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节能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守先  张雷 《资源科学》2007,29(6):194-198
北京作为能源输入型的国际性大都市,其能源消费深刻影响着区域能源生产和供应格局的变化。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末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5%的战略目标,因此,正确地把握北京市能源消费及其增长变化是关系到能源节约总体战略实现的第一要务。论文运用结构演进-能源消费和结构演进-单位能耗两个基本判断模型,分析北京市能源消费行为的规律,前者通过分析产业结构演进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变化两者运动的轨迹,从整体上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一次能源消费变化的基本特征。后者则通过产业结构演进与单位GDP能耗变化的相关分析,判断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果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产业结构演进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单位GDP能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其中,在1952~2004年间,单位GDP能耗先升后降,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果明显,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呈下降趋势,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完成节能降耗目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家之一,中国节能减排的意义重大。根据节能减排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单位能耗和能源结构-碳排放3个联动模型,进行中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增长与碳排放三者的行为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结构演进决定能源消费增长基本走向;第二,二产绝对主导的产业结构演进极大地延缓了单位GDP能耗倒U字型变化的过程;第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奠定了国家碳排放增长的总体格局。有鉴于此,推动结构节能减排,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初步判断,未来20-30年,在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和能源供应结构的改善至关重要,其中,前者的贡献度可能达到60%,后者的贡献度可能在10%。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经济高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节能降耗被提上议程。产业结构调整是降低能耗的有效途径。运用产业结构演进-能源消费关联模型和产业结构演进-单位GDP能耗关联模型,分析1985—2007年江苏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软科学》2019,(2)
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将2001~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变化的驱动效应分解为人口效应、收入效应、结构效应、能耗强度效应,并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研究发现:(1)三大产业能耗比重变化明显不同,第一、二、三产业能耗比重分别呈现逐年减少、先增加后减少、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2)收入效应和能耗强度效应分别对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起正向和负向作用,对总效应的贡献率达到115.49%和-27.71%。(3)第二产业对收入效应、结构效应、能耗强度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71.91%、108.97%、89.84%,远大于第一、三产业的贡献率。据此,提出应强化产业结构改善和技术进步运用、注重第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等。  相似文献   

5.
能源投入产出分式规划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编制了中国2004年能源投入产出延长表,将投入产出技术与分式规划方法结合建立能源投入产出分式规划模型,并基于04年能源延长表使用该模型对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降低单位GDP能耗的效应进行了实际测算分析,得出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并通过使用产业关联效应分析方法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方式,为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来降低单位GDP能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LMDI的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岳婷  龙如银 《资源科学》2010,32(7):1266-1271
2002年以来,随着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而省内能源供给远远小于需求,能源保障势必影响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全面分析江苏省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因素,本文从六大行业的能源消费入手,采用LMDI模型把江苏省1996年-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的效应分解为生产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效应分解与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效应是促进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而强度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抑制作用是江苏省近年来能源消费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抑制作用还未显现出来;另一方面,工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生产效应的增长是江苏省能源消费强度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降低江苏省能源消费强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9,(7):106-110
在推演出行业初级能源消费构成的基础上,借助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因素分解法,兼顾行业单位产出能耗效应的视角,对行业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效率、产出结构及产出规模的节能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2005~2016年期间,行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刚性限制了其行业节能功效发挥;行业能源效率、产出结构抑制着行业能源消费增长并呈现出时间区间规律性,2012后,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面临着节能技术瓶颈;行业产出规模推动行业能源消费递减式增长,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单位产出导致能源消费增长幅度显著高过其他行业。从单位产出综合能耗效应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他服务业未来的行业节能值得关注。鉴于此,从行业能源效率、产出结构视角给出节能对策。  相似文献   

8.
吕明元  陈维宣 《资源科学》2016,38(7):1350-1362
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效率贡献的差异需要从结构演进方向上进行研究。本文将产业结构演进方向分解为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维度,以劳动和资本要素生产率为基础重新构建产业结构升级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建立普通模型、增长模型与弹性模型实证检验产业结构演进方向对能源效率及其增长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演进方向对能源效率及其增长率具有显著影响,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贡献,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降低显著地抑制了能源效率的提高,并且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两者之间差距的扩大有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负效应,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的上升对能源效率提高具有正向效应。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产业政策的趋向应重点引导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降低其对能源效率的抑制作用,并同时缩小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之间的差距;而能源政策的倾向则应重点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投入来促进能源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柳清瑞  唐璐 《资源科学》2022,44(5):1022-1035
在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以及碳排放问题越来越突出。协调好城镇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控制能源消费合理增长,对于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YS-GMM)和门槛效应模型,分别从需求侧和供给侧检验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推拉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不同阶段城镇化影响能源消费的变化规律及传导机制。结果发现:①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具有推拉效应,且随着城镇化由低级阶段发展到更高阶段,整体推拉效应逐渐减弱;②城镇化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传导机制为:在需求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能够拉动能源消费,而人力资本集聚度和总抚养比的上升抑制能源消费;在供给侧,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能源消费,技术创新水平和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抑制能源消费;③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存在门槛效应,且在不同的门槛区间内,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传导机制存在异质性;④根据中国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实证比较发现,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推拉效应在城镇化中低阶段存在差异,而在城镇化高级阶段趋同。中国能源消费压力主要来自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水平提高和环境规制政策不完善。未来政策的重点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外贸优质发展;加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政府环境规制政策。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效率贡献的差异需要从结构演进方向上进行研究。本文将产业结构演进方向分解为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维度,以劳动和资本要素生产率为基础重新构建产业结构升级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建立普通模型、增长模型与弹性模型实证检验产业结构演进方向对能源效率及其增长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演进方向对能源效率及其增长率具有显著影响,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贡献,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降低显著地抑制了能源效率的提高,并且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两者之间差距的扩大有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负效应,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的上升对能源效率提高具有正向效应。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产业政策的趋向应重点引导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降低其对能源效率的抑制作用,并同时缩小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之间的差距;而能源政策的倾向则应重点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投入来促进能源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钱娟 《科研管理》2006,41(1):223-233
本文主要考察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及35个行业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实证分析其是否存在门槛效应,是否已跨越门槛。研究发现: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整体偏向劳动节约型,能源、资本使用型共存;能源消耗、碳排放与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之间呈“倒U型”,且均存在单一门槛,门槛值分别大于工业整体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指数均值0.5079,当前中国工业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尚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边际效用弹性加剧了能源消耗;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但影响效应较小,工业结构性节能减排空间尚未得到有效释放。  相似文献   

12.
韩亚芬  孙根年  李琦 《资源科学》2007,29(6):188-193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支持;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不公平的贸易下,自然资源禀赋及生产量大的地区,往往经济比较落后,呈现出"资源诅咒"现象。本文选取1985年~2004年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及能源生产/消耗的相关数据,从资源经济贡献和发展诅咒两方面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总量大、增长速度快的省区,能源消耗量亦较大,反之,能耗就较低;能源储量丰富、生产量大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水平及增长速度都较低,出现了"富饶的贫穷"。汇总这两方面研究,本文绘制了能源产耗和经济发展的矩阵图,将中国31个省区划分为不同类型:上海、浙江、北京等东部沿海省区,生产量最低、能源消耗量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居于我国领先地位;山西、内蒙古、陕西等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量大、消耗量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另外,河南、四川、江西等省区产耗相当,经济发展水平也随之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山西省能源消费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玮  杨钢 《资源科学》2010,32(10):1871-1877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现代社会发展对能源消费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能源消费系统作为复杂系统,与经济、人口、环境等外在因素紧密相连,认识和把握能源消费规律及其变化趋势成为提高能源安全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本文选取能源大省山西作为研究对象。山西省既是能源生产大省,也是能源消费大省,高耗能的产业结构、初级能源为主的品种构成,导致山西的经济发展是以消耗大量的能源为代价的。论文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对山西省能源消费系统及其相关子系统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5种不同发展模式分别对模型中节能技术、洗煤率、SO2排放系数等关键因子进行调控,实现对2010年-2020年间GDP增长率、单位GDP能耗和SO2排放总量的中长期预测。对比5种发展模式的预测结果及变化趋势,并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认为模式5能够较好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是相对最优调控方案。该方案给出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现有装备技术改造,进一步关停落后产能,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削减污染物前端排放,加快发展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胜  郑贤贵  饶呈祥 《软科学》2009,23(8):65-68
对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四种能源消费与GDP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ADF单位根检验,运用计量模型,揭示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客观的比例关系。得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电力、石油、天然气,这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因此,一是坚持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二是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调整产业结构,带动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三是加大新能源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能源的科研开发。  相似文献   

15.
东部能耗变动的分解分析与节能因素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迪  聂锐  张炎治 《软科学》2010,24(7):43-48
基于能耗变动的视角,运用改进的Laspeyres指数分解的完全形式对1997~2007年间中国东部地区的节能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技术进步与结构变动是区域节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经济增长是促进能耗逐年增长的主导因素;在区域与整体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能源技术进步是节能的主要因素,实现了36.5%的节能作用,其中工业能效提高是节能因素的重中之重;产业结构优化的节能效应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且呈"U"型变化趋势,根源在于工业部门投资效应与能源消费的滞后影响;最后通过东部三大区域节能效应的比较,给出了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节能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At present, China uses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s a .major statistical index for energy efficiencymeasurement. Although it reflects the level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an economy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approach has grave defects when drawing static or dynamic comparisons, both in this country and abroad. However, there is currently no generally accepted way of evaluation in this regard.  相似文献   

17.
宋周莺  虞洋  梁龙武  王振波 《资源科学》2019,41(10):1886-1896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出口导向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导致一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区域发展视角解读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采用2005—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系统剖析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①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总体可分为平稳转变、转变停滞、加速转变3个阶段;②2005—2016年,东部各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西部多数省份发展方式转变的效果并不明显,省际差异呈扩大态势;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单位GDP能耗、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经济发展方式指数每上升1%,其各类要素分别下降2.710%,5.348%、8.403%、7.407%和14.925%;而经济发展方式指数对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量、电力消费量的影响甚微。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利用灰色关联度与面板回归模型探讨近30年主要科技大国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演变总体呈去碳化、清洁化、安全化特征,表现为能源消费中石油及煤炭降低、天然气缓慢增长、核能波动下降、可再生能源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城镇化、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经济贸易、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与各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度关联,但各国最大关联因子不尽相同;能源消费强度、人均GDP、城镇人口占比、进出口额占GDP比对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城镇人口占比的正向影响最大,人均GDP的抑制作用最强;相较而言,中国能源消费量较大,结构长期保持为“煤炭-石油-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核能”,化石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人口规模关联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能源“双控”目标里,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到2025年需下降13.5%。在节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广东省亟需挖掘能源强度下降潜力并找到能源强度下降可行的科技路径。本文首先概述广东省能源利用情况并对广东能源强度水平进行分析;其次,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内部优化和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出发,分析省能源强度下降潜力;最后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行业节能改造和新兴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三方面,给出“十四五”时期广东能源强度下降的科技路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将是广东省能源强度下降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