之一。在《幽梦影》中出现了许多国俗词语,这些词语的翻译对译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处理这些国俗词语时,林语堂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实际需要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模糊处理、加注、音译等方法。采用这几种方法来翻译国俗词语各有优缺点,但总体来说能够将原文的精髓很好地传达出来,让西方读者可以读懂并从中感受到中国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英语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和融会的产物。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的作品中存在大量的中国英语。他的中国英语是间性文化思维的反映。因此,对他的中国英语进行整理和评析,探究其文化间性思维在翻译中的体现,能够获得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