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精神和信仰。古代汉诗的禅诗传统源远流长.但现代汉诗中的禅诗较少。新诗草创期的一些诗作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诗歌中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倾向,21世纪新禅诗真正问世。新禅诗诗人的生存方式和诗歌的写作方式,对诗坛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大多数所谓的新禅诗思想境界与艺术质量并不高,很多是将“神性写作”与“人性写作”混为一体的诗作。优秀作品常常出自居士之手,包容冰是其中的优秀者,代表作是《拈花微笑》。只有修行深厚的佛的信徒与诗艺高明的诗的信徒才能写出好的新禅诗。新禅诗写作具有诗歌和文化上的双重意义,对传播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东亚汉诗是中国文化艺术与东亚各国思想、语言、文学、艺术融合的结晶,是历史上东亚文化共同体的集中体现。东亚汉诗虽然有着相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规范,但是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东亚诗人,写出来的汉诗却往往有着形同神异的妙处。正是这些丰富的同中之异,表现出了东亚诗歌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并对东亚各国诗歌文化乃至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日本汉诗来源于中国诗歌,同时又表现出日本社会文化传统的丰富色彩,在东亚汉语文化圈中独树一帜。本文从春季咏叹诗的角度,细致分析了日本汉诗在咏物、写景、抒情、化用典故等方面的特点,揭示出日本汉诗与中国诗歌同源分流的特性,也展现出日本汉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禅诗的翻译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禅诗的精炼语言、复杂蕴涵、宁静意境给西方文化以更深启迪和艺术灵感,禅诗的翻译对中西文化思想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汉诗是日本诗人、文学家以古代汉语和中国旧体诗的形式创作的韵文作品.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渗透和影响的缘故,日本人自古以来,就羡慕秦汉神趣、唐宋风韵,素以写汉诗为荣、为雅、为贵、为高.他们以汉诗的形式,借中国的人物典故,抒发民族的情感,因此,汉诗自然就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汉诗自成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以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悠久、厚重的历史积淀,成为日本文化旅人的记录者.它以浸透了儒道佛思想传统的精神,吟咏出贴近自然与社会现实的心声;以汉语的优美韵律融歌道的艺术感染力于一体,使人登上传播和享受诗美的乐园天国.  相似文献   

6.
禅偈在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样态,如玄言禅诗、白话禅诗、山水意境禅诗、宫体艳情禅诗等.宫体艳情禅诗创作于禅门大德之手,写画闺中情怨和男女私情的宫体诗与禁戒酒色的佛禅思想在诗中奇妙结合,对此类禅诗的解读不能单纯从文字表面去理解,否则其中暗喻的佛禅义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漏失.  相似文献   

7.
中国禅宗滥觞于两晋南北朝,勃兴于唐,盛于宋。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后,与其汉诗结下不解之缘。诗自渗入禅理而愈显灵性,禅自有了诗意而尤现深幽。深入探讨诗与禅的关系,会发现在朝、日、越三国表现禅悟的汉诗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既入无我之境,又表现空的灵感,具有某种特殊审美效果的禅悦。二是诗人往往在自然环境中有所悟,因而常在山水诗中表现这种悟。在此基础上,朝、日、越三国的汉诗作者创造出一个诗禅合鸣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性命双修、内道外法的南宋道教哲学思潮和“妙、灵、神、照”的曹洞宗默照禅,正与四灵诗学精神相契合。两宋之际道、禅的演进过程中,在道、禅、诗的交汇点上,四灵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诗旨和风格。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需要,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诗歌,而中国则更是诗歌的殿堂。吕家乡从字的思维角度出发,认为认识汉诗是汉语的艺术,同时,不应忽视汉诗又是"汉字的艺术"。[1]汉字的特有属性对于中国诗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来探讨汉字的属性对中国诗国形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日本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可以说是日本汉诗文化的兴盛期和黎明期。日本汉诗,指的是日本人用汉语创作的诗,遵从汉诗格律用韵的一种诗歌形式。汉诗从中国传入日本,深受中国唐诗的影响,是日本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就日本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的汉诗文化进行了考证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室町幕府时期,禅宗在日本迅速发展,禅文化成为了这一时代的主流文化。以"五山文学"为代表的禅林文学所提倡的"诗禅一味"的创作理论,成为了当时日本汉诗创作的主要审美理论导向。生活在室町时代的禅僧一休宗纯,似乎成了禅林的"另类"。他的诗歌作品中既有静穆空寂的禅诗,又有狂放狷介的"狂诗",更有热烈地追求爱情的"爱情诗"。这种矛盾的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禅文化在日本的发展,有着必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收入《中华文库》并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覃召文副教授的《禅月诗魂——中国诗禅纵横谈》,可称得上是诗僧文化研究领城中的一朵奇葩。该书既很好地体现了《中化文库》“兼具学术内涵及可读性”的要求,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它站在文化哲学的高度,以中国诗僧与僧诗为研究的切入点,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诗禅文化的历史内涵、思想逻辑与艺术精华。全书在纵向上展示了诗僧与僧诗形成发展的历史画卷,又从横向上探究了诗僧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剖析了诗僧的生命意志和伦常意识。该书在选题、立意、观点、材料等方面皆有出新之处,文笔流畅,有美文色彩。  相似文献   

13.
董其昌作为晚明禅风兴盛时期的重要引领者,在晚明多元的文化思潮中,其理论创见和艺术实践,多由禅而发,并借以体现艺术风格和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以禅入书"思想进行书法的探究正是董其昌毕生的学书之路,他的书法风格和思想与禅息息相关,彼此汲取力量,对晚明及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种语言本身的"素质"不同,形成诗节奏的方法也不相同,但其共通之处是:节奏是由同一类基本单位的不断重复、反复回旋形成的,这一基本单位即诗的基本节奏单元.汉语诗的节奏是顿歇节奏而非音步节奏,其基本节奏单元是音顿.由不同音顿向外发展构成音顿节奏体系、意顿节奏体系和行顿节奏体系.汉诗音顿节奏的特征是:其节奏点是音组间的顿歇,顿歇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和音义双重性,顿歇显示了汉语语音的优越性.汉诗音顿节奏植基于汉语语音特征,确立汉诗是音顿节奏的观念,就能揭示古今汉诗音律的本质特征,新诗诸多复杂的音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5.
张亚芬 《文教资料》2014,(24):183-184
英诗与汉诗,同为诗歌,在实际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却大相径庭。汉语诗歌在整个汉语言教学中贯穿始终,而英文诗歌直到学生进入大学才正式在课本中有所涉及,且仅在大学英语教程的练习部分有所涉及。本文试从诗歌的历史文化意义、文学地位,以及学生的艺术需求等方面,阐述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诗引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诗与禅本属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与意识形态,诗属文学,禅归宗教,归趣不同,但二者却有着不解之缘.禅对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宋诗歌的影响不容忽视.经禅风熏染,唐宋诗歌美学出现了新的境界,意境论和感兴论得到发展.濡禅的唐宋诗人形成的特定的审美心态蕴含着禅学思想的精粹,流露、浸透于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使得唐宋诗歌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更开启了新的审美规范和审美境界.唐宋诗歌也因之具有了浓郁的"禅"的审美倾向,形成特有的风格韵味.  相似文献   

17.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思想的土壤上逐渐发展,并且最终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在唐朝,随着文人对佛禅的接受和拓展,诗与禅开始了相融相通。这样的结果使诗与禅各自的文化都有了新的发展,诗境中蕴含着禅理,禅境中蕴含着诗韵。于是,诗境与禅境在一定意义上有了审美联系。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国家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沃土,是养育艺术鲜花的源泉.古诗本身又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诗中驰骋古诗人之才力,抒发古人之性灵,反映前人的生活习惯,社会情况等.历代的优秀人物都十分注重从中汲取思想与文化的精华与营养.  相似文献   

19.
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的汉诗创作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繁盛于90年代,至今仍活跃于当代诗坛中。这一西南边陲的彝族诗人群背靠八百里凉山,用诗歌记录着凉山彝族的风貌与人事;利用汉语灵活的语言形式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资源,用诗歌来重塑彝人形象与彝族精神气质;同时在其饱含情感的诗歌空间中释放出一种独特的民族诗歌美学特质。聚焦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的创作,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表达渴望是其创作的集体性特征,这是一种有文化根性的自由创作。  相似文献   

20.
王维与苏轼是唐宋时期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文人士大夫,他们都创作了不少艺术特色鲜明的禅诗。但是由于两人所处时代文化环境的差异、个人经历的不同以及艺术追求的分歧,使得他们创作出了两种风格迥异的禅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